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推遲訪印後,轉身去了中國,印度人得知後,後槽牙都咬碎了

最近,特斯拉總裁馬斯克對中國進行了一次「閃電訪問」,雖然在北京逗留不足24小時,但卻收穫滿滿。一方面,特斯拉汽車「完全自動駕駛」系統有望在華落地;另一方面,馬斯克訪華後,特斯拉股價一天飆升15%,市值增加了近6000億人民幣。只是,這件事讓印度極為不爽。

據觀察者網報道,「馬斯克訪華」引起了大批主流印媒的高度關注,同時也讓一些印度知名人士感到「憤怒」,因為就在中國之行前一周,馬斯克剛剛以「公司責任」為由,推遲了原定的印度之行。這一「重華輕印」的行為,更是讓印度網民們「後槽牙都咬碎了」,紛紛發文質問,「為什麼特斯拉的緊急工作讓馬斯克無法訪問印度,卻並沒有阻止他前往中國?」

大家好,我是躬耕牛,馬斯克只不過推遲了訪印時間,又沒有取消,為什麼先來了中國,印度人就如此不高興?對此,我們聊三個話題。

第一個,中印雖是鄰國,但因為在邊境鬧出過不愉快,印度形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什麼都喜歡跟中國比,只有贏了中國才算贏。這一次,馬斯克明明與印度「有約在先」,但卻找個理由把印度往後推,然後讓中國「插了隊」,先去了中國,這讓印度人心裡如何能痛快?在他們看來,無論什麼事,都應該是「印度優先」的。

實際上,不止馬斯克,此前馬爾地夫新任總統穆伊茲上任後,打破「傳統慣例」,在訪印之前先出訪了中國,也讓印度各界大為不滿,認為這是「馬爾地夫倒向中國的表現」。

為此,印度總理莫迪到離馬爾地夫最近的印度南部島嶼上「度假」,並向「南方遙望」;印度還在該群島上建立了一個軍事基地,離馬爾地夫僅130公里,稱要「關心南部方向的戰事」。

可見,印度人對「先中國後印度」的不滿情緒有多大,連印度外長蘇傑生都表示,「與中國相比,印度也在高速崛起中,但因為中國更被國際社會關注,印度的風頭都被中國搶光了」。

第二個,印度雖然喜歡與中國比,但離了中國行嗎?殘酷的現實顯示,還真不行。新冠疫情期間,因為貿易不暢的原因,中國原材料和零部件無法出口到印度,許多印度企業只能停擺等待,因為在它們的生產鏈中,「中國環節」無法替代,用西方或日本的產品或原材料,成本太高,印度根本承受不了。

最近還有一組數據顯示,2023-2024財年,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額超過1010億美元,該數字在2018-2019財年時,僅為約700億美元。在這15年里,中國產品佔印度工業品進口的份額,從21%上升到了30%。

而且,在包括機械、化工、製藥和紡織在內的印度8個主要工業部門中,中國都是最大的供應來源。此前,外界只認為在電子產品行業,印度才依賴從中國進口,看來情況並非如此。

看到這樣的數據後,印度還有必要跟中國比較嗎?不客氣地說,印度民眾日常衣食住行的相關產品,恐怕多數都與中國相關。

第三個,如果印度給美國當「圍堵中國的棋子」,只會反噬自己。中印不僅是鄰國,還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一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個是第五大,合作則是兩利,如果搞針對則是「殺敵1000,自損800」,因為在中印之間,印度是更加離不開「中國製造」的一方。

也正因為如此,中印在邊境出現摩擦後,莫迪一直沒有直接點中國的名字,不希望雙方關係太緊張。在出席美日印澳「四方會談」時,對該組織以應對中國為主,莫迪覺得不可思議。最近,莫迪更是對外發聲,希望中印儘快解決好邊境問題,也獲得了中方的正面回應。

一個不太愉快的消息是,在美菲勾結挑戰中國之敏感時刻,印度向菲律賓送去了「布拉莫斯」巡航導彈,雖然合同早就簽了,射程也壓縮到了290公里,但這個「時機」確實不太好。或許,這其中也有美國因素,但印度若想做「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就該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特別是有關中印關係的事。馬斯克先來中國,再去印度,不過是兩國關係中的一個「小插曲」,不用太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