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劉青山死後多年,其3個兒子找到舉報者李克才:請為父親平反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誰也沒想到,1952年那場槍聲,不是響在戰場上,而是響在了和平年代的刑場上。

兩個曾經在抗日戰場上豁出命、拼過命的老革命,一個是劉青山,一個是張子善,最後竟是因為貪腐,被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政權送上了斷頭台。

更讓人說不出話的是,幾十年後,劉青山的三個兒子找到了當年舉報他的人,開口第一句話就讓人心頭一震:「叔叔,請為我父親平反。

這個「叔叔」,叫李克才。

李克才不是一般人,老河北人,出身貧苦,革命晚了點,二十歲才參軍,但幹得紮實,建國前幾個月被調到天津任副專員,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成了劉青山和張子善的下屬。

按理說,這算是條好路子,可沒想到,這條路越走越窄,最後走成了生死交叉口。

最開始,李克才對劉青山那是敬佩得不行。

劉青山早年參加農民起義,還被國民黨抓過,死活沒撬開嘴。

張子善當年也是搞學生運動的骨幹,在監獄裡也是不服軟。

這些事兒都不是隨便編的,是戰場上的老同志們傳下來的。

李克才心裡清楚,這倆人不是混出來的,是打出來的。

可時間一長,他發現不對勁。

劉青山不怎麼來辦公室,整天在天津城裡那棟兩層小洋樓里待著。

那樓叫「劉公館」,裝修得比市政府都講究。

有人說他穿西裝、擦亮皮鞋,說得像笑話,可李克才心裡明白,這是真事。

劉青山說,打了一輩子仗,現在日子稍微好一點,就想過舒坦點。

冬天下大雪,他一聲令下,非要吃韭菜餃子

廚師沒辦法,只能跑到幾十公里外的暖棚里去找,這事傳出去,誰聽了不搖頭。

李克才不是沒勸過,可劉青山根本聽不進去。

他那時候不是一個人吃點好的住點好的那麼簡單,他動的是國家的錢,是救災的錢。

一開始是打著搞生產的名義,後來就乾脆明搶了。

有幹部看不下去提了意見,結果就被整,被打壓。

李克才心裡有數,再不出手,事情就要出大簍子。

他把這些事一樁樁一件件往上報,過程挺難的,有人勸他別惹事,有人說他太軸,可他沒退。

最後省委派了人下來查,查得一清二楚。

再後來,京城震動,命令下來了,兩人被捕,判了死刑。

那年,劉青山的大兒子才七歲,二兒子四歲,小兒子還在襁褓里。

劉青山倒下了,家裡人沒了頂樑柱。

中央還是給了政策,老大老二每月有生活費,老三交給其他幹部撫養。

孩子是無辜的,這點大家都知道。

時間到了60年代,中蘇關係緊張,石油成了戰略資源。

劉青山的老大劉鐵騎成績特別好,能上最好的大學,可他選了北京石油學院。

招生老師一看這分數都愣了,問他為啥不去清華

他沒說太多,後來學校黨委研究了半天,才給他批了。

他心裡清楚,姓劉,不是普通的劉,是劉青山的劉。

那年,他們兄弟三個找到了李克才。

幾十年過去,李克才年紀大了,精神卻還算健朗。

三個孩子站在他面前,不吵不鬧,只說了一句:「叔叔,請您為我父親平反。

這話李克才聽得懂。

他坐下,沒急著說。

他想起了當年劉青山的樣子,想起了在槍聲響起前的那個冬天。

沉默了很久,他說:「你們的父親,如果當年能多想你們一點,今天也許不一樣。

這話不重,卻沉得很。

李克才知道,這不是一句話能解開的事。

他舉報的是劉青山的行為,不是這個人,孩子是無辜的,可那筆賬早已算清。

劉青山的故事不是孤例,那幾年,像他這樣走了樣的幹部不是個別現象。

有的被查了,有的逃過一劫。

可像劉青山這樣曾經沖在最前頭、最後卻落在最深谷底的,不多。

不是因為他貪得最多,而是他曾經站得太高。

李克才後來還是繼續在系統里干,但從不提這段往事。

他不說,別人也不問。

那三個孩子後來都各自過上了自己的日子,生活並不富裕,也沒出什麼大事。

劉鐵騎畢業後去了油田,一干就是幾十年,腳踏實地,沒給自己找麻煩,也沒在任何場合提過「平反」這倆字。

李克才的那句話,後來有人轉述過,也有人寫進了回憶錄,但沒人敢隨便解讀。

有人說他是婉拒,有人說他是理解。

可無論是哪一種,那個場景就在那裡,沒變。

資料來源:

1.《劉青山張子善案件紀實》 中央文獻出版社

2.《共和國反腐第一案》 人民日報出版社

3.《李克才口述實錄》 河北省檔案館資料

4.《建國初期黨風廉政建設研究》 河北大學碩士論文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並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