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二)之二:姚中秋: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2022年07月12日06:19:30 熱門 1240

(東西問)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二)之二:姚中秋: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中新社北京1月24日電 題: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姚中秋

作者 崔白露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二)之二:姚中秋: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 天天要聞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二)之二:姚中秋: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 天天要聞

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人重要的哲學命題。在探索這一關係過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古往今來中國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也貫穿於中國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

「中國哲學中的『天』是生生不已的萬物之全體。」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姚中秋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敬天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帶來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生命觀、包容的文明觀和人本中道的生態觀,使中華文明做到「可大可久」。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二)之二:姚中秋: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 天天要聞

2017年12月,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漳村,冬季清晨的霧中,遠山近水、徽派古宅、漁夫等構成的畫面宛如一幅天人合一的水墨畫卷。中新社記者 胡敦煌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中國哲學的重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經歷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脈絡?

姚中秋:理解天人關係,首先要理解「天」是什麼。人類文明演進史上,有一次非常重要的精神突破,那就是伴隨眾多小規模群體聚合為大規模政治體(廣域國家),人的信仰經歷了從地方性單一神靈崇拜到兼容性多神崇拜體系的突破。在西方,形成一個「主神」統攝眾多神靈的宗教;在中國,五帝中的顓頊、帝堯持續進行「絕地天通」(即天上天下、神與人各司其職,互不干涉)的努力,最終形成「天」統攝眾多神靈的宗教,確立了敬天之禮。

對此,《尚書》《國語·楚語下》等典籍中都有詳盡記載,如《尚書》的開篇提到「欽若昊天」,意為敬天且法天而行。此後,「天」成為中國人最大的信仰對象,敬天作為中國宗教的根基,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從那時起,中國作為一個文明與政治共同體誕生。所以,把敬天作為中國人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來理解,基本上能把握中華文明的根性。

中新社記者:從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到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許多學者都對「天人合一」思想作出高度評價。您如何解讀「天人合一」?

姚中秋:「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觀念,深入人心。要準確理解其含義,需要回歸經典。孔子道出了天的性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中國哲學中的「天」是生生不已的萬物之全體,神靈、萬物和人均在其中。天的根本屬性是不言,無人格性。因此,孔子形容「唯天為大」,天至大無外,一切皆在天之中。

因此,「天人合一」既是一個事實描述,人在天之中,人與天處於合一狀態;也是一個道德誡命,天生人,賦予人以「天性」,即生、長,這是人的「天職」。《中庸》開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即是此意。人類努力向上,就可以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由近及遠,最終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一的道德生命境界。當然,這是一個永無窮盡的過程。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二)之二:姚中秋: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 天天要聞

2017年1月,苗族舞劇《蝴蝶媽媽》在貴州省貴陽市大劇院首演。該舞劇圍繞「生命」這個永恆的主題,表達了對生命的尊崇以及對「天人合一」的永恆歌詠。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中新社記者:歷經數千年歷史變遷,「天人合一」思想得以傳承並不斷發展,蘊含著怎樣的文明邏輯?

姚中秋:敬天塑造了中國人的生命,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全部。我們日常生活、政治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辭彙都有「天」字,比如天下、天道、天子、天命、天賦、天性、天籟等。我在此談兩點認識。

第一,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生命觀。中國人為什麼特別勤勞、積極向上?根源在於敬天的信仰,《易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不已,人在天之中,也應行而不已,積極向上,立己立人,達己達人。

第二,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天的特徵是至大無外,涵容一切。宗教上,天涵容一切神靈,包括外來神靈。世界其他宗教傳入中國後,都融入中國並成為中國文化一部分,中國歷史上也從未發生宗教戰爭。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蹟,值得去認真研究。如何解決當今世界看似無解的宗教衝突,中國人的敬天信念會是一個方向。

政治上,中國在長期歷史中形成多元一體民族共生格局,大部分時間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一政治實體。幾千年里,這個共同體吸納不同民族,成就了中華民族之大。同時,中華文明「王者無外」,對他者持包容態度,積極接納外來知識、技術、藝術甚至習俗。正是靠這種敬天所帶來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做到了「可大可久」。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二)之二:姚中秋: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 天天要聞

2021年12月,民族團結誓詞碑建碑70周年紀念會在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舉行。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中新社記者:西方世界如何看待天人關係?中國與西方國家在這方面有何異同?

姚中秋:中國以外絕大多數文明所信仰的都是人格神,是具體的超越性存在者,突出表現為對人說話,如《聖經·舊約》開篇寫道:「神說還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神在人和萬物之外,有其獨立之體,因此西方神、人截然兩分,絕無可能「神人合一」。神對人擁有絕對權威,通過言辭對人頒布完備的律法,可以懲罰人,人必須絕對服從。這樣一來,信神成為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宗教問題就成為西方文明的核心問題,以至於亨廷頓這樣的大政治學家也跌入「文明衝突」就是「宗教衝突」的思想陷阱。

比較不同文明可以更清楚理解天的性質。中國的天不同於古希臘人羅馬人崇拜的主神,也不同於猶太教、基督教崇拜的唯一真神。天是生生不已的萬物之全體,人在其中,天亦不言,所以對於天,其實無可信仰,中國人只是取法於天、自主生活而已。因此,中國人的生命是高度自主的,人生、社會、政治問題最終都要靠人自己解決,所以中華文明始終以人為中心。

因此,中西方文明所崇拜的最大對象是不同的,一個是天,另一個是人格神。理解中西文明的區別,最後都可上溯到「天」沒有人格、「神」卻有人格這一點上。

中新社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天人合一」在當代有何新的理論和實踐發展?能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何種借鑒?

姚中秋:以敬天為中心的「天人合一」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之間有許多契合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唯物主義精神。天人合一觀念下,天是生生不已的萬物之全體,沒有另一個超驗世界;中國人崇拜的神也是「唯物」的,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祖先、聖人是人,神的世界是遠方的人、物的世界,沒有絕對意志或全知全能。

第二,將平等作為根本政治價值。「惟天地,萬物父母」,天生人,人在天之中相互平等。早在戰國秦朝,通過建立郡縣制的直接統治機制,消滅各種貴族力量,中國在政治、法律上實現了所有國民的身份平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既是古今中國人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政治價值。

第三,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天人合一」觀念其實也代表中國人熱愛生活、熱愛生產的態度:人的「天職」是生生不已,應積極勞動養活自己;政府的根本責任是讓老百姓活得更好,生養後代。大禹說:「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為此,政府要「正德、利用」,即發展生產力。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二)之二:姚中秋: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 天天要聞

2021年5月,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龍脊古壯寨舉辦一年一度開耕節,村民在梯田上開展偶耕、挖田、砍田基等傳統農事活動。中新社發 潘志祥 攝

近代以來,中國接受並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用這一融匯中西、與「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武器,中國在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體系中實現獨立和國家發展,並致力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如前面提到的包容性、平等、發展生產力等問題。

此外,敬天、天人合一的觀念,亦是中國人生態觀最深刻的哲學基礎。宋儒張載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同出於天,天地間萬物均與我相關,因此要「仁民愛物」。同時,中國的生態觀也注重人本立場。「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人需利用天地所生之萬物,但人是萬物之靈,要對子孫後代、天地萬物負責,通過自我約束,順物之性而用之,實現人與萬物「各正性命,保合太和」,這就是人本的、中道的生態觀。(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二)之二:姚中秋:為什麼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 天天要聞

姚中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歷史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研究經學、歷史政治學、現代世界政治體系理論。出版西方法政譯著十餘種、中國經史研究著作多種。最新出版著作《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可大可久:中國政治文明史》。

來源:中國新聞網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