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身高大比拼:韓國人最高,日本人第二,中國人最矮?

關於中日韓的身高問題,一直以來有一個公認的事實:韓國人最高,日本人最矮,中國人最沒存在感。

到了近些年,這個共識在中日間出現了「爭議」:多數中國網民深信「日本人如今已比中國人高」。

但有意思的是,在身高問題上,中日之間很謙讓。

去年9月,日本的日經中文網站出來闢謠,表示日本人比中國人高「是謠言」,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又變矮了。

2018年,發表在《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出生於1978年和1979年的日本成年人,男性平均身高達171.4cm,女性158.5cm

而1996年出生的男子,成年後平均身高為170.82cm,女子為158.31cm,分別比之前矮了0.64cm和0.21cm。

那麼,日本人身高現在到底有沒超過中國人呢?

日本人身高為什麼忽高忽低?

關於中日兩國的身高PK,前些年,那真是沒人關心。

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的身高,被我們俯視了一千多年——畢竟日本長期以來一直都頂著倭國的帽子。

日本人的身高之所以如此「突出」,這要從公元6世紀說起:本來五穀雜糧和雞鴨魚肉都吃的島國人民,突然改吃素了。

這時間,對應咱中國大概就是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傳到日本,從此成為影響日本千年的精神信仰。

而佛門不光帶來了精神信仰,同時把禁殺、禁肉等佛家信條也帶到了日本。

不吃肉這事,還不光是民間自覺、自律這麼簡單,日本從官方就開始嚴格約束:天武天皇、聖武天皇兩次下達和推行了《殺生禁斷令》,「禁肉」逐漸就成了日本人的金科玉律。

如果實在忍不住,也只能捕點魚打打牙祭(到了鎌倉時代,連魚肉也被禁了)。

連電影《少林寺》里的覺遠和尚都知道「沒有肉,哪有力氣除魔衛道?」可是島國人民卻連只兔子都不能吃,說多了都是淚……

反正,嚴重不均衡的營養結構,就給島國人民本就不優秀的身高,又製造了新的「天花板」

這天花板有多高呢?不吹不黑,只有160公分

而且,這天花板非常結實,足足壓迫日本人民1200多年:

「肉食禁斷」之前,日本平均身高是163公分,而僅僅執行一百多年後,到了平安時代,平均身高就只剩下155公分了。

再往後到了公元15、16世紀日本戰國時期,「禁肉」900多年的日本身高就更加「優秀」了——只有145公分了。

比如:咱們熟知的戰國雙雄,豐臣秀吉只有140公分左右,他的老對手德川家康就是高海拔——159公分;而德川家第一猛將、有「戰國呂布」之稱的多忠勝他的身高據推測也只有140公分「日本武力軍神"武田信玄身高不過153公分

豐臣秀吉像

注意,這可真不是在無腦亂黑,這些數據都是根據戰國「英豪」們遺留下來的盔甲測算出來的——現在看,那基本都是童裝配置

從民間到官方,日本都在貫徹「不能吃肉、堅決不能吃肉」。這事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時期,被強行打開國門的日本,猛然發現——「黑船」上下來的人個個都是高大威猛,再一看,原來他們都吃肉、都喝奶。

所以,日本明治天皇,開始帶頭吃肉、喝奶,同時還對全國人民高喊:「我想飛上天,和太陽肩並肩 ,世界等著我去改變……」被壓抑了千年之久的「160型」天花板,這才開始崩壞、瓦解。

日本明治天皇

不過,長高這事,還是需要時間的積累:19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男子的平均身高也只有155公分。

二戰之後,美國有大量大兵在日本駐軍,他們中有不少人和日本本土女性混血,最終生下了20多萬混血兒,歌劇《蝴蝶夫人》、電影《人證》講述的都是美日混血的故事。

而他們的基因,就給日本的「海拔」帶來了新契機。同時,得益於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人的身高開始突飛猛進。

在二戰之後的黃金20年里,伴隨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日本的身高也一路上揚,從1914年到2017年這100年間,營養豐富加混血,日本人的平均身高長了約16公分

韓國人身高真的跟電視劇一樣高嗎?

再來說說韓國人身高。

我們很多人都是通過韓劇認識的韓國,而韓劇明星,無論男女都有一個特點——腿長

「七頭身的歐巴,九頭身的努娜」讓韓劇充滿青春氣息,彷彿高個子就是韓劇的標配。當然,就目前而言,韓國人也確實是東亞三國之中平均身高最高的

必須說,韓國人底子不差。

因為韓國人身處較為寒冷的東北亞,他們本身容易向大塊頭趨勢發展——這是生物進化角度選育的結果(這跟我們中國北方人更高大是一個道理),而且韓國並沒有實行「肉食禁斷」,所以韓國人的身高基礎好。

全民兵役制也對韓國的身高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凡是年滿20歲的韓國男子,都必須服兵役,這對錘鍊思密達族人的身體素質,百分百有幫助。

此外,和日本一樣,韓國也是美蘇冷戰的受益者,在二戰之後經濟迅速崛起,有錢——就是吃得好,長個子的必需營養物吸收方面,自然也就不吃虧。

而更激進的,是他們對生長激素的使用,從90年代開始,韓國就開始有計劃的給青少年注射生長激素,這也讓韓國青年身高更優秀。

所以,很多韓國人的身高就是「營養均衡+生長激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然,還有一個神秘的隱形法寶——增高鞋墊,這也能讓人瞬間竄高3—4公分。

2017年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韓國男子平均身高174公分,不光是東亞第一,也是整個亞洲身高第一。相比100年前的1914年,韓國人整整長高了將近20公分。

不過,同源同種的朝鮮人,2017版「海拔」數據可就凄慘了——只有158公分,別說和174的韓國歐巴比,即便和162韓國歐尼們比,那都要黯然遜色。

至於原因嘛,大家都懂得。

中國人曾經是最高的

雖說現在中日韓三國中,中國人的身高是最沒存在感的。但曾經咱們大中華的「海拔」,就像稱雄亞洲兩千年的國際地位一樣,傲視亞洲兩千年。

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里的好漢動輒都是身高八尺(1尺約合23公分),比如諸葛亮、張飛、魯智深、武松……換算今天大概都是184的大塊頭。

這身高,可不光是演義或傳說,很多史料都有較為明確的記載:

《史記》曾說孔子「長人而異之」,其真實身高大約是197,屬於絕對令人仰望的存在。

先秦時代,國人的普遍身高其實都達不到孔子的水準,一般水準是1.61米——比如呂不韋、商鞅等人,都是這級別。

而到了漢代,身高又進一步增長。《漢書》中記載,當時的宰相霍光身高7尺3寸,相當於現在的1.68米,這在當時,屬於中等身材。

其後的三國時代,劉備的7尺5寸也就是1.72米——這不過是那個時代的身高標配。

像曹操這種身長7尺的,自己都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才會請崔琰出面「捉刀」,而諸葛亮、周瑜、張飛等身高8尺左右的,才算是魁梧大漢。

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男子的平均身高大概在174左右,對比同時期不到160的韓、日兩國,這身高反差真是不要太明顯,所以我們彼時稱日本為倭國,不是沒來由的——那是對比出來的。

唐宋人的「身高如此優秀,引來倭人競折腰」,這一時期,羨慕中華身高的日本,甚至不惜派遣專人,來到中原地區「度種」,試圖以此改良本國的身高水平,不過效果嘛,只是然並卵。

但從元明時期開始,國人平均身高急劇降低到了164,整整少了10公分,而到了1914年的時候,國人身高更是減少到了161

原因有很多,但與一件事肯定脫不開關係——長年的戰亂

與日本一場幾百人的戰鬥規模完全不同,咱們的大戰動輒都是以萬、十萬為單位的大戰,而上戰場的又通常都是孔武有力、高大威猛型的,久而久之,高大型的基因在國人之中就被稀釋了,整體民族的身高也自然回落,這也可以說是生存環境選育的結果。

此外,還有統計標準的變化:唐宋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都在北方,身高數據自然是以北方數據為標準;而此後的中國,政治、經濟重心逐漸向南轉移,身高數據也就囊括了相對較矮的南方同胞,南北平均,也是數據下滑的一個原因

所以,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身高確實要比中國人強,本身這兩個國家的人少,地域也比較封閉;中國人人口多,層次也不一樣,但是現在也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營養缺失的現象也在大大減少,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中國人的身高再次躍居東亞第一,只不過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