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個月,全體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少,彷彿都被卷進了一部,魔幻電影之中。
有人撒謊,有人鳴鐘;
有人痊癒,有人離世…
有人穿著防護服,隔著玻璃,看著愛人,說著對方聽不見的我愛你;
有人在本該團圓的節日,看著活生生的親人,變成骨灰,從此陰陽兩隔。
上周有一則新聞:女兒追著殯葬車裡死去的媽媽,在醫院門口哭喊的視頻,看得人揪心…
親朋的離世,於我們而言,從來都是超綱題。
烏鴉今天推薦的片子,有點特殊。
沒有評分,沒有詞條,沒有劇照,找遍全網,也找不到網傳的50分鐘完整片源…
但或許,這個故事,可以在這個特殊時刻,給那些深陷痛苦的人們,一點點希望:《遇見你》
韓國,首爾。
張智勝,是四個孩子的媽媽。
和全天下的母親一樣,張媽媽深愛著自己的兒女。
每天,她會精心準備好每頓飯,保證好孩子們的營養;
她會給三個女兒紮好頭髮,給她們搭配好衣服,親自送她們到學校。
每到放假,兩口子會帶著孩子們到郊外遊玩。
養兒育女雖然辛苦,可是看著漂亮健康的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張媽媽總是感覺很幸福。
直到,三年前的夏天。
三歲多的娜妍,因為發燒總是不好,住進了醫院…很快,醫院告知張媽媽:娜妍得的,是血癌。
張媽媽眼前一黑:這怎麼可能呢?我的娜妍,是幾兄妹里,最健康的…
然而,孩子日漸衰弱的身體,不斷擊碎著媽媽的「或許會好起來」的幻想…沒多久,娜妍就因為病情過重,去世了。
三年多來,深愛孩子的張媽媽,從未停止過對孩子的思念…
孩子的笑聲、軟軟的頭髮、在沙灘上玩水的身影、鬧彆扭的哭臉…始終縈繞在她的眼前。
晴天時候,張媽媽會看著天上的雲彩,想著孩子是不是躺在雲上;
陰天時候又記掛著,孩子會不會害怕打雷呢…
媽媽說:我的娜妍啊,很喜歡看雲。她走之後,我看到雲,就忍不住朝天空揮手…回過神來,就覺得自己像個瘋婆子…
話是笑著說的,眼裡卻不自覺有了眼淚。
偶然之下,韓國的一家VR技術團隊,知道了張媽媽的故事。
他們決定,通過攝影測量、動作捕捉和虛擬現實技術,讓張媽媽,可以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再見一次,去世的女兒…
這天,當媽媽戴上VR,見到了闊別三年多的娜妍…
已經在另一個空間里的娜妍,穿著漂亮的裙子,大大的眼睛、活蹦亂跳,興奮地朝媽媽跑來:媽媽,你有想我嗎?我好想你啊!
張媽媽哭著猛點頭:每天都在想寶貝啊…
然而,當媽媽伸出手去,想要抱住眼前的孩子時,卻只能看著雙手,穿透孩子的身體,什麼都握不住…
韓國MBC電視台對此全程跟拍,製作成《遇見你》的紀錄片。
去年,紀錄片在網上傳播。雖然,中文網和外文網上,現在為止都沒有任何完整的翻譯版本…
但是,這種人類共通的情感共鳴,早已經超越了語言。
在B站上,雖然只有12分鐘的中文翻譯片段,但我們依舊可以在片中,看到一位普通母親,想念孩子的痕迹:
比如,媽媽把孩子的骨灰做成了項鏈,時刻戴在脖子上;
她說:留個念想吧,就像我在抱著她一樣…
比如,把女兒的照片貼在車裡,停車和下車的時候,媽媽總不忘看幾眼;
比如,好幾次,媽媽提起孩子,總是笑著回憶,但說著說著,眼淚就不自覺流了下來…
見面的一天來臨,雖然早已經有心理準備,模擬的人像也不百分之百相同…
但是,當媽媽聽到女兒大聲地叫「媽媽」,當看見女兒向自己跑來,日思夜想的媽媽,瞬間無法剋制…
在VR里,孩子恢復了往日健康的模樣,活蹦亂跳、嘰嘰喳喳,興奮地給媽媽介紹:媽媽你看啊,這是我的小桌子,這是我的小床,我在這裡特別開心…
藉助VR,媽媽幫女兒過了七歲的生日。
貼心的女兒許願時,沒有忘記家裡的每一個人:爸爸不要再抽煙啦,家裡的哥哥妹妹要好好相處、不要吵架,媽媽每天都開心地笑,不要再哭了…
在技術團隊接觸張媽媽之後,她考慮了很長時間。
最後,她決定嘗試:我這麼做,除了有私心想再見孩子一面,還希望藉此,去安慰失去了至親的人們,能夠振作。
短短一周,視頻在YouTube上的播放次數,已經超過1300萬。
全球各地,20多萬的網友,在看完短短的12分鐘片段之後,紛紛在張媽媽的社交網站上,送去安慰、鼓勵和祝福。
然而,在感動無數人的同時,這項技術,也帶來了不小的爭議。
在片中,當媽媽不斷想抱住女兒,卻因為是模擬的人像,只能用手在女兒的肩周圍,輕輕停留時…
最後,女兒變成蝴蝶飛走…
作為觀眾的我們,也不免感到一絲殘忍…
科技的到來,往往逃不過倫理道德的拷問。不少網友擔憂:這樣的操作,會不會給生者造成二次傷害,讓他們陷進幻象之中,無法自拔?
在中國,這樣的故事,也在上演。
(以下部分信息來源,參考公眾號《人物》、新浪科技、搜狐新聞,部分人物姓名為化名)
在上海媽媽李楊的印象里,女兒總是懂事、可愛。
母女倆會一起聊八卦、逛街、鬥嘴…然而這一切,在15歲的女兒因病去世後,都變成了回憶。
生病期間,媽媽向女兒承諾:等你病好了,我們一起去吃好吃的,去濟州島玩,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玩個過癮…
只是,女兒沒有等到。
十四年來,媽媽都習慣了女兒的吵鬧。對她來說,那是一種安心和踏實。
現在,她只能不斷在手機里倒騰女兒的照片和視頻,那是她和孩子之間,最後一絲,實在的連結。
女兒走後,媽媽常常會到咖啡館裡呆坐,點兩杯美式,這是她們共同喜歡的口味…
她常想:現在AI技術那麼發達,如果可以把孩子做成AI,陪在身邊,我願意。
去年九月,抱著試試的心態,媽媽李楊給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發去了一個私信:
經過雙方几輪慎重的考慮和研究後,實驗室決定接受委託。
幾個月後,當媽媽試聽到人工合成的前期音頻時,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媽媽說:我希望能用這種方式,和她產生交集,這也是我自己的治癒方式。
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隨後也發了一篇相關聲明。
相關研發專家羅漢堂說:技術是日新月異的,但是怎麼處理好科技和人類社會的情感、倫理的平衡,是我們永遠要面對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微博@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
2017年,山東濟南的桂軍民,決定給肺癌晚期的妻子,嘗試「冷凍人」的技術。
做這項決定之前,桂軍民做了大量的了解和研究。最後,他說服了自己:留個希望吧,總比一把火燒了強啊…
有親戚勸他給妻子立個墓碑,他馬上回絕:她就是睡著了,立什麼墓碑?
相伴二十多年,夫妻倆早已經成為了彼此生命中,最深刻的骨血。妻子「睡著」之後,他精心料理著妻子最喜歡的植物,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
他說:我現在連肥肉都不敢吃了,每天鍛煉,爭取有個好身體,到時候,接她回家。
他知道,距離妻子醒過來那天,還有幾十年,在那之前,他要保證一切,都是睡過去之前的模樣。
每次,當他去探望液氮罐里的妻子時,手機里總是播放著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那是妻子最愛的歌。
好聽的音樂不會過時,正如我對你的愛,任歲月流轉,也只會歷久彌新。
去年,一位91歲的老兵袁林昌,找到了央視《等著我》節目組。
72年前,20歲的河南軍人袁林昌第一次上戰場。在那次危險的戰役中,排長周國民用身體為他擋住了子彈,救了他一命。
之後的七年,兩人一同出生入死,浴血奮戰,成為了過命之交…一次任務,排長要暫時離開。
走之前,他對袁林昌說:等我回來,我們一起回家。
沒想到,這一別,就是64年。
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袁林昌用盡了所有方法尋找排長,可始終未果:我就是想,找到老排長這救命恩人,對他說一聲,謝謝…
然而,經過一番尋訪,得知排長已經在2004年去世了…但節目組通過AI技術,模擬了老排長的聲音,讓兩位老人,隔空對話。
老排長的聲音,來到了現場:林昌,你好嗎?我是你的戰友,周國民。今天老大哥來不了了,你不要想哥,你要好好活著,爭取多活幾年,知道嗎?
白髮蒼蒼的老爺子,彷彿聽到了七十年前戰壕里的叮嚀…他顫顫巍巍地起立,朝前方,敬了個禮…
有人曾經在知乎問過一個問題:思念到極致,是什麼體驗?
有一個高贊回復,沒有分享自己剛編的故事,而是分享了一段做英語閱讀的時候看到的句子:
There are moments in life when you miss someone so much that you just want to pick them from your dreams and hug them for real. (@牧心)
在一生中有多少這樣的時刻:我們對一個人朝思暮想,只想一把把他們從夢中拉出來,真切地擁抱一回…
世界上有幾千萬句勵志名言,用來勸說人們勇敢面對失去;
然而,當午夜夢回,驚覺所愛之人已然成為泡影,當巨大的悲傷和空虛襲來…多少安慰和逞強,都敵不過人類本能的一刻脆弱。
人世間多少別離的苦澀,說到底,不過一句,想見你。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神經科學家Michael Graziano在去年12月的一次採訪中說:
想要保留記憶本身並沒有錯。既然知道這個人已經走了,那麼就可以接受虛擬的等價物…這並不是疾病。
正如網友所說:不是所有的傷口,都只能靠遺忘來癒合。
在科技的幫助下,張媽媽和女兒補祝了生日,彌補了遺憾;
失獨母親重新聽見了女兒的聲音,不再鬱鬱寡歡;
聽到戰友聲音的老兵,了了多年的心愿;
丈夫在等待妻子醒來,有了希望,有了盼頭。為了能在將來,再見到妻子一面,每天堅持鍛煉,健康作息飲食,生活不再頹靡…
面對一項新的技術,人類絕對有權拒絕和質疑;
但當我們,看見一位失去至親的人,只為了想再見對方一面,在苦海里掙扎無望,備受人生七苦的折磨時…
或許,允許人類的脆弱,給生者留下一個溫柔的回望,是冰冷的科技,送給人類的一個,有溫度的答案。
獲得觀看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