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陳戩:追憶父親陳復生革命歷程,賡續紅色血脈

清明節前夕,老紅軍陳復生的次子陳戩向記者講述了其父的革命歷程,陳復生用一生詮釋了「對黨忠誠」的含義。如今,陳戩繼承父志,投身紅色宣講,將這份精神傳遞給新時代青年。

陳復生軍旅照片/受訪人供圖

少年立志 血雨腥風中的覺醒

1926年,15歲的陳復生生活在江西泰和縣的一個貧苦家庭,家庭一貧如洗,社會地位卑微,生活的苦如影隨形,小小年紀便嘗盡人間艱辛。直到,他與共產黨人相遇,他們言談舉止間流露出的信念與擔當,深深感染了他,命運的齒輪自此開始轉動 。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大地。陳復生親眼看見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暴:在江西泰和縣,共產黨員康純同志的母親和懷抱嬰兒的妻子,婆媳連同襁褓中的嬰兒全被敵人殺害;農民領袖肖拔群同志在遇害時,面對敵人的刺刀,他只發出一聲「嗯」,卻死死瞪著敵人,直至最後一刻,敵人甚至割下他的頭顱掛在電線杆上示眾。這些慘烈的畫面,深深刺痛了陳復生的心,先烈們面對死亡時的無畏與堅定,讓他堅定了一個信念: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

暗夜追兇 跳下懸崖後的生死較量

1932年陳復生調任紅三軍團保衛局,擔任第一任偵察科長,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帶領戰友們破獲了江西宜黃地區八個縣的匪特組織。

一次,他們在審訊一名敵軍軍事偵探時,竟發現他掌握著大量我軍情報,組織決定將其處決。在執行過程中,這名特務突然掙脫繩索,緊接著讓陳復生和戰友們目瞪口呆的是,他跳下了山崖。

「面對突發情況,我父親根本沒有考慮的時間,他迅速奪過還沒反應過來一位戰士手中的馬刀,緊跟著一個縱身,他也躍下了山崖。在那漆黑的夜晚,也不知道那座山有多高、崖有多深,他就敢往下跳!當時他的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決不能讓特務跑掉,不能再給紅軍帶來重大損失。」陳戩向記者講述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在黑暗中,陳復生跳崖時受了傷,他忍著劇痛與敵人搏鬥,最終用馬刀將特務擊殺。他的無畏與果敢,不僅保護了紅軍的安全,也為反「圍剿」戰鬥的勝利立下戰功。

湘江血戰用生命捍衛信仰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央主力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湘江戰役長征途中最為慘烈的一戰,陳復生所在的紅五師擔任掩護中央紅軍撤退的任務。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親自坐鎮新圩,這裡距離湘江渡口30多里路,灌陽到湘江40多里,它位於新圩的東南方,是五師最先與敵人交火的地方。軍團政委楊尚昆要求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堅持三四天,確保中央機關安全過江。

戰鬥打響後,敵人的火力異常猛烈。經此一役,第五師團、營、連幹部幾乎傷亡殆盡,3000多人的部隊打得只剩1000多人。面對如此慘烈的局面,陳復生帶領僅存的部隊與敵人浴血奮戰了一天一夜。

三天三夜的激戰後,八萬六千多名紅軍將士銳減至三萬多人。陳復生曾回憶說:「那是人堆起來的山啊!」湘江戰役的慘烈,是一場血與火的考驗。陳復生和戰友們用生命捍衛了革命的火種,也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對黨忠誠」。

從戰場到田埂的初心堅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復生被派往青海德令哈柴達木盆地工作。這片荒涼的土地上,他帶領幹部和群眾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為了改變當地沒有積肥習慣的現狀,他親自帶領大家上山積肥。零下40℃的雪地里,他們扒開積雪,刨出牛羊糞便,然後將西北人特有的羊皮筒子往身上一裹,就這樣蜷著身子挖坑睡覺。條件確實艱苦,吃不好,睡不好。但陳復生說:「要干成一件事,不吃點苦怎麼行。成小事吃小苦,成大事吃大苦,這永遠是真理。」陳復生與大家同吃同住,用實際行動感染著身邊的人。

青海德令哈博物館陳復生塑像/受訪人供圖

經過幾個月的奮戰,德令哈農場五站的各種肥料在13500畝的土地上,堆成了堆,連成了片。1956年糧食大豐收,德令哈農場五站為國家上繳了8萬元欠款,還盈利20萬元。這一年,五站被評為先進站,陳復生也因卓越貢獻被提級。他的實幹精神和家國情懷,成為那個年代艱苦奮鬥的縮影。

紅色基因里的家國情懷

陳復生的精神影響了家人,也激勵著無數後來者。他的兒子陳戩繼承父親的遺志,積極投身紅色基因宣講工作。作為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黨校的特聘教師,他連續三年在紅色基因傳承教育中成績優異,被授予「榮譽證書」。

陳戩(右一)參加紅色基因宣講被授予「榮譽證書」/受訪人供圖

陳戩說:「父親的經歷和教誨,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對黨忠誠、嚴守紀律,是革命者最基本的要求。」陳戩用自己的行動,將父親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無論是為老區群眾解決看病難問題,還是參與「集結號誌願行動」,他都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紅色精神。

緬懷先烈讓信仰之光照亮未來

陳復生的一生,是無數革命先烈的縮影。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山河無恙。在清明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緬懷先烈,不僅是對他們的追思,更是對革命精神的傳承。

記者了解到,陳復生口述記錄被編寫成《九死復生》一書。雖然書寫著「陳復生著」,但實際上是陳戩幫著籌備的。這本書以回憶錄的形式記述了這位百歲老紅軍九死一生的傳奇經歷,反映了老一代革命者們不怕流血犧牲、嘔心瀝血、不計個人得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建設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現了他們的光榮業績。

陳復生曾反覆叮囑家人:「《九死復生》這本書絕不能在境外出版」。這不僅是對黨的忠誠,更是對人民負責的莊嚴承諾。他用一生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黨忠誠、嚴守紀律的精神永遠不能丟。

站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陳戩勉勵廣大青少年在日常學習、生活與工作中,用青春的力量,續寫紅色精神的新篇章,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