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殺害後,蕭何看著他的遺體冷冷說了四個字,至今仍被人吐槽

前言

何以漢初第一功臣韓信,最終卻死在自己人手裡?這一歷史謎題的答案,似乎就藏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千古絕唱中。

韓信與蕭何,兩位漢初奇才,一生命運交錯。韓信軍事才能卓絕,戰無不勝,卻最終因為產生異心而遭漢王猜忌,被自己推薦重用的丞相蕭何設計殺害。而謀士蕭何幫助漢王黃龍旗起,功勛卓著,自己也一度陷入漢王猜忌的泥潭,後來再次通過行動證明忠心。

兩個人的成功與失敗似乎都與對方緊密相連,難解難分。二人如此命運交織,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微妙的化學反應?這一歷史謎題,或許就隱藏在他們故事的深處。

早年顛沛:兩位奇才的出生與成長

若要理解韓信與蕭何的故事,就需要從他們的早年經歷說起。兩人都生於戰亂之世。韓信是雒陽人,在楚國長大。他的父母很早就雙亡了,自己一個人輾轉流離。由於出身微寒,又無人依靠,韓信在楚國吃了不少苦,時常被人欺負侮辱。

與之不同,蕭何是當朝權臣蕭何的兒子。秦末戰亂爆發後,他被父親安排到劉邦身邊充當謀士。所以蕭何的起點明顯高人一等,他很早就在輔助劉邦掌握大局。

韓信也曾效力項羽,但由於性格不合,沒得到重用。後來他來投奔劉邦,才真正嶄露頭角。而他之所以受劉邦賞識,關鍵就在一個人——蕭何。

成也蕭何:兩人命運的第一次交匯

劉邦入主關中後,韓信來投。但由於出身低微,劉邦並沒有重視。正當韓信面臨被冷落的命運時,丞相蕭何出面相助,數次向劉邦極力舉薦。

蕭何是漢王身邊少有的謀士,他敏銳地發現韓信身上的才能與潛力。為了漢王大業,他不顧劉邦的疑慮,執意將韓信扶上重用。甚至後來韓信跑了,蕭何幫劉邦將其追回,並給予更大支持。

在蕭何這番進言下,劉邦終於任用韓信為大將。此後,韓信在作戰中連戰連捷,建立汗馬功勛。而這一切榮耀的背後,都有丞相蕭何的推波助瀾。

正如歷史上流傳的話所說,韓信之所以能「成」,關鍵就在於蕭何。在這第一段命運交匯中,蕭何無疑扮演了推動者和啟蒙者的角色,開啟了韓信人生的巔峰時期。

高樓盤旋:兩個奇才的明爭暗鬥

隨著韓信軍功赫赫,權勢日漸加重,他與丞相蕭何的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本是推心置腹之交,二人卻也在潛移默化中積聚了心結。作為軍事統帥,韓信深感自己才華獨露、權勢一人壓倒。他不滿自己的戰功與恩賞不對等,心中對朝中文臣頗有微詞。

而蕭何則擔心韓信專權,威脅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雖然出於大局著想提拔韓信,卻也潛意識抗拒任其得志。二人漸漸結下隱秘的心結。

外表上,韓信與蕭何還維持著良好關係。漢王需要軍功來鞏固河山,需要謀臣來整頓體制,所以二人暫時合作無間。然而這下確實埋下了後來變故的遠因。

這一時期可以看作兩個奇才鼎盛並存的時期。他們各領頭銜,在自己的領域裡光芒四射。然而這座高樓終究難容二雄並立,悄然醞釀著驚濤駭浪。

敗也蕭何:命運的再次交匯

前線大捷的韓信漸漸萌生異心,與蕭何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最終這一切都釀成了韓信謀反的慘劇。當時漢王因戰功驕奢,猜忌群臣。他數次無故拘禁大將軍韓信,激起了韓信的憤懣之心。韓信心生叛意,與陳稀密謀作亂。

而漢王與丞相也並非毫無察覺。呂后很早就對韓信生疑,她與蕭何籌劃對策。最終蕭何決定設計,將韓信誘騙至宴席中殺死。

韓信死後,蕭何面對他的屍體,說出了那歷史性的四字真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嘆息自己對韓信一手提拔,卻也親手除去。而這四字成就了一段千古絕唱。

在這第二次命運的交織中,蕭何扮演了變數和終結者的角色。他清楚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但終究是他將高樓推倒、奇才毀滅。這段經歷也成為他心中永遠的一道傷痕。

同舟共濟:宰相的危機與自救

韓信之死並沒有就此平息漢王的猜忌之心。很快,大宰相蕭何自己也陷入風口浪尖之中。蕭何深感自己正處在危險邊緣。他的高壓政策與劉邦殺神項羽剛相反,難免招致非議。而自己身為朝中第一功臣,實在太容易成為猜忌對象。

這種危機感在劉邦加封自己的同時達到頂峰。表面功勞加身,實則權力受割。蕭何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針對自己的試探。

危機時刻,他堅持站在君王一邊。在漢軍缺糧時,他反其道而行,派自己新得的部曲運糧支援前線。這證明了自己的忠心,化解了漢王的疑慮。

在這最後的歷練中,蕭何憑藉機智與賢能從懸崖邊緣拉回自己,並重新贏得漢王信任。他和韓信不同,選擇了更穩妥的自救之道,避開了政局的驚濤駭浪,保住了江山社稷。

結語

韓信與蕭何,兩個截然不同的奇才,卻走上了交織的命運之路。蕭何開啟了韓信的輝煌,也終結了他的傳奇。蕭何在危機關頭救贖自己,韓信則墜入深淵。

歷史無情,英雄泯滅。但那四個字的絕唱永存,訴說著他們跌宕起伏的命運。也許最終他們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但二人的故事卻永遠交織在一起。這就是韓信與蕭何留給後人的歷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