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七傷拳」,「一練七傷」

環時財經

-HUANSHICAIJING-

編者的話: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面提到一種武功,名為「七傷拳」,其最為人知的特點就是「一練七傷」,「先傷己,後傷人」。這像極了當下美國政府發動的關稅戰。自4月2日白宮宣布對其貿易夥伴加征所謂「對等關稅」以來,「七傷拳」的危害很快顯現,美國首當其衝,從股債匯「三殺」到日用品漲價引發民眾怨氣,從12州共同起訴聯邦政府「對等關稅」違法到國際盟友公開撻伐貿易霸凌,華盛頓遠遠不止「一練七傷」。小說中修習「七傷拳」的金毛獅王謝遜命運多舛,最終廢去武功,如今美國能否「回頭是岸」尚未可知。從本期開始,財經觀察版推出美國「關稅七傷拳」系列報道,剖析該國政府這頓亂拳帶來的種種破壞及可能的影響。第一期我們將關注美國藥品行業或將遭受的關稅衝擊。

美國總統特朗普5月初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擴大與國內製藥商合作,同時,白宮有意加大對製藥產業鏈上的愛爾蘭印度等國的徵稅力度。此前,安永的一份調查顯示,關稅將令美國醫藥成本每年增加超過500億美元。美國多個製藥巨頭為減少關稅的影響緊急「囤貨」,擴大原料葯的進口數量。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還將於5月中旬就國內葯價問題發布「重大聲明」。更加令美國民眾擔心的是,當下的複雜環境令美國醫藥行業暴露出多重不穩定性。據福克斯新聞網10日報道,擁有超過60年歷史的美國連鎖藥店來德愛(Rite Aid)近日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並將開展資產出售程序。來德愛CEO施羅德表示,來自零售和醫療保健市場環境的變化加劇了公司面臨的挑戰。

美國連鎖藥店來德愛位於紐約州的門店。(視覺中國

美國製藥業

關鍵環節「空心化」

美國《進步》雜誌6日刊文稱,過去幾周,美國政府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已引發股市震蕩,而政府對關鍵藥品徵收關稅,很可能是即將落下的另一隻靴子。這對美國人意味著什麼?美國使用的大部分品牌葯依賴進口。在特朗普宣布關稅前,美國已面臨藥品短缺危機。如今其政策不僅推高葯價,還將影響X光機、醫療器械等其他醫療產品。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市場上處方葯價格是其他發達國家的2-3倍,超半數美國人已經開始擔心無力負擔藥費。若關稅導致原料葯價格暴漲並進一步抬高藥品成本,後果不堪設想。

在《今日美國》近日的一期視頻調查節目中,不少美國民眾對於藥物產品導致的高昂開支感到不滿。有受訪者表示:「我正在服用一款名為烏帕替尼(Rinvoq)的免疫抑製劑,其一盒30片裝的售價超過6200美元。」一位美國家長表示,她的兒子正在服用一款抗癲癇藥物開浦蘭(Keppra)來控制癥狀,每月開銷超過1600美元。還有患者稱,其服用的藥物每年開銷超過30萬美元。

美國民眾藥物開支成本同部分國家對比。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統計顯示(如圖),美國市場上超過90%的處方葯是仿製葯。相比原研葯,它們價格低廉,只佔據藥品開支很小的一部分,是支撐美國普通民眾藥物需求的主力。醫療產業分析公司Clarivate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市場常見仿製葯的大多數活性成分,以及多種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的原料無一在美國工廠生產。例如:常見抗生素阿莫西林的主要生產地包括中國、印度和歐洲;常用於麻醉的利多卡因,其活性成分大多在印度生產;禮來製藥生產的減重與糖尿病藥物Mounjaro和Zepbound,其關鍵成分依賴德國荷蘭的進口;諾瓦瓦克斯新冠疫苗在印度的一家工廠生產。在美國市場熱銷的減重與糖尿病藥物Wegovy和Ozempic所依賴的司美格魯肽活性成分主要在丹麥生產。

仿製葯與原研葯在美國處方葯市場上的比重。

《進步》雜誌稱,目前美國僅有53%的仿製葯原料產自本土。一旦這些關鍵原料被徵稅,將直接導致藥物短缺。根據美國醫院藥劑師協會的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全美藥品短缺已達歷史新高,達323種。短缺導致的葯價升高,又將讓越來越多患者選擇「跳過一劑」,甚至徹底放棄治療——由此引發的急症將使醫療系統壓力陡增。這種依賴使得美國製藥業在面對關稅政策變化時,面臨成本上升和供應鏈中斷的雙重風險。

歐洲與印度:

美國藥品供應鏈關鍵節點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今年3月,美國藥品進口額激增,美國製藥巨頭紛紛在關稅政策生效前加緊囤貨。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當月美國貿易逆差飆升至創紀錄的1405億美元,較前一個月增長14%。其中,藥品進口激增是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愛爾蘭和印度成為美國醫藥產業進口的主要兩大來源。

美國Axios新聞網的報道稱,來自愛爾蘭的藥品進口額在3月躍升至近310億美元,主要包括抗癌藥、胰島素等產品。目前,愛爾蘭是美國進口高端製藥產品的重要來源國,特別是在生物製藥(如注射劑、疫苗、抗癌藥等)和創新藥品方面。多家跨國巨頭如輝瑞禮來諾和諾德強生等在愛爾蘭設有生產基地。

報道稱,作為歐盟成員國,「愛爾蘭製造」能夠讓葯企產品更便捷地進入歐洲市場。愛爾蘭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月,該國對美藥品出口飆升130%,達94億歐元;2月份的數字更是突破歷史紀錄,達到105億歐元,而去年同期僅為19億歐元。2024年,愛爾蘭對美國的商品出口總額為726億歐元,其中醫藥產品佔比超過60%。

印度則主要瞄準美國原料葯、仿製葯進口市場。長期從事國際醫療產業鏈研究的北京銘研醫藥研究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何小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印度是美國仿製葯的主要供應國,約佔美國仿製葯市場的40%。印度自身約75%的原料葯依賴從中國進口。印度向美國提供的醫藥原材料中,在合成藥原料如抗生素和抗癌藥中擁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數據顯示,印度是全球最大仿製葯出口國,2023-2024財年對美藥品出口額約87億美元,佔印度藥物總出口額的31%。Sun Pharma、Cipla等印度企業滿足了美國約50%的仿製葯需求,涵蓋抗生素、心血管藥物、糖尿病藥物和抗抑鬱藥物等。

關稅影響:

成本上升與全球競爭力下降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何偉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代醫藥行業的發展建立在全球醫藥技術不斷進步的基礎上,因此美國葯企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最優質的資源配置,「現在特朗普的意思是不許美國企業全球布局,這是跟經濟規律相悖的。若強行實施,美國本土醫藥工業可能無法滿足需求,還會影響民眾生命健康。」

在2024年全球葯企銷售額前十名中,美國企業佔據半壁江山。目前美國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佔美國GDP的17%左右,藥品市場規模被業界預計將從2021年的5600億美元增長到2028年的8616.7億美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6.3%。

「白宮若針對藥物加征關稅,一定會給美國的醫藥產業帶來重大的衝擊。關稅的成本不僅會轉嫁給美國的患者,更會給美國醫療機構的研發和投資鏈條產生負面影響,最終傷害的是美國醫療產業的競爭力。」中國投資發展促進會大健康產業專委會副主任、中國未來科學研究會研究員解奕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龐大的醫療產業規模之下,表面看是本土葯業巨頭在發力,但真正保證市場流通盈利的,是它們與全球多國緊密合作的進出口藥品網路。因為這些美國葯企並不依賴本土生產,相反一直在越來越依賴海外進口。

對於美國政府期盼的「醫藥產業鏈迴流」,《進步》雜誌的報道分析稱,製藥廠不是喊一聲「開工」就能立刻拔地而起的。建設一座合規的製藥工廠,需高達20億美元的啟動投入,建設周期更長達5至10年。而沒有成本優勢和盈利前景,企業根本不會輕易做出這樣的投資決定。即便真的建立也終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有醫藥行業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若關稅政策實施,美國製藥企業將面臨以下挑戰:首先,仿製葯價格上漲。依賴印度和中國的低成本仿製葯將因關稅而失去價格優勢,可能導致醫保成本上升。其次,高端藥品成本增加:從愛爾蘭進口的高附加值藥品成本將上升,影響患者可負擔性。最後,美國葯企受到成本上升的牽連而競爭力下降,全球市場份額遭削減,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市場。

解奕炯表示,中國短期內受關稅影響相對有限,主要是因為中國對進口仿製葯依存度較低。「反觀美國,其醫療體系對仿製葯的高度依賴將使其成為貿易衝突最大受害者。儘管美國在醫藥研發領域具有優勢,但關稅壓力可能反向推動其他國家加速技術突破,尋求替代方案。」解奕炯表示,國際醫藥巨頭的投資傾向一般滿足三個因素:一是有大量的政府政策支持和資本投入;二是擁有從事生命科學和醫藥研究高素質人才和科研機構;三是未來有著大量的需求。近期,羅氏製藥等多個歐美製葯巨頭擴大投資中國開展研發業務,說明國際醫藥產業也在考慮將投資分布於更加穩定而高效的市場。

來源 | 環球時報

審核 | 楊沙沙

編輯 | 肖震冬

校對 | 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