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清朝皇帝們用它來做什麼呢?通常是用來做玉璽或是祭祀。要知道,秦始皇用和氏璧做的傳國玉璽早已不知所蹤,真 相湮滅於歷史長河之中,因此後來的皇帝們都是自己做玉璽的。因此,玉璽的材質要求非常苛刻,它幾乎代表著皇帝身份的象徵。清朝時期,皇帝祭天祭祖,在神案上都會放置一些商品的田黃。在當時稱其為福建壽山田黃,簡稱"福壽皇",因此一直是清朝皇帝們御用的寶貝。
田黃市場價值的增高也使得人們對雕刻工藝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對田黃雕作品的欣賞離不開對刀法的欣賞。刻雕工藝要求畫面布局依石就形,起伏轉折恰到好處。繁複而不失細膩,線條流暢,刻畫工藝生動傳神。作品文學藝術底蘊深厚,藝術境界高遠,融詩書畫篆於一爐。在設計上為為作品增添美感和內涵。作品造型面圓潤光滑,這既是對石材的要求,同時也是對雕工的要求。不能因為石材的缺陷而導致作品藝術形象的不豐滿、不完整,導致作品造型不自然的凹凸與僵硬。當然,同樣的在雕刻工藝中也不能有失誤,否則作品價值會大大下降。雕刻中的細膩處理,可以體現出雕刻者修 煉深厚。
改革開放後,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壽山石雕行業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壽山石收藏之風盛行。由於市場的推動,人們對壽山石的關注度逐漸提高,珍貴的田黃自然是藏家們爭相收藏的珍品,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影響到海外,同時也受到不少海外藏家的青睞。也正因此,人們對壽山石及其雕刻品的鑒賞活動與收藏價值的探討也逐漸活躍。
田黃外觀特徵: 色澤(顏色及光澤):田黃的顏色有黃、紅、白、黑。常為褐黃及褐紅過渡顏色。油脂光澤。 結構特徵:田黃都有「蘿蔔紋」。「蘿蔔紋」是田黃最重要鑒定特徵。田黃有時可見「紅格」或「紅筋」是由褐鐵礦充填細小裂隙而成。 外殼(外皮):田黃有時可見一層薄的外部皮殼,表皮顏色與內部的顏色明顯不同。外部為褐黃,內部為白色的,叫「金包銀」。外部為白色,內部為褐黃的,叫「銀包金」。 質地:田黃的質地細膩。手摸,有滑膩感。 透明度:田黃的透明度由不透明至半透明。透明度好的,可稱「凍狀」。
田黃僅僅產於壽山石溪所流經的壽山鄉的某一帶水田底古砂層上,而未經壽山石溪潤澤的水田竟無一塊田石出產。這樣的事實,難免為原本就因其入帝王夢境的傳說而變得尊貴的田黃再次染上了神秘的色彩,實際上,田黃是山體自然剝落之後隨水流沖刷至水田之中,又經了上萬年的自然蘊藉與侵潤,可以說,無數的機緣巧合才得以孕育出田黃這一 天賜之物,加之「無根而璞,無脈可尋」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說田黃神秘也並不為過。再加上田黃為宮廷所重,大部分的田黃流入宮中,民間文人雅士能夠獲得的田黃相對偏少。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田黃陸續現身全國各大拍賣場。但其價格真正飆升是在2004年。到了2006年底,田黃價格達到了歷史最 高,精品田黃每克達4000元。在香港蘇富比2006年秋拍上,「明17世紀田黃雕瑞獅紙鎮」成 交價為4089.28萬元,位居歷年田黃拍賣首位。這件田黃紙鎮刻有「玉旋」款,為明末清初首 屈 一 指的雕刻大師楊玉璇之作。2008年,一方重257克的田黃鳳鈕閑章拍出423萬元,摺合每克為1.6萬元。此後,精品田黃的價格徘徊在每克2萬元到5萬元左右。
根據史載,我國投資收藏界的「壽山石熱」,早在清代以前已經興起。而壽山田黃裡邊有種田黃凍,品質通靈澄澈,色如碎蛋黃,產於中坂,自古便極為稀罕,直接被朝庭列為貢品。文人學士都認為收藏或使用田黃章,比珠寶、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