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21年8月的一天清晨,39歲的高虹口渴難耐,打開一瓶元氣森林氣泡水,一連喝了幾口。氣泡水包裝上印著新鮮水果,旁邊用顯著的紅色字體標著「無糖」,看起來清爽解渴。但很快,高虹感到身上有些發癢,「也許是蟲子?」她並沒有在意,直到喝完大半瓶。
幾分鐘不到,高虹的眼睛就腫了起來,緊接著,整張臉腫得變形,隨之而來的是全身發癢。「全身都癢瘋了,我害怕極了,趕緊去了醫院,醫生叫我不要抓,給我打了吊針,還讓我多喝水,加速代謝。」高女士告訴界面新聞,她並沒有過敏史,身體的反應讓她不解。
高虹回憶,過敏當天她什麼都沒吃,只喝了元氣森林氣泡水。這款飲料的營養成分表顯示,其含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赤蘚糖醇。高虹表示,此後她食用含有赤蘚糖醇的酸奶也出現了過敏反應,「基本確定是赤蘚糖醇過敏」。
近年來,隨著赤蘚糖醇被廣泛應用於食品產業,網上有不少消費者表示,飲用含有赤蘚糖醇的飲料後出現了過敏反應。赤蘚糖醇確為過敏「元兇」嗎?生產商在使用赤蘚糖醇時又該如何標註?
「糖界貴族」受青睞
高虹注意到,該款氣泡水的宣傳噱頭是「0糖0脂肪0卡路里」,營養成分表下方說明寫道,「本產品雖然每100ml含1.9g碳水化合物,但符合國家規定的無糖標準;所含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赤蘚糖醇,是微生物發酵法生產的糖醇……」。
赤蘚糖醇又名原藻醇、赤絲草醇,是一種新型多元醇類甜味劑,廣泛存在於真菌類、水果以及各類發酵食品中,在人或動物的組織及體液中也存在赤蘚糖醇成分。因其熱量低,近年來備受食品生產商青睞,被譽為「糖界貴族」。
山東省食品發酵工程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劉麗萍向界面新聞介紹,赤蘚糖醇與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等各類功能性糖醇相比,具有分子量較低,溶液滲透壓高,低吸濕性等特點。
劉麗萍介紹,赤蘚糖醇的能量值僅為蔗糖能量的5%-10%,是所有多元糖醇甜味劑中能量最低的一種。由於人體內沒有代謝赤蘚糖醇的酶系,赤蘚糖醇進入人體後,不參與糖的代謝。一項2003年的研究指出,食物中的赤蘚糖醇90%會快速被腸道吸收,直接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剩下的10%經過腸道,理論上也可以被細菌發酵使用。
早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率先推出添加赤蘚糖醇的無糖茶飲料,日本麒麟、三得利等品牌憑藉赤蘚糖醇飲料成為無糖飲料領域的佼佼者。世界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組成的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於1999年批准赤蘚糖醇作為食用甜味劑,且無需規定每日允許攝入量(ADI)。而中國原衛生部則於2008年5月正式批准赤蘚糖醇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
劉麗萍介紹,由於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產品先於赤蘚糖醇進入中國市場,因此目前它們的市場份額仍然很大,但是經過多年發展,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產品的市場已幾近飽和。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作為更安全、天然的新型糖醇,赤蘚糖醇已經展露出強勁的市場需求。
2021年12月13日,元氣森林的代糖供應商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保齡寶)發布公告稱,2021年預計實現盈利1.9億元-2.1億元,同比增長281.05%-321.16%;預計實現扣非凈利潤1.6億元-1.8億元,同比增長341.23%-396.38%。
保齡寶稱,受益於零糖減糖等健康消費需求的增長,經營管理措施的有效驅動,公司穩步推進年初確定的經營計劃,各項業務聯動性增強;受市場對代糖產品需求旺盛影響,2021年公司赤蘚糖醇產品供需兩旺,價格較2020年同期有較大漲幅,同時帶動了其他功能糖產品的市場需求;2021年1.3萬噸赤蘚糖醇擴建項目竣工達產,進一步滿足了赤蘚糖醇產品的市場需求。
添加赤蘚糖醇如何限量?
隨著赤蘚糖醇被廣泛應用於飲品中,網路上也有不少人自稱飲用赤蘚糖醇飲品後出現過敏癥狀。
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在知乎上「有對元氣森林過敏的嗎?」這一問題下,有35條發表評論的網友表示,自己在飲用元氣森林後出現不適。在微博上,自2019年起,至少有43個用戶發布動態表示飲用元氣森林後出現過敏。微博用戶@小朋友kelsey 稱,自己第三次喝元氣森林後全身又起蕁麻疹,「證明我的確對元氣森林過敏」,元氣森林官方微博在下方評論:「應該是對赤蘚糖醇過敏?」
另一位消費者艾女士也告訴界面新聞,她因飲用元氣森林無糖系列飲料三次就醫。「兩次是因為氣泡水,第三次是烏龍茶,喝了以後立刻開始起疙瘩,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從頭皮到腳趾,全身都長滿了。」艾女士說,「不過消退得也快,去醫院打針、吃藥後,24小時內就消退了。」
劉麗萍介紹,消化道對赤蘚糖醇的耐受性較高,耐受量為每千克體重為0.8克,高於木糖醇、乳糖醇和麥芽糖醇。此外,國內外大量動物和臨床試驗研究證明,赤蘇糖醇無致畸毒性,不影響生殖和發育,不引起染色體變異,不致癌變,也不刺激腫瘤生長。
但Nature網站上一篇題為《赤蘚糖醇與木糖醇的腸胃道耐受性研究》的論文中指出,健康的志願者在攝入含有20克和35克赤蘚糖醇飲品時,沒有出現任何癥狀;但當攝入量達到50克時,志願者出現了明顯的腹部脹氣和噁心癥狀。
國外也有研究表明,赤蘚糖醇會導致個別人出現過敏反應。墨西哥兒科學雜誌發表的《兒科時代的非熱量甜味劑:科學證據分析》一文指出,2013年,Sugiura等人報告了一例8歲女孩赤蘚糖醇過敏病例,該女孩因食用含有赤蘚糖醇作為甜味劑的零食、口香糖、牛奶和奶茶而出現幾次過敏發作。在此之前,全世界只報告了4例赤蘚糖醇過敏病例。這些病例多表現為過敏性蕁麻疹的癥狀,如氣喘、咳嗽、皮疹、眼瞼水腫、口腔不適等,經過治療多可緩解。
國際上已經出台的標準中,澳大利亞、紐西蘭要求,山梨糖醇、赤蘚糖醇在食品中的含量≥25g/100g(25%)時,均需要標註「可能會致瀉」。在加拿大,批准赤蘚糖醇作為甜味劑用於部分碳酸飲料中的添加上限為1.5%。而歐盟於2015年10月批准赤蘚糖醇作為風味增強劑用於低能或無添加糖調味飲料,使用限量要求為16000mg/kg。
在中國,赤蘚糖醇在食品工業中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時,必須嚴格遵守國家食品安全法規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涉及食品添加劑赤蘚糖醇的相關標準主要包括GB26404, GB2760和GB5009.279,都為強制性國家標準。
在2015年5月24日實施《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把功能為甜味劑的食品添加劑赤蘚糖醇歸到附表《可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中,即赤蘚糖醇作為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使用,最大使用量一欄為「適量使用」,並無具體使用量的數值限定。
過敏原強制標識法規待出台
既然有人對赤蘚糖醇過敏,那麼生產廠家是否有義務在商品上做出相應標識?
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鄭穎向界面新聞介紹,涉及過敏原標識,中國現在實施的是由原衛生部於2011年制定的《食品標籤通用標準》,這是中國第一部對過敏原提出標註要求的標準。
《食品標籤通用標準》所列出的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含有麩質的穀物、甲殼綱類動物、魚類、蛋類、花生、大豆、乳、堅果及包含這8類食物的加工製品,並且要求如果將這8類食物的一種或幾種用作配料時,應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識的名稱,或在配料表附近位置加以提示。
鄭穎介紹,該標準只是推薦性指示,並沒有強制要求標註過敏提示,國內只有很少的食品企業在食品包裝上添加了過敏原提示。目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正在推進過敏原信息的強制標識,預包裝食品過敏原強制標識法規尚處在研究階段。
另外,鄭穎表示,對於赤蘚糖醇,如果過敏人數太少,則不會納入到強制標識範圍內,過敏原標識也只能方便大部分過敏患者,其他過敏患者可以從配料表中了解相關信息。
鄭穎表示,對於預包裝食品過敏原強制標識,應以大範圍中國食物過敏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為基礎,合理的確定中國食物過敏原清單。同時,對標籤的執行和監管,應當建立在精準高效的過敏原檢測基礎上,既不能少標,也不能誇大,應以實際含量為準。
「現階段食物過敏的消費者對預包裝食品的選擇還應當謹慎,過敏原強制標識法規出台後情況會有改善。」她表示。
(應受訪者要求,高虹為化名)
來源:界面新聞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註: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