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端午節快到啦!
相信大家最開心的莫過於
又可以放假啦!
除了
吃粽子、賽龍舟……
其實最早的端午就是全民衛生日
這一天打掃衛生、除蟲,
因此是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
最近疫情又出現反覆
我們的防疫工作不能鬆懈
今天就隨小藝來了解一下
端午
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防疫習俗吧!
關於「端午節」
仲夏端午是農曆的五月初五
「端」者,初也
「午」是按夏曆,五月是午月
按我國傳統的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
午為陽,重午為至陽;
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
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古人認為
端午是草藥一年裡藥性最強的一天,
這天採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夏季天氣漸熱各類蟲鼠病菌繁殖迅速,
因此端午許多習俗都與辟邪祛病有關。
↓↓ ↓ ↓ ↓

想不到吧,吃粽子最早就是為了祛病防疫。《黃帝內經》講,「夏養陽」。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傷津」即是「傷脾」。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醫聖孫思邈認為,「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本草綱目》也載:「糯米,暖脾胃。」糯米正好可以補脾益氣生津,以此達到驅瘟、辟邪、去污、除毒的目的。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掛艾」,晉代的《風土誌》中提到:「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在這個蚊蟲猖獗,細菌滋生的季節,艾草濃烈的氣味可以驅蟲除菌,菖蒲也可以。

鬥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遊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鬥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

圖|徐旭峰
漢代《大戴禮》載:「午日以蘭湯沐浴」。這個「蘭」不是蘭花,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後世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古人認為蘭湯沐浴可去污除毒。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中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為了祈佑孩子們的健康平安就會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關於端午喝雄黃酒,最著名的傳說,當屬《白蛇傳》中白娘子喝雄黃酒現原形的故事。端午以後,因氣溫升高,毒氣始發,疫病萌生。作為解毒、殺蟲的中藥材,古代人認為雄黃是可以「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的。

端午節時古人還有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誌》云:「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圖|徐旭峰
划龍舟起源於原始社會,是古越族人祭祀水神的活動。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習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舊時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俗話說得好,「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香包即香囊,香囊是盛放香粉的;香粉由白芷、川芎、芩草等中藥混合磨製而成,也是可以驅蟲防疫的。


圖|徐旭峰
數一數,你做過哪些端午習俗呢?
在此,小藝也準備了端午好禮相送哦
由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編織藝術家何培華老師提供
端午香包

有興趣的觀眾可進入下面頁面報名
我們將會抽取10名幸運讀者
獲得這份小禮物哦
最後,小藝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文編|忻 穎
美編|音 雲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