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他差點成了蘇聯的「副總統」,卻悄悄把哈薩克從「俄語帝國」里抽了出來

有個細節,很多人沒注意。1991年夏天,蘇聯還沒散,莫斯科那邊在考慮設個「副總統」職位。

圈裡人都知道,那個位置本來是給哈薩克的納扎爾巴耶夫留的。

說白了,當時整個中亞裡頭,他是最像「自己人」的那一個。

可誰都沒想到,他沒接。

這一下,局面徹底變了。

那時候,哈薩克不光是地理上一塊大平地,更是蘇聯手裡的一張王牌。

資源多,地大人少,地緣位置卡得死准。

從50年代開始,蘇聯就拿這地方當「實驗田」來搞「俄化」。

最早一撥,是「處女地運動」的時候。

糧食產量上不去,莫斯科一拍腦袋,把數百萬俄羅斯人往這邊送。

草原上起了磚瓦房,清真寺邊飄起紅旗,連羊圈旁邊都能聽到俄語廣播。

再往後,學校、工廠、報社、電台,全是俄羅斯人打頭陣。

哈薩克人自己家孩子,讀書得學俄文,說話得捲舌,連婚禮都開始套俄式流程。

到了80年代,阿拉木圖的市中心,街上招牌都是俄語。

小學教科書上,只剩一節「母語課」是哈薩克語,其他科目一律俄文講。

家裡老兩口跟孫子孫女說話都得翻譯,誰還敢說民族語言不重要?但在那時候,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比啥都值錢。

局面就這麼推著走。

俄語不僅是話語系統,更成了「上升通道」。

你要想進國企,得寫得出俄文報告;你要想當幹部,得能在莫斯科開會不掉鏈子。

哈薩克年輕人從小被灌輸的,不是「我是哈薩克人」,而是「我能成為蘇聯的一份子」。

納扎爾巴耶夫就是從這種體制里走出來的。

他年輕時候在卡拉干達鋼鐵廠干過,後來到莫斯科深造,回國之後一路升,成了共和國的掌舵人。

他知道這套制度怎麼玩,也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被莫斯科信任。

所以莫斯科那邊才會把「副總統」的位置留給他。

可他沒接。

他回頭在自己國家幹了件誰都沒想到的事——悄悄把「俄化」往回拽。

90年代初,蘇聯已經搖搖欲墜。

中亞幾個國家的領導人還在想著能不能組個「新聯盟」。

大家都在觀望,只有納扎爾巴耶夫動了真格的。

他先是默默啟動了「認同回歸」計劃,從蒙古、新疆、伊朗等地接回一批海外哈薩克人。

別小看這事,不光是補人口,更是把民族認同從外面拉回來。

與此同時,教育系統開始換血。

原來被俄語佔滿的課程,一點點改回哈薩克語。

塔什干大學、比什凱克科技學院都開始動手,老師重新培訓,教材重新編,廣播電視台一檔一檔砍掉莫斯科的節目,換上本地內容。

以前老百姓家裡開電視,全是俄語新聞。

現在打開,是本地語言的節慶、歌舞、歷史劇。

最狠的一步,是遷都。

這事當時爭議挺大。

阿拉木圖是俄語陣地,納扎爾巴耶夫直接決定把首都搬到北部草原的新城市——阿斯塔納

這地方原來叫阿克莫拉,是俄羅斯移民聚集區。

他一錘定音,把這塊地方「民族化」,不僅改名,還大規模建設,吸引哈薩克族人口遷入。

這一步,等於把國家的政治核心,從「俄語圈」硬生生轉回了「哈薩克語圈」。

說實話,這種事不是靠口號能幹出來的。

他不是喊獨立口號喊出來的,是一點點從教育、人口、媒體、語言、行政上,把蘇聯幾十年打下的「俄化根基」一層層刮下來。

就像舊房翻新,不動聲色地把牆皮一點點鏟了。

但這事要擱在1990年看,誰都不信。

那時候,哈薩克的俄羅斯族人口多得嚇人。

有些城市,俄羅斯人口比哈薩克人還多。

你路上走一圈,聽不到幾句本地話。

街頭商店、銀行、郵局,全是俄語服務。

連婚禮請柬都是俄文的。

政策上鼓勵跨族通婚,孩子出生證上是哈薩克族,腦子裡卻是莫斯科那套系統。

納扎爾巴耶夫就生活在這種環境里,他自己也是「蘇聯幹部體系」里培養出來的人。

可他知道,接著走下去,哈薩克這個民族的根就斷了。

他沒有宣傳民族主義,也沒搞大清洗。

他做的是制度上的「脫鉤」——不喧嘩,不激進,一刀刀割斷。

後來有記者回憶,他在一次閉門會議上說過一句話:「俄語是我學到的第一門語言,但我不能讓它成為最後一代哈薩克人的第一語言。」沒人記錄這句話,但與會的人都記得。

三十年過去,哈薩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大變化。

原來佔比很高的俄羅斯族人口明顯減少,哈薩克族比重上升。

政府的語言政策一步步轉向本族語言,街上的招牌換了,學校的課程換了,連婚禮上唱的歌都不一樣了。

納扎爾巴耶夫後來卸任總統,被尊稱為「民族領袖」,但他一直強調,不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民族英雄」。

可誰都知道,當年如果他接了「蘇聯副總統」,今天的哈薩克可能早就不是現在這個模樣。

2021年,阿斯塔納改名為努爾蘇丹,又在2022年改回原名。

納扎爾巴耶夫沒再多話。

他沒留下什麼「最後的講話」,也沒出什麼自傳。

他只是把一個國家從「副總統候選地」帶回了「草原深處」。

參考資料:

《俄羅斯如何蠶食中亞各國》,澎湃新聞,2021-09-26

《關於中亞社會「俄羅斯化」概念的理論探討》,《東歐中亞研究》,2009年10月

《哈薩克的語言政策與國家認同重建》,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2020年

《納扎爾巴耶夫口述回憶錄(選編)》,哈薩克國家出版社,2014年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並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