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家女兒雯雯上大學了,她說,當別人向她傾訴不開心的事情時,其實她的內心裡沒有什麼反應,但是又不好意思冷落朋友,假裝做出一些情緒上的反應,這樣才會讓別人覺得她不是冷血的人。
雯雯看情感劇也不會感動,看到別人準備好了紙巾去看時,她覺得很漠然,也不理解。身邊有人對自己好,也無法相信別人。心裡總想著,別人對自己好,一定是有所企圖。
生活畢竟是現實的,孩子也不是演員,漸漸地,同學和朋友都能感覺到她冷漠的表情,一點點離她遠去了。

雯雯說,自己以前不是這樣的,那時候自己敢愛敢恨,會哭會笑的,現在好像無法重新找回原來的自己了。
羅傑斯說,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如同你是那個人一般,並且讓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他。
可以說,雯雯的狀況整體來說就是冷漠,缺乏共情的能力。
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有三個表現
表現一:無法應付各種情緒
朋友之間互相傾訴一下壞心情都是正常現象,如果朋友的心情不好,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哭著和你傾訴,你的心裡卻會認為這都是小事情,根本不值得抹眼淚。
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表現出什麼樣的情緒,如同雯雯,不能和別人的情緒融為一體,無法達到那種感同身受的狀態,自己平日里也是淡漠,沒有什麼情緒波動。
表現二:表現很理性,無論什麼事情,都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無論無論遇到了什麼困難,認為只要找到解決的方法就可以了,總想著幫助對方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偶爾會表現出共情的狀態,但也是為了不傷害對方,出於禮貌地表現。

表現三:對別人的事情毫不感興趣
也就是說親朋好友不主動聯繫你,也從來不會去關心別人的事情,不想給自己的生活增加麻煩。
因為如果關注別人,就要去承擔他們的情緒,甚至要安撫、勸慰自己,感覺那樣很累,慢慢也就沒有了朋友。
家庭成員的感情聯繫慢慢減弱
家長們會不知不覺中以功利的標準來衡量孩子。表姐就是如此,她經常和雯雯說的話就是:你的成績怎麼樣,這次分數為何又下降?
表姐非常關注孩子在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根本不理會女兒的情緒。

由於孩子在家庭中無法得到情緒上的支持,也沒有機會和同齡人建立良好融洽的關係。孩子表現出了人際疏離的狀況,就是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現。
首先,情緒傳染。
比如說我們在單位中身邊都是愛說愛笑的同事,這種情緒會產生好的影響。
如果身邊的人都比較淡漠,過分的謹慎和保護自己,也會讓身邊的人變得很麻木,無法和別人共情。
這樣的人,不想幫助別人,也不會相信別人,這樣共情水平會非常低。
其次,焦慮情緒影響了共情能力。
現在的人都非常焦慮,平日里的工作繁忙,肩負著太多的責任和壓力。這種情緒會影響到人際交往能力,還有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
很多表面看起來感情冷漠的人,不一定是真的缺乏共情能力,而是某些原因讓他們開啟了防禦機制。
比如說看到朋友一直在抹眼淚,遞過去紙巾安慰一下,沒有想到卻變成了對方的出氣筒。朋友憤怒將紙扔在了地上,這會讓人不敢再去共情。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安慰別人時,想起了自己曾經的傷心往事,變得很難過,會自覺地杜絕這種共情的能力。
心理學家科胡特說,共情就是生命的氣息。如何做到合理的共情,感受別人的情緒。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認可,那才是最恰當的方式。讓共情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並不是說你要圍著別人轉,或者是別人圍著你轉。可以把積極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家長如果讀了一本非常有正能量的書籍,可以告訴孩子這本書不錯,你也應該去讀一下。孩子有喜歡的玩具,邀請父母一起玩耍。
共情是因人而異的,應該了解自己的情緒。小寶寶年幼時,父母要及時恰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就能夠建立起融洽的親子關係。教會孩子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慢慢培養娃的共情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別人的情緒。
最後,共情是相互的。
比如說,孩子和大人傾訴自己的苦惱,家長應該接受娃的壞情緒,並且和他一起共情。
當大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煩惱,也可以和娃傾訴。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互動,慢慢就會產生共情能力。
枕邊育兒寄語:
如果和一個非常抑鬱的人待在一起,慢慢的,你也會體驗到抑鬱的情緒。為了避免遭受這樣的痛苦,很多人選擇關閉心門,對他人漠不關心。情緒感染並不等於共情,應該有邊界感。因此,家長要用對方式,培養出有共情能力的娃。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