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家鴻
掩卷之後,我印象最深的是陳統奎說過的一句話。「在我看來,鄉村振興大業的成功經歷,一定是一群奇人奇才無與倫比的冒險記。」為何是冒險記?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有形的無形的壓力與阻力,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衝破層層阻撓。房地產開發商的試圖阻止、鄉村落後窘迫的現狀、村民落伍閉塞的思想觀念、無時無處不在的私心,皆是陳統奎要面對的。在我看來,《從故鄉出發 從世界回來》是一冊以冒險和成長為主題的書。
開創火山村荔枝品牌時,果農的泄氣與擔憂、村民的非議、氣候變暖、暴雨侵襲、颱風猛烈都是人力不能左右的因素。蓋「花梨之家」民宿,資金的難以籌措。面對這些困難,陳統奎有無奈、掙扎,更有深深的反思。不管哪一種情緒,都被陳統奎真誠的訴說牽繫著。談及弟弟的成長時,他說:「說實話,我們民宿的硬體很一般,但是我和阿誇都很真誠,喜歡交朋友,交到一批理解和支持我們返鄉創業的朋友。」當村民質疑韓國藝術家駐村創作,村裡是否可以得利時,他說:「我們這個村莊被外界尊重並大力支持的一個原因,正因為我們是一個懂人情的地方。」
真誠還在於他的虛心向學,在摸索中前進,在前進中學習。赴日本採訪西村幸夫聽其談異國的經驗、到成都蒲江聽徐耘講述明月村的成長故事,到深圳參觀王海達的雪糕工廠、到中國台灣宜蘭與賴青松交流,到大阪上鹽見直紀關於綾部生活的課,在東京聽河哲司講茅乃舍的生意經、在台中走訪薰衣草森林,走進萌木村聽舩木上次,到四國高知縣馬路村取經,都是他學習道路上的一個個點。許多個點串連、組合而成的是一個虛心向學、樂於進取的心胸。敞開心扉是聆聽是汲取,看的是模式,學到的是方法,得到的是啟迪,堅定的是信念。走出去之後,不忘請進來。
最令人感奮的是他冒險、突圍的勇氣。勇氣是硬朗的說法。講得婉轉柔軟一些,是浪漫主義。《南風窗》高級記者,是許多人羨慕的職業,他卻偏偏辭職離開魔都上海回到偏僻的故鄉火山村。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勇敢產生在鬥爭中,勇氣是在每天對困難的頑強抵抗中養成的,我們的青年箴言就是勇敢、頑強、就是排除一切障礙。」不動聲色的辭職,不也是勇敢與頑強的體現?這樣的去向與貪於逸樂、平穩、按部就班的人生選擇,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並非有高低上下之別,然而,勇氣的有無卻是明顯的分界線。如果有人要問,人生的哪一個階段最該擁有勇氣?答案肯定是青春時光。青春有許多種度過的方式,陳統奎選擇了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一種。他思考並行走的不僅是自己人生的出路,還是故鄉的出路。
在這本書里,陳統奎講述自己的五味雜陳、百感交集。諸多情感線索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感恩。他說:「創業難,但創業路上會遇見許多貴人,我們不氣餒。」張光斗、鄭松茂、曹啟泰、呂晴、羅樹海、邱富添、盛洋,以及要花去許多方塊字才能寫完的一長串名字。寫完後,還唯恐有所疏漏。於書中,讀者看到的不僅是陳統奎一人,還有陳奇、丁牧兒、河邊哲司、許銘仁、謝貞舜、鹽見直紀、王村煌等人。不被國界、地域、身份、背景所局限的這些人,走出的是一條返回鄉村、再造故鄉的道路。有了他、他、她,返鄉之路並不形單影隻,而是聲勢日漸浩大。「小時候,我們常常在火山濕地里游泳抓魚,在濕地邊的叢林里摘野果吃,那是無與倫比的快樂童年。」曾幾何時,被童年時的種種有趣、美好呵護過的少年,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們為故鄉帶來新的生機。放眼未來,這樣的美好並不因再造而消失,而是一直都在的。不僅在心裡,還在天地間獨屬於它的角落裡。
故鄉,是生命的發源地,是生養之處。何為世界?故鄉之外的所有地方,都是世界。從故鄉出發走向世界,為的是有朝一日可以回到故鄉。「讓故鄉從傳統鄉村轉型成結合生態保護、自然農法農業和休閑體驗為一體的生態村。」這是對故鄉的新定義,它是一種鄉愁,卻不是流淌於紙頁上的,而是通過真真切切的情懷、實實在在的行動對故鄉一種改造。它是投身於故鄉懷抱中的,與故鄉是沒有距離的。故鄉不故,故鄉一直都是家鄉。「我們的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這是高爾基的名言,放在陳統奎以及他眾多的志同道合者身上再合適不過。已然進城且身為同齡人的我,對他們的未來拭目以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