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庚遷殷為何不得不遷,又為何如此重要

盤庚遷殷是商的第十三次遷都。自商人始祖契至湯,共十四代,其間八次遷徙;自湯至盤庚,共十代,有五次遷徙。商族的遷徙,見於記載的前後達十三次。

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的轉折點。自從遷至殷後,商朝穩定發展,不久後出現武丁中興。而此前頻繁遷都時,也正是商朝的中衰期。由此可推知,商前期數次遷都與商朝的不穩定有關。

下面說說商朝前期的不穩定局面:

一、王權弱小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伊尹放太甲」,誠然這是段佳話,原本是無道昏君的商王太甲在被伊尹流放到桐宮為祖父商湯守陵,三年後反省錯誤而被伊尹迎回,成為一代賢君。

但這足以說明商初王權的弱小。伊尹品格高尚,這便是段佳話,若是碰上奸臣,恐怕就成了政變,甚至大亂。

之後,從第十代商王仲丁開始,王室內部連續爆發王位之爭,商朝前期的兄終弟及王位繼承製度遭破壞。當繼位之弟死時,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還給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廢嫡面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的混亂局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陽甲在位時期,共經歷五代、九王,史稱九世之亂。

到九世之亂後期,商王陽甲已無法控制內亂的貴族勢力,司馬遷《史記》中載:「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陽甲在絕望中去世後,弟弟盤庚即位,有感於貴族之難制,盤庚遂決心遷都。

說回盤庚遷殷這件事本身,盤庚就受到了貴族勢力的極大抵制。因為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宗室、貴族勢力離開了經營已久的大本營,必會受到抑制。遷都也使商王避開叛亂勢力的攻擊,貴族們再難干預王權,插手政治。最終,盤庚以強制手段實現遷都,商朝自此復興。

由此可知,都城所在與貴族勢力息息相關,盤庚以前都城屢遷正是由於王位爭奪的激烈,以及商王和宗室貴族矛盾的尖銳。

二、生產落後

商朝處於我國農業由遷移農業向定居農業過渡的時期。

何為「遷移農業」?就是刀耕火種的粗放種植,先以斧劈、火燒等方法開墾出一片荒地,然後隨意播種,不特意施肥。幾年後地力下降,產量降低,又另尋新地開墾。

商朝已具有了相對高級的社會形態,耕作技術已有初步發展,但在商初仍十分有限,這是商人頻繁遷徙的經濟原因。

到盤庚所在的商朝中期,商人的生產技術已大幅進步,包括對農業生產的認識,也包括農具的製造。總之,隨著農業的精耕細作化,商人的定居習俗得以鞏固,遷都不再必要,也不再方便。因此,盤庚遷殷也標誌著商朝生產模式的進步。

最後,再講遷都的地理因素

商朝發源於華北東部,位在黃河下游地區,而黃河下游的泛濫和改道極其頻繁。

例如:商王祖乙在位時,都城相(今河南內黃)遭洪水,祖乙把國都遷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今山東鄆城)。

盤庚選擇的殷地,位於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不會經常遭受黃河水患,相對此前的都城而言比較安全。殷附近有漳水、洹水、淇水等,雖然也有水患,但遠較黃河為輕,又能保證都城用水,從地理因素看相對適宜久居。

盤庚遷殷後,王權得以加強,商朝結束了長達九世的內亂,進入穩定發展時期。盤庚去世四十年後,侄子武丁繼位,商朝在其統治下臻於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