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的「荊州」是指今天的哪裡?為什麼會成為三國爭奪的焦點?

說到三國,就不得不提到荊州

曹操南下赤壁之戰,為的是徹底佔領荊州;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為的是向劉備討回荊州;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因為雙方要搶奪荊州;而最後劉備大舉進攻東吳,兵敗夷陵,也是為了報丟失荊州的一箭之仇......

可以說,整個後半部三國,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荊州的爭奪而展開。荊州,儼然成為了三國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

在三國中,荊州為什麼如此重要?荊州到底指的是今天的哪裡呢?

一、荊州的地理位置

說起荊州,其實今天也仍然有這個地名,就是湖北省的荊州市。所以,很多人認為三國時代的那個荊州,就是現在荊州市這個地方。

這其實是錯誤的。

事實上,三國里的荊州是一個很大的地理區域,而並不僅僅是指一個城市。

東漢末年,天下分為13個州(類似於13個省),而荊州是其中的一個。從地圖可見,它的範圍基本上包含了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全境,以及河南省南部的一大片面積。


東漢十三州—荊州的地理位置


當時的荊州一共下轄7個郡(類似於今天的地級市),分別是南陽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

其中,在劉表當政的時期,荊州的治所(類似於省會)位於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而並不是在今天的荊州市。現在的荊州市,當時名叫江陵。所以,由於古今地名演化的原因,我們今天理解的荊州和三國里的荊州是有很大差別的。

荊州七郡及其主要城市

二、荊州的政權更替

荊州在三國時期並不是固定為一家所有,它就像是一塊炙手可熱的蛋糕,被群雄們不停的切分和爭奪,稱得上是三國中易手次數最多的一片領土。

接下來,就結合地圖說一說荊州複雜多變的政權交替過程:

1. 劉表主政時期(190年—199年):

公元190年,劉表擔任荊州牧,並平定了各地的叛亂,進而佔領了荊州六郡。而最北部的南陽郡一開始是被袁術佔領,後來袁術兵敗而亡,劉表也順勢將南陽郡收入囊中。至此,荊州七郡基本上全部在劉表手中。


2. 孫權攻打江夏,曹操佔據南陽(199年—208年):

公元199年,屯駐宛城的張綉投降了曹操,於是南陽郡開始漸漸落入曹操的控制。南陽郡在曹操和劉表之間數次易手,展開了拉鋸。

到了208年,孫權為了報殺父之仇,大舉進攻江夏的張祖,並奪取了江夏郡位於長江以南的地區。至此階段,荊州七郡之中,南陽郡被曹操佔領,江夏郡的南部被孫權掌控,劉表則擁有其餘五郡。

3. 曹操揮師南下,劉琮投降(208年):

208年7月,曹操率軍南下進攻荊州。劉表病死,他的次子劉琮率領荊州五郡投降曹操。劉備兵敗新野,只能退守到了夏口(今武漢市)。此時,荊州七郡除江夏郡之外,全部落入曹操控制。

4. 赤壁之戰(208年-209年):

208年12月,曹操赤壁之戰兵敗,退守南陽郡。周瑜率軍攻佔南郡,劉備則搶佔了荊州南部四郡。

5. 劉備借走荊州:

此時的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於是向孫權索要荊州的南郡。魯肅為了顧全孫劉聯盟,勸說孫權把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就擁有了荊州五郡。

6. 劉備入川,孫劉劃湘水為界(215年):

215年,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劉備為了顧全大局,便將長沙郡、桂陽郡還給了孫權,雙方劃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此時劉備和孫權各佔領3個郡,南陽郡仍然屬於曹操。


7. 關羽大意失荊州(219年):

219年,呂蒙偷襲江陵,攻佔了南郡,荊州武陵郡、零陵郡也望風而投降了東吳。於是,關公敗走麥城,被俘而亡。至此時,荊州七郡除南陽郡仍被曹操佔領外,其餘六郡全部被孫權佔領,劉備徹底失去了荊州。

到了這時候,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經全面形成。

可以看出,荊州的確是三國時代最搶手的土地,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了群雄逐鹿的焦點。那麼,荊州到底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三、荊州的重要性

小編認為,荊州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面積和人口。

從地圖上不難發現,在東漢十三個州中,荊州的面積是比較大的一個,相較於北方的兗州、徐州,荊州土地廣闊,而且坐擁人傑地靈的江漢平原,是軍閥割據一方的絕佳基業。

同時,荊州的人口數量也在所有州中名列前茅。據史料記載,荊州在東漢末年約有620多萬人口,而袁紹曾經統治的冀州僅僅只有590萬人口,陶謙的徐州就更少了,只有280萬人口。


東漢時期各州人口數量

所以說,荊州佔據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的雙重優勢,在三國亂世中,可以為諸侯們供應穩定的糧草和兵力資源。同時,荊襄之地自古多名士,也為割據一方的主公提供了人才保障。也難怪劉表會坐擁荊州,而不思進取以圖天下了。

其二,荊州佔據長江上游水路。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個南方的割據政權,例如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等,都是依靠著長江天險進行防禦。滾滾長江,虎踞龍盤,在冷兵器時代的確是一個絕佳的天然屏障。

可是,這個屏障並非沒有弱點。假如有人能夠佔據長江上游的荊州,就可以順江而下,輕鬆的攻入江南政權的腹地。


荊州佔據著長江上游水路

於是,荊州就必然成為了江南政權和北方政權對抗的關鍵。北方政權奪得荊州,就能夠順水而下的進攻江南;南方政權奪得荊州,則可以牢固的樹立起長江屏障,依靠天險進行防禦。正是因為荊州佔據著長江的上游水路,所以才變得如此重要。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孫權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不是他想破壞同盟關係,而是荊州把控著江南防禦的命門,他的東吳若想長久,就必須佔有荊州。

其三,荊州扼守著襄陽通道,是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還有一個重要之處,那就是它佔據著從中原南下的一條重要路徑——襄陽通道

我們知道,中國之所以可以分為北方和南方,就是因為在中間位置有一條天然的分界線:秦嶺山脈——大別山山脈——淮河。由於這條分界線都是由險要的山川組成,對於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戰爭來說,是一條天然的防禦屏障。

而在這條分界線上,只有一個口子,那就是襄陽。

襄陽通道

從地形圖可以看出,襄陽的西邊是秦嶺山脈,東邊是大別山山脈,兩座大山像在此處打開了一座大門,貫通南北,連接起了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自古以來,北方政權想要南下,襄陽是必經之地,無法繞開。例如蒙古進攻南宋時最先攻打襄陽;還有隋朝南下伐陳,也是先佔有了襄陽,順江流之下,進而統一了南方。

可見,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坐擁襄陽的荊州自然也成為了首當其衝的戰略要地。

結束語:

在讀《三國》時,很多讀者都會為蜀漢政權的沒落感到惋惜,為諸葛亮功敗垂成的結局感到心碎。實際上,導致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是源於荊州。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就曾在《隆中對》中說: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按照諸葛亮的早期構想,如果劉備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兵分兩路進攻曹魏。一路從漢中出兵,進攻長安,另一路則是從荊州出兵,進攻洛陽兩路同時發力,雙管齊下,使曹魏首尾不能兼顧,才能一擊必勝,進而成就霸業。


諸葛亮"雙管齊下」的戰略規劃


然而,這個美好的規劃,全都因為荊州的丟失化為了一個泡影。

從此之後,諸葛亮就只能守著區區一個益州,艱難的和另外兩個強大政權進行周旋,即便他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再實現「重振漢室,克服中原」的夢想,只能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一嘆。

荊州,就這樣主宰了三國的走勢,成為了那個時代最關鍵的一顆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