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鏽破損、佔道礙事……小區里的信報箱拆還是留?

在不少小區,信報箱曾經是傳遞資訊的窗口,如今卻成了布滿灰塵、堆放雜物的衛生死角,箱體生鏽破損、箱門變形、門牌號碼模糊不清……信報箱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拆與不拆該由誰說了算呢?記者探訪多個小區,居民們看法不一。

走進和平街十二區甲4號樓一門,右手邊的牆面上安裝著一個老式信報箱。這個單元5層共15戶人家,信報箱上對應著15個格子,每個格子的門上都標著房間號,但有些號碼已經模糊不清了。信報箱體銹損嚴重,表面布滿了歲月的痕迹,箱頂落了厚厚一層土,箱體側面貼滿了小廣告,成了「大花臉」,幾扇小格子虛掩著,裡面沒有信件報刊,只有蜘蛛網隨風飄蕩,顯然廢棄已久。

而在和平街十二區6號樓二單元,門口的信報箱不是一戶一格,而是一個單元共用一個箱子,體積較大。但這個信報箱的箱門已經有點變形了,用力小了還真打不開。使勁打開後,裹著鐵鏽味的塵土撲面而來,裡面已是掉漆嚴重,銹跡斑斑。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朝陽區紅廟北里小區23號樓5單元內,樓道里的信報箱上落滿灰塵,原本墨綠色的箱體銹損嚴重,朝陽的一面已經晒成了黃褐色。而在其他單元門裡,有的信報箱成了放雜物的地方,頂部被人放著雨傘、充電器等雜物;有的箱門已經變形並泛著黃色的鐵鏽,歪七扭八地支棱在箱體外面,怎麼也合不上;有的信報箱則成了小廣告的「廣告牌」,白色的小廣告貼滿了箱體。

各有說法

支持拆除

已經沒有實際用處

「現在都是快遞,沒見什麼人用信報箱了。」家住馬家堡西里的張女士表示,從她搬到這個小區開始,近十年間幾乎沒見有鄰居用過信報箱。「我們小區的信報箱年久失修,生鏽破損比較嚴重,已經沒人在用了。有的信報箱箱體損壞,門關不上,還特別臟,誰還願意用呀?現在家家戶戶收快遞都是用快遞櫃,或者直接寄到家裡,比起沒有鎖的信報箱,更方便更安全。」和張女士一樣,不少居民都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信報箱已沒有實際用處,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有的信報箱破損嚴重,還影響小區環境,對這樣的信報箱可以考慮拆除。

佔道礙事還有安全隱患

「我們樓的信報箱就在樓道口,經過時常會磕到胳膊。」家住團結湖的吳大爺認為,信報箱日常幾乎沒人使用,但鐵質箱體在狹窄的樓道里十分礙事,日常上下樓經常會磕碰,妨礙通行,存在安全隱患。「尤其是那箱子的高度,正好在小孩子頭頂,箱子上又全是鐵鏽,萬一磕到、撞到很危險。」

和吳大爺一樣,不少居民認為原有的信報箱位置設置不合理,例如很多箱體安裝在單元樓道口或是樓梯旁,可能會阻礙大家的正常通行。「本來樓道就窄,信報箱在這兒,兩人沒法並排走,我每次攙父親下樓都得側著身子通過。」家住東直門附近一老舊小區的呂先生說。也有不少居民認為,信報箱上突出的邊角可能會對老人、小孩造成磕碰,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把這個信報箱改了,在原來的位置做個扶手多好,我們出門上下樓梯能借力,也方便!」吳大爺說。

反對拆除

仍有需求應該保留

「住在這裡20多年了,信報箱我們還在用,我們家一直都有訂報的習慣,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地會打開信報箱拿報紙。」家住和平街的王女士說,不光是報紙,老人家裡的一些郵單、水費單,都是通過信報箱接收,對於老人來說,信報箱陪伴了家裡幾代人的成長,是他們的「老朋友」。

記者在王女士家所在的和平街十二區看到,確實有部分居民還在使用信報箱。在和平街十二區15號樓一單元,信報箱里有《中國剪報》《健康文摘》等報紙雜誌,最近的日期是去年12月的。然而像王女士這樣還在用信報箱的只是少數,周圍5棟樓十幾個單元,僅有一個信報箱里有信件、刊物,更多的信報箱已經荒廢了。

需要合理維護升級

在和平街十二區19號樓門口,記者見到了採訪中體積最大的信報箱,一共96個門牌號碼加上4個退信格子,組成了100個格子、近1.7米高的「龐然大物」,顯然設計時花了不少心思。但這樣的大箱子如今卻也灰頭土臉,無人使用,不少格子里被塞進了傳單和小廣告,看起來實在可惜。

「不是我們不愛用,而是太髒了,信報箱破破爛爛、銹跡斑斑的,搞得報紙上都是銹印和土,都沒法直接帶進家門,漸漸地我們就不用了,都是讓郵遞員把報紙送到家裡來。其實我們很希望能繼續用信報箱,能不能有人來擦拭維護呢?」居民李先生說。

「希望社區或者物業能把信報箱好好拾掇拾掇,給每家每戶配個鎖,我們需要的時候可以存把雨傘在裡面,遇到下雨天忘記帶傘,直接在信報箱里拿上就能用。像我家養狗,遛狗的時候可以在信報箱里放點紙巾和塑料袋,偶爾需要的時候就不用上樓取了,讓信報箱物盡其用,多方便啊。」市民楊女士說。

不少市民也表示,如今的信報箱應該升級換代了。「小區有條件的,不妨把箱子做大一點,像快遞外賣櫃那樣,日常給朋友交接東西、寄快遞的時候,不用在家裡乾等,直接通過樓下的信報箱傳遞就行了。」大家表示,不管是容量升級,還是智能升級,都不失為讓信報箱物盡其用的一種選擇。

專家

信報箱受法律保護

有人覺得沒用,有人覺得該升級,老式信報箱是否該被「淘汰」?採訪中,一位物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信報箱不是想拆就能拆的,居民樓內的信報箱是建樓時配套的郵政設施,根據我國《郵政法》規定,信報箱屬於郵政設施,受法律保護,不可隨意拆卸。「不能不設置,也不能私自移除,住宅區里安裝一戶一箱傳統信報箱是法定的,具有『強制性』。」該負責人說。

北京市常鴻律師事務所彭艷軍律師指出,《郵政法》第十條規定:「建設城鎮居民樓應當設置接收郵件的信報箱」,因此信報箱屬於強制性配套設施,屬於住宅樓的共用設施設備。從物權的角度看,其產權應當歸全體業主共有,拆除需經業主共同決定。信報箱如果出現銹損、臟污,應該由物業公司進行維護。

信報箱拆除不該「一刀切」

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的飛速發展,老式信報箱受限於外觀老化、容量不足、功能單一等問題,已普遍閑置,亟需相關部門協調和多方共同努力去解決。對於確實閑置的信報箱怎麼處置,彭艷軍律師認為不宜「一刀切」。對於可以智能化改造的就改造;對於確無使用需求的,可經專有部分面積佔比2/3以上且人數佔比2/3以上的業主表決同意後進行拆除。彭艷軍律師建議,物業公司每年度開展信報箱使用率調查,然後依據《業主大會議事規則》啟動改建或拆除表決程序。

社區探索

近年來,北京市多個社區都有針對信報箱的改造措施。

在左家莊街道,居民們也曾為樓道內老化破損的信報箱而煩惱,如今這些問題迎刃而解。2023年,曾有居民反映信報箱破損問題,街道很快進行了改造,破損的老箱體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色彩生動的社區宣傳欄,與此同時,樓道牆面進行了翻新,環境也更美觀了。

在懷柔區泉河街道,多個試點小區的信報箱均進行過集中改造。社區通過前期調研、徵求意見,對富樂小區北里19號院、富樂小區南里36號院等樓棟開展試點改造工程。改造中,施工人員現場落實安裝位置,對各點位信報箱及奶箱依次拆除後,統一安裝了嶄新的信報箱,同時對破損牆麵粉刷恢復。「以前的信報箱又破又小,報紙、快遞經常沒地方放,使用率很低,現在換上了新信報箱,取件方便多了,而且還很安全,真是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居民韓女士說。

除了老式信報箱改造,在海淀、朝陽等地,已有多個小區的智能信報箱投入使用。2019年起,北京郵政在回天地區首批試點安放了200餘台普快一體化智能信報箱,可以在臨時存放快遞包裹的同時,為住戶提供智能化的信報收取服務。海淀區新風南里中直社區則安裝了全市第一批中郵速遞易智能信報箱。該設備擁有主機、包裹櫃、信報箱三個功能分區。與智能包裹櫃不同,智能信報箱從外觀上看投遞隔口並不多,其箱體內部則安裝了許多信報托盤。信報箱主機存儲著服務區域內所有用戶的名址信息,投遞員投送信報時,只需對用戶名進行選擇,信報箱便會自動識別並分配托盤,用戶則可使用配備的磁卡收取報刊信件。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