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的延安歲月,執掌中組部7年,全國黨員人數從3萬發展到121萬

2022年07月01日23:12:14 熱門 1239

文/劉明鋼

陳雲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全黨享有崇高的聲譽。從1937年底到1945年9月,他在延安工作、生活近八年。在難忘的延安歲月中,陳雲先後主持中央組織部西北財經辦事處的工作,為黨的建設與財經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央組織部要面向全國

1937年11月29日,陳雲從新疆到達延安。他是搭乘運送王明、康生回國的蘇聯飛機抵達延安的。

在簡陋的機場上,舉行了簡單的歡迎儀式,在延安的中共領導人幾乎全都來了。見到了分別兩年之久的戰友們,陳雲心中非常激動。

陳雲參加了長征,但沒有走完全程。在雪山腳下,他受中央的派遣,孤身回上海負責恢復白區的黨組織以及與共產國際取得聯繫,從此,突然「消失」了。離開紅軍隊伍後,陳雲化裝成討賬先生,闖過敵人的封鎖線到達成都,然後去上海,去莫斯科,並參加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在那裡,他撰寫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一書,是第一部向外面世界報道紅軍長征的重要文獻。後來他與滕代遠一起,到甘肅、新疆交界處的星星峽,接應李先念所率的西路軍左支隊。

陳雲還在新疆組建了第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航空隊。

在歡迎大會上,毛澤東致歡迎詞,他說:「今天,馬克思給我們送來了天兵天將。」接著,他逐一介紹剛剛下飛機的三個人,並給予極高的評價。

陳雲的延安歲月,執掌中組部7年,全國黨員人數從3萬發展到121萬 - 天天要聞

◆陳雲

陳雲回到延安後,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便於1937年12月9日至14日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改組了中共中央書記處,由張聞天、毛澤東、王明、康生、陳雲組成書記處。會議還決定,陳雲接替博古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十年內戰時期,由於「左」傾錯誤路線的統治,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大大削弱了。七七事變後,長城內外抗戰的烽火如火如荼,但是中組部掌握的全國黨員只有區區3萬多人,這顯然滿足不了殘酷戰爭的需要。為了肩負起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戰的偉大使命,就必須大力發展黨的組織。根據這種形勢,陳雲上任伊始就提出了中央組織部要面向全國的建議。

陳雲認為,中央組織部在黨的組織工作上,不僅要面向延安、陝甘寧邊區,而且要面向全國各個敵後根據地,面向國統區的黨組織、面向敵占區的黨組織。他要求中央組織部要建立相應的機構,確定人員,來盡量了解各方面黨組織的工作情況,以便制訂不同的政策,進行有針對性的領導。

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建議,立即得到中央的批准,成為了中央組織部的指導方針。

陳雲還適時地提出建議,協助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適用於不同地區的方針政策。

關於根據地,陳雲提出「發展、鞏固,再發展、再鞏固」的方針,主張既要抓黨員的數量,又要抓黨員的質量。

關於國民黨統治區,陳雲提出要執行「精幹隱蔽,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和「黨內小黨外大」的方針,既要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繫,又要學會保護自己。

關於敵占區,陳雲創造性地提出「除了本身精幹以外,領導機關要放在外頭」的新方針,就是將領導機關放在離根據地近一點的地方,在外面指揮。陳雲說:「過去在白區工作時,領導機關一被破壞,就全完了,連人都找不到。這怎樣能行呢?一定要改變!」 把「領導機關放在外頭」的主張,適合敵占區的情況,既便於保存我們的力量,又能及時做好敵占區黨的工作。後來,打敗日本侵略者以後,蔣介石公開地進行反共,這一方針得到繼續執行。

上述切合實際又有極強操作性的方針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級黨組織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黨組織的迅猛發展。到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之時,黨員人數已從1937年的3萬多發展到121萬,中國共產黨真正成為一個群眾性大黨,成為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在這個過程中,陳雲所作的傑出貢獻得到了黨中央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的高度讚揚。

洞房裡面上黨課

陳雲與于若木是在延安相識與相愛的。

大約在1937年底或1938年初,陳雲流鼻血的舊病複發。中央組織部決定從陝北公學女生隊找一個人去擔負護理工作。經黨支部研究,認為于若木是黨員,歷史清楚,政治可靠,是合適的人選,便推薦了她。

于若木護理陳雲,只是按時往鼻子里滴藥水,並沒有更多的事做。陳雲因醫生要求靜養,也不能做很多工作,所以兩個人便經常在一起聊天。有時,陳雲還讓于若木唱歌給他聽,她也很大方地唱一些革命歌曲。相處久了,彼此便產生了感情,關係也逐漸密切起來。有一天,陳雲對於若木說:「我是個老實人,做事情從來老老實實。你也是個老實人。老實人跟老實人,能夠合得來。」

1938年3月,他們幸福地結合了。那一年,陳雲33歲,于若木19歲。

他們的婚禮就像黃土地一樣的簡樸。陳雲只花了一塊錢,買了些糖果、花生,請中央組織部的同志熱鬧了一下,就算是婚禮了。事後,消息傳開,有人叫著讓陳雲請客。陳雲當時手頭還有點錢,請得起,但他不願意擺排場,所以沒有請。

陳雲的延安歲月,執掌中組部7年,全國黨員人數從3萬發展到121萬 - 天天要聞

◆1938年,陳雲與于若木在延安結婚。

對於他們的結合,雙方都很滿意。陳雲在給於若木大哥的信中寫道:「我們在政治上與性格上一切均很合適。唯年齡相差太遠,今年我已35歲。」于若木則在信中寫道:「雖然他大了我14歲,但是,我對自己的婚姻很滿意。他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忠實的人,做事負責任,從不隨便,脾氣很好,用理性處理問題而不是感情用事。」

婚後不久,陳雲專門用了三個晚上給於若木講黨史。

煤油燈映照著窯洞雪白的牆,窗戶紙上的紅喜字放著紅光。

窯洞的炕上放著一張小炕桌,炕桌一邊坐著陳雲,一邊坐著他的新娘。

由於陳雲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非常熟悉並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他講大革命失敗後盲動主義給黨造成的損失;講向忠發、顧順章叛變對黨中央的威脅;講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講毛主席對黨和紅軍的挽救等等。于若木則嚴肅認真,聚精會神。雖然她不是新黨員,但卻是第一次如此系統地接受黨史教育,而且講的是那樣的生動、那樣的深刻。她聽到了許多前所未聞的對敵鬥爭的故事,了解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黨內鬥爭的情況,進一步加深了對黨的性質的認識,更加堅定了為共產主義獻身的信念。

某個喜歡開玩笑的人本來想偷聽洞房裡面的悄悄話,沒想到聽到的卻是嚴肅的黨史課,非常驚訝。於是,「陳雲同志在洞房給於若木上黨課」,一時被中央組織部的幹部傳為佳話。

廣招天下士,誠納四海人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進步的方針,堅持全面抗戰的路線,吸引了一大批有識之士來到聖地延安。面對這樣的有利形勢,陳雲適時地提出廣招天下士,誠納四海人的主張。如何能「招」「納」天下士呢?陳雲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的題為《論幹部政策》的演講作了回答,他說:

「我現在來講幹部政策,只想用十二個字,分成四個問題來解釋:第一,了解人;第二,氣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愛護人。」

陳雲特彆強調要大量吸收知識分子,提出要「搶奪」知識分子。他說:「現在,大家都在搶知識分子,日本帝國主義搶,國民黨搶,我們也要搶,我們搶得慢了就沒有了。如果我們把要求救中國,要求抗戰,要求革命的各種知識分子都搶到手裡,那我們不能說天下完全是我們的,但至少三分之一是我們的了。」他還說:「不要再把這個機會錯過了,否則將來悔之晚矣。」

陳雲的延安歲月,執掌中組部7年,全國黨員人數從3萬發展到121萬 - 天天要聞

◆延安時期的陳雲。

陳雲這些論述在當時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與此同時,他也以熾熱的心來關愛知識分子。

1939年的一天,南方局書記周恩來電報說,重慶著名的外科醫生何穆和他的作家妻子陳學昭要來延安,請陳雲做好安排。陳雲對此極為重視。兩人到達延安後,他親自登門拜訪,安排專業對口的工作,在生活上也儘可能加以照顧。陳雲還時常抽空找他們交談,鼓勵他們好好乾。

剛來的時候,兩人積極性還挺高,陳雲對此也很高興;可是不到半年,兩口子在感情上出現了危機,互相告狀,吵著鬧離婚。陳雲又不厭其煩地出面調和,好言相勸,說:「不能說離婚就離婚,總要湊合一年看看吧。」

經過做工作,兩人不提離婚了,但因為生活不習慣,要求回重慶。陳雲又與之談話,勸他們留下來,並說:「你們兩人來了,我們歡迎,如果一定要走,我們也歡送。你們出去以後有什麼困難,願意回來,我們仍然歡迎。」

兩人還是走了,但於1941年又回來了。陳雲再次接見他們,表示衷心歡迎,並依照諾言再次給他們安排了工作。這件小事,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的信任、熱情與關懷,成為流傳在知識分子中的一段佳話。

還有一件事,同樣能體現陳雲對知識分子的關懷與愛護。中央醫院的傅連暲要求入黨,卻沒有人肯當他的入黨介紹人。傅連暲原是福建漳州的教會醫生,紅軍打漳州時,參加了紅軍,以後經過無數艱難困苦的磨礪,從一個小知識分子逐漸成長為一名意志堅定的紅軍戰士。長徵到達延安後,他被分配到中央醫院工作,主要任務是給中央首長看病,還擔任過毛澤東的保健醫生。傅連暲醫術好,看病認真,就是與人相處時,顯得有些古板,說話生硬,中央醫院的一些同志看不慣,就不介紹他入黨。

入黨就此卡住了。為革命走過萬水千山、從槍林彈雨中一路衝過來的傅連暲知道此事後,思想情緒產生很大的波動。

陳雲聽了彙報,非常重視。他認為這件事不僅關係到傅連暲本人政治上的進步,更關係到是否認真執行關於幹部和知識分子的政策問題,因此,親自抓這件事。他多次與傅連暲談話,指出問題,幫助他克服缺點;同時也多次與中央醫院黨支部的同志交換意見,他說:「看人一定要看他的主流,傅連暲在政治上願為共產主義奮鬥,跟共產黨走,態度是誠懇的,我們不能將他拒之門外。他在艱苦的長征中經受了考驗,表現不錯,工作是認真負責的,我看他符合一個黨員的條件。他在作風上確實有些缺點,這是可以批評教育的,也應該對他進行幫助。」陳雲環視大家,微笑著繼續講道:「如果實在沒有同志願意做傅連暲的入黨介紹人,那就讓我和王鶴壽同志來做。」

結果,陳雲和王鶴壽還真的做了傅的入黨介紹人,不過不是沒有人願意做,而是恰恰相反,經過交換思想,中央醫院的同志不但統一了認識,還一致提出,希望由陳雲和王鶴壽兩位組織部的領導做介紹人,並邀請他們參加討論傅連暲入黨的支部大會。結果,經支部大會討論通過,傅連暲終於實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崇高理想。

陳雲既堅持按黨章規定辦事,又誠懇地對待知識分子,使中央醫院的同志和傅連暲本人都深受教育。

實事求是的審查才是真正的嚴格

當時,大批的青年、大批的知識分子從全國四面八方湧向延安。面對此種情況,有人擔心魚目混珠,抱怨太「複雜」了。陳雲卻認為「複雜」是件好事情,他曾這樣回顧:「我記得1932年在上海開辦一個學校,訓練工人幹部,只講六天,學生也只有六個。今天我們抗大就有幾千個學生,再加上陝公、魯藝、黨校,在延安就有一萬多個學生。一萬個跟六個比一比,相差多少?所以我說十年以來,人心大變,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怕艱苦,不遠千里而來延安。抗大在武漢登報申明不招生了,一點沒有用,仍舊是絡繹不絕地來,沒有汽車用兩條腿走,男男女女從幾千里外都來了。主要是革命青年,也有大學教授,有工程師,有一個七十五歲的老頭子也來了。西北旅行社住的什麼人都有,各黨各派,新聞記者,還有青年組織的參觀團,等等。這些人不見得是在外面沒有飯吃,要到延安來吃小米。從這種情況看來,複雜是複雜的,但是到底是複雜好還是簡單好呢?從前辦學校只有六個學生,倒很簡單。今天各種各色的人都有,複雜得很。我看要干大事情,就免不了要遇到複雜情況。」

陳雲的延安歲月,執掌中組部7年,全國黨員人數從3萬發展到121萬 - 天天要聞

◆陳雲和李富春在延安留影。

對於大量湧入延安的人員,頭一件事就是進行審查。當時,審查幹部難度極大。首先,調查取證就十分困難。那時,全國被分成幾大區域,如敵占區、國統區、根據地等。大城市為日軍所佔,無法調查取證;國統區地下黨的活動受到限制,難以調查;根據地又被分割成若干塊,派人調查也有難度。其次,黨員的檔案材料也很簡略,一般從大後方來一隊人馬,只有一張總表,其餘什麼也沒有了。在當時情況下,要求地方黨組織提供翔實的檔案材料,也不現實。再有,很多黨員失去了組織關係,連個介紹信也沒有。

陳雲十分重視審查幹部的工作。他認為對幹部進行審查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實事求是。他有句名言,叫做:「實事求是的審查才是真正的嚴格。」

陳雲從實際出發,提出了審乾的基本思路,就是先安排學習或工作,從中慢慢了解,儘可能在根據地內解決。對於進入延安與陝甘寧邊區的幹部,首先根據不同的情況安排學習或工作,在工作與學習中觀察與考驗;表現好並能找到證明人,證據充分,可以恢復黨籍;表現好但找不到證明人,可以重新入黨;否則,就暫時不能重新入黨,至於以後能否入黨主要看他的表現。

陳雲這種堅持實事求是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做出的結論,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但是,這些做法,後來遭到康生等人的反對,硬說中央組織部在審查幹部的問題上右了,讓特務鑽了空子,使共產黨內「特務如麻」。他在延安搞了一個「搶救運動」,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後來不得不花很大的氣力進行甄別,結果被「搶救」的人幾乎全部平反。

作為中共中央組織部長,陳雲要親自處理許多複雜的幹部歷史問題。

有一天,陳雲在辦公的窯洞里,接待了一男一女兩個青年。男的叫丁秀,解放後曾任中共鞍山市委副書記;女的則是北平女師大附中的學生,都是在一二·九運動中湧現的積極分子。來到嚮往已久的延安,看到一派新氣象,他們心情異常興奮,蹦蹦跳跳地來到陳雲的辦公室。

陳雲招呼他們坐下,然後問:「知道調你們回來幹什麼嗎?」

「當然是參加學習的。」他們不假思索地回答。

陳雲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有人說你們是托派,調回來是審查你們的。」 陳雲認為,對於黨員的政治歷史問題要嚴肅對待,要正面和本人講清楚。

兩青年聽了,嚇壞了,一個急著申述,一個哭了起來。

陳雲安慰他們:「不要哭,要相信黨,事情一定會查清楚的。我負責把你們的問題弄清楚。」

送走兩青年,陳雲便開始了調查,根據兩人提供的證明人,逐一找人談話。

他問秘書劉家棟:「你與丁秀同過學,根據你對他的了解,他會是托派嗎?」

「丁秀是我在北平上學時的老學長,在一二·九運動中表現不錯,怎麼可能是托派呢? 」

陳雲聽後,神情嚴肅地說:「你趕緊到招待所去,找他們倆人談談,多做點思想工作,以免發生意外。」

過了兩個星期,陳雲又找他們談話,說:「問題已查清了,沒有那麼回事。」

兩個青年根本沒有想到這麼快就弄清楚了,十分激動,一再表示感謝黨組織,感謝陳雲同志。他們抹掉了熱淚,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

幾十年後,這兩位同志回憶往事,仍然激動不已,說:「當初,要不是陳雲同志親自審查,問題不會那麼快就澄清,要是落到康生手中,這一輩子就完了。」這一番話,道出了從延安過來的老同志的心聲。

受人歡迎的「兼職教授」

大革命失敗後,陳雲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陳獨秀、瞿秋白都是有學問的人,李立三、王明念的書也不少,為什麼這些人會犯錯誤呢?他冥思苦想,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到達延安以後,陳雲曾三次向毛澤東請教。毛澤東說,主要是馬列主義水平不高,思想方法不對頭。毛澤東還說,為了不犯與少犯錯誤,應該讀點哲學著作,學點唯物辯證法

按照毛澤東的意見,陳雲在中央組織部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潛心學習哲學,一直堅持了五年。在學習中,陳雲特別注重讀原著。他說:「要將現有的主要教科書一本一本地讀,既不懈怠,也不用著急,一步一步來。」還說:「要讀就讀懂,不要一知半解。這是達到融會貫通的必經步驟。」 他特彆強調說:「這件事比什麼都重要。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身受用。」

陳雲的延安歲月,執掌中組部7年,全國黨員人數從3萬發展到121萬 - 天天要聞

◆陳雲在延安。

當時,中央組織部的學習活動,多次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表揚,在延安頗有名氣。中央總結推廣這個經驗,制定了關於幹部教育的決定,推動了全黨幹部的理論學習。

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經過五年持之以恆的學習,陳雲在理論上更加成熟,在延安整風中深有體會地提出了15個字,即:「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這15個字,成為陳雲的行動總則,成為他的座右銘。

當年「窯洞大學」的學員也收穫甚大。中央紀委原第二書記王鶴壽說:「通過學習,看問題更全面了。遇到問題,就會從各方面去考慮,既考慮這一面,又考慮那一面,全面考慮問題,這在工作上是很有用的,對我幫助很大。」

陳雲一直謙虛地稱自己是「小學生」,在履歷表上「文化程度」一欄他總是認真填寫上「小學」二字。他常講,「像我們這樣沒有什麼底子,各種知識都很缺乏的人,要老老實實做小學生。」正是因為有這種謙虛的態度與好學的精神,並經過堅持不懈地自學,陳雲已經成了大學問家。當時,他是中央組織部長,又一度兼任過中央黨校的校長,所以,延安的各院校都請他去講課。陳雲是有求必應,就像今天的「兼職教授」一樣,經常去為學員們上課,延安的馬列學院、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中央組織部的黨訓班經常出現他的身影。

有人將陳雲與在延安的其他中央領導人作了比較:

「當時,不少中央領導同志都被邀為學員們講課。最容易記錄的,是王明、博古。這兩個人講課,很有特點,大一二三,小一二三,很便於做記錄。張聞天同志講課就比他們好多了,比較入情入理,有分析,也有深度。最難記的是毛澤東同志講課,根本就記不下來,一開始他就把你緊緊抓住。我多少次帶著筆和本去,想好好記下來,都未能如願,總是帶著空白的筆記本和滿腦海的收穫歸來。陳雲同志講課,是靠近毛澤東同志的,最多讓你記個開頭,記個提綱。」

他還分析了難以記錄的原因:「陳雲同志講課的水平是很高的,觀察問題很深刻,分析問題也很透徹,又有很好的演說口才,講起課來生動、形象,很吸引人。每每他講完了,你還沉浸在他講課的氛圍里,想著、品味著,很難再有心思去記筆記,往往只能記個開頭,至多記個提綱、要點,無法記全。但是,他所講的東西都深深印在你的頭腦里了。」

1939年,陳雲在一次黨課中,講共產黨員的第一條標準。當時入黨誓詞中有一句重要的話,叫做「為共產主義奮鬥到底」。陳雲這次課就講這一句話,分作三個層次:一要有理想信仰,要認識共產主義,堅信共產主義,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二要以堅定的革命毅力去為之奮鬥;三要有不怕犧牲、奮鬥到底的決心。

在講到第三層意思,陳雲問:如何才是奮鬥到底呢?接著風趣地用上海話說,奮鬥「到底」就是奮鬥到「翹辮子(死)」。

下面哄堂大笑。

這真是一堂永遠令人難以忘懷的黨課。一個當時聽課的學員這樣回憶:「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了,當時聽過課的同志,已不再年輕了,大多已超過古稀之年。當大家聚首一起的時候,當回憶那段火熱的生活的時候,都對這節課的「三層意思」記憶猶新。恰恰就是包含這三層意思的一句話,正是我們共產黨人終身的信念、理想,是我們生存的動力。我們就是靠著這樣的信仰理想,在黨的領導下,經過風雨坎坷,戰勝無數艱難險阻走了過來。」

在陳雲眾多的聽眾中,既有來自大城市的青年大學生,也有回國參加抗戰的知識分子和各類專業人才,他們聽課後都認為陳雲「看問題看得透,抓得准。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實際經驗」。陳雲淵博的學識與豐富的經驗,再加上清秀的外表,使不少來自敵占區的同志感到好奇,不禁悄悄地打聽:這個陳「教授」是哪所大學畢業的?

主持領導西北的財經工作

1944年3月,正在棗園養病的陳雲接到中央的調令,離開了工作七年的中央組織部,到西北財經辦事處主持領導西北的財經工作。當時,不少同志都感到不理解,覺得陳雲在中央組織部幹得好好的,怎麼又調走了呢?也有人為陳雲擔心。

擔心不無道理。當時,雖然開展了大生產運動,但在國民黨嚴密的封鎖下,陝甘寧邊區的財經狀況仍然十分嚴峻,通貨膨脹居高不下。1942年比1941年,貨幣發行量增加了近4倍,物價上漲了近4倍;1943年比1942年,貨幣發行量增加了13倍,物價上漲了20倍。如此嚴重的通貨膨脹,直接影響財政經濟的穩定,邊區人心惶惶,老百姓拿著邊幣總想趕快買東西。

陳雲潛心研究邊區貨幣貶值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提出了解決財經困難的總方針。首先要靠發展生產;其次要儘可能地把邊區生產的東西運出去,使進出口達到平衡;再次要減少貨幣的發行量,搞好節約。

在他的主持下,陝甘寧和晉綏邊區繼續大生產運動,取得很大成效。到1944年底,一些部隊、機關、學校做到了糧食、被服、經費部分自給,有些甚至完全自給。著名的359旅不但能夠自給還交了公糧,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軍隊交公糧,古今中外前所未聞,只有共產黨領導的部隊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陳雲不僅要求發展生產,實現糧食自給,同時還要求爭取日用工業品的自給。他著手抓了邊區的公營、私營和合營工業的發展,使不少工業品從無到有。在戰爭的環境下,發展工業確實困難重重;但經過認真地抓,還是取得很大的成績。邊區能夠生產許多日用品,如:香煙、毛巾、襪子、火柴、肥皂、紙張、食鹽、瓷器、生鐵、化學用品等。由於日用工業品的基本自給,加上棉花等經濟作物的增產,邊區一年可減少進口300億元,這對緩解邊區的金融困難發揮了重大作用。

陳雲遵循經濟自身的規律,緊緊地抓住發展生產這個「牛鼻子」,並採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措施,終於把通貨膨脹這匹烈馬馴服了。到1944年下半年,邊區的物價就趨於穩定。這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當初感到擔心的同志,看到陳雲走馬上任後的所作所為,看到他在管理財經工作中展示出來的卓越才幹,看到那些令人矚目的成就,無不感到欽佩,由衷地讚歎:陳雲同志真是把辯證法用活了。

1945年4月至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陳雲出席了大會,並經七屆一中全會選舉再次進入中央政治局,在13位政治局委員中,他排在第六位。

七大結束不久,便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5年8月,毛澤東和周恩來飛赴重慶,和蔣介石進行著名的重慶談判。為了預防不測,中央決定增補陳雲和彭真為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9月,陳雲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決定成立東北局,陳云為東北局委員。14日,陳雲與彭真等乘坐蘇聯的軍用飛機飛往東北。

陳雲離開了延安,新的更重大的使命在等待著他。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