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張愛玲在美國去世,立下4條奇怪遺囑,衛生間扔滿衛生紙

1995年9月8日,馬上就要中秋節,74歲的民國作家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家中寓所死去,在她人生的最後日子裡,身邊連一個人也沒有,死後一星期才被她的伊朗人房東發現。

接到報警後的警察走進張愛玲所在的房屋,一股刺鼻的氣味直衝腦門,警察進入卧室里,看到張愛玲穿著一件華美的綘紅色的旗袍,她躺在屋子中央的鋪在地上的一張藍色精美的毯子上。她衣服的顏色和毯子的顏色形成明顯的對比,讓人感到有些悲涼。


房子很簡陋,每個角落都瀰漫著一種無法言說的清冷和單調,一張行軍床、一個小衣櫃、一張摺疊桌、一個電視、一台冰箱、一隻日光燈,就連她寫作必須要用的書桌都沒有,窗下的那個大紙盒子就是她平日里寫作的「桌子」了。她的廚房裡一片亂糟糟,用過的餐具都沒有刷洗,污漬都干在上面,衛生間內紙巾扔得到處都是。

她頭上的那隻保暖的日光燈一直亮著,她身上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髮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她的臉異常清瘦,她身邊放著一個精緻的手包,警察打開包,發現裡邊有她的證件和一份遺囑,上面寫道:

「所有財產及私人物品留給香港的宋淇和鄺文美夫婦;不舉行任何葬禮;希望立即火化,不許任何人看我的遺體;骨灰撒到任何無人居住的地方,如果撒在陸地上,就灑在空曠荒野處,委託林式同先生為我的遺囑執行人。」

一、張愛玲出身的家庭環境,使她對親情極為淡薄。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一棟西式豪宅里,這座豪宅有20多間房子,後面另有一排是傭人們的住處,外表看來這座房子和布局有著名門望族的氣派,事實上曾經的貴族已經沒落了。

張愛玲是清朝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人稱軍門黃翼升)的玄外孫女;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張佩綸的孫女。


李鴻章的女婿、也就是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才華橫溢,可惜死的早,留下張愛玲的奶奶李菊藕獨自養育一雙兒女,男孩 7歲,女孩才2歲。男孩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女孩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

張愛玲的奶奶性格拘謹嚴肅,性格好強,她在未出閣時是李鴻章的得力助手,在處理一些事上是很有能力的,李鴻章不捨得她離開,要不她也不會待到大齡剩女的年齡才出嫁。李菊藕用的是封閉式的傳統教育來教育張愛玲的父親和姑姑。


張愛玲的父親背不會書,就經常挨打罰跪,李菊藕話讓他穿大紅大綠的鮮艷衣服,目的不讓他出門,造就了張愛玲的父親性格壓抑,思想頑固,懦弱貪圖享受,完全一副舊式貴公子哥兒的模樣,他知道自己家底厚,光外公李鴻章給母親的陪嫁都夠他幾代人折騰的,所以特別貪圖享受,吃喝嫖賭,捧歌妓,吸鴉片,在外面養姨太太,舊社會惡習樣樣俱全。不過,李菊藕對張愛玲的姑姑的教育卻寬鬆的多,讓她穿男裝,稱她「毛少爺」而不叫「毛姐」。李家小輩不叫妹妹「表姑」而叫「表叔」,造就了張茂淵堅強、獨立、自由的性格。

黃翼升的獨子黃宗炎的大老婆不會生養,就娶了一房姨太太,生下龍鳳胎,女兒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黃逸梵)。黃宗炎的父親死後,他承襲了父親的爵位,赴廣西任官,他死後給兒女留下大量房產和金銀財寶及古董。黃家對孩子的教育施行的是開放式教育,接受的是「五四」的新思想和西方文明,西式文化,崇尚個性自由和新潮的思想。

正是由於接受了新思想,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看不慣丈夫的貴公子的生活方式,不能看到或者聽說丈夫抽大煙,讓她最不能忍受的是丈夫娶姨太太。

她忍到張愛玲四歲時,再也忍受不了了,一氣之下帶著小姑子張茂淵去了英國,遠走歐陸,留下4歲的張愛玲和3歲的弟弟張子靜在父親和姨太太的監管中成長。

張愛玲的父親繼續吸食鴉片,注射嗎啡,他的姨太太也是個大煙鬼,她終日吃喝玩樂,吸鴉片,將家裡搞得一片烏煙瘴氣,還經常不給張愛玲姐弟倆好臉色。她父親的姨太太經常虐待她,衣服也都是穿她剩下的。

後來張愛玲在《童言無忌》中說:

「永遠不能忘記一件黯紅色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著……是那樣地憎惡與羞恥。」

在飯桌上,張愛玲的父親會突然暴怒,為了一點小事就扇被張愛玲稱為「瓷娃娃」弟弟的稚嫩的小臉,當張愛玲傷心掉淚時,正需要人安慰,但卻遭到繼母的冷嘲熱諷。她生了大病,無情的父親對她沒有關懷,甚至連醫生都不給她請,要不是跟隨奶奶的那位傭人一直對她關愛照顧,張愛玲也許早死在父親的手裡。


張愛玲的父親因注射嗎啡過量,差點要命,才決定痛改前非,他給張愛玲的母親寫信下保證說不再吸鴉片,不再納妾等,求張愛玲的母親回來,黃逸梵決定再給張志沂一次機會,就回來了。

她將家打理的很溫馨,讓人感到人生的幸福:花園洋房裡,有花、有狗、有童話書,還有一些相互支持、信任,同樣有著新思想的親戚朋友拜訪。這溫馨的一幕深深印在張愛玲的腦海,她後來在文章里寫到:

「母親有時和一個胖伯母坐在鋼琴凳上,模仿電影里的戀愛情節表演,有時姑姑彈琴母親伴唱,家庭里的氣氛是美的頂巔。」

可惜,這樣幸福的生活很短暫,只有兩年,張愛玲的父親惡習重犯,家裡天天是唇槍舌戰,翻天覆地的爭吵和母親的哭泣,張愛玲的母親又走了,帶著悲傷和失望倔強離去。

張愛玲16歲時,因為和父親的姨太太爭吵,被那女人打了,張愛玲只是處於本能用手一擋,就被那女人誣陷說張愛玲目無尊長,出手打長輩,張愛玲少不了被父親大打出手。是在受不了,張愛玲就去了生母那裡,她沒有告知姨太太,結果差點被父親打死,她被關起來,父親對她歇斯底里,說要用槍打死她!她心灰意冷,無奈之下她只好去投奔自己的生母黃逸梵,可是她沒有想到,自己的親生母親竟然嫌棄自己是個累贅。

張愛玲17歲時,她的母親才回國,她領著金髮碧眼的男友來和張愛玲的父親簽離婚協議。

張愛玲就是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長大,各種打擊形成了她古怪的性格。

張愛玲在文章中寫道:

「家」因母親的離去而顯得索然無味:「有我父親的家,那裡我什麼都看不起。鴉片,教我弟弟做《漢高祖論》的老先生,章回小說,懶洋洋灰撲撲地活下去。」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張愛玲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都是不幸的。張愛玲父母糟糕的婚姻給她的打擊是巨大的,除了心裡的不安全因素,她的內心是孤獨的,並習慣了孤獨,從小缺少父母對她的愛和陪伴,造成她愛的缺失及對結婚產生莫名的恐懼和抵觸。在愛情的道路上,哪怕別人給他一點點愛她就會飛蛾撲火。這些也註定了其不幸的婚姻,她的兩次婚姻皆為悲劇。

二、張愛玲有兩次失敗的婚姻,一生無子女。

  • 第一次婚姻,愛上一個老渣男

1944年,24歲的她愛上了38歲的胡蘭成,一個全國人痛罵的漢奸,一個貧寒且滿腹經綸的男人,一個採花高手,他一生之中有太多的女人,有風花女子、大家閨秀、寡婦、有婦之夫等等。這個人自稱將一生的眼淚給了兩個女人,一個是自己的母親,一個是自己的原配唐玉鳳。他說:

「我對於怎樣天崩地裂的災難,與人世的割恩斷愛,要我流一滴眼淚,總也不能了。我幼年時的啼哭,都已經還給了母親;成年的號泣,都已還給了玉鳳。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不仁。」

他血液里流淌的是絕情、刻薄、虛偽、謊言、報復與背叛。一個熟透了的老男人靠著一張破嘴,將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張愛玲迷得暈頭轉向,對他滿了崇拜和仰望。她說: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可是胡蘭成在認識張愛玲之前就已經有了三次婚姻,第一個是他的髮妻唐玉鳳,過世;她娶了第二個老婆大家閨秀全慧文,為他生了4個孩子;他婚內出軌,勾搭上風月場所里的「白芍藥」應英娣,拋妻棄子後和她結婚,對其家暴;婚內又認識了張愛玲。

他結識張愛玲是有目的的,因他在《天地》雜誌上看到了張愛玲的小說《封鎖》,覺得能寫出這樣大作的女人錢途肯定光明,他了解張愛玲的家世後,就恬不知恥地寫信、寫詩、寫情書給張愛玲。

接著約張愛玲見面,第一次見面竟問張愛玲:「你一個月稿費是多少?」

得知張愛玲收入不菲,竟說:「我是陋巷陋室亦可以安住下來,常看見女人,亦不論怎樣平凡的,我都可以設想她是我的妻。」

陰差陽錯,胡蘭成的話打動了張愛玲,情竇初開的張愛玲感到了來自陌生男子的關心,她過去的陰影一直植根在心裡:繼母的虐待,父親的無情,母親的離棄,讓她渴望被關心,被愛。正是胡蘭成近距離的問話讓她感覺到來自一個成熟男人的「愛」。

張愛玲被他吸引,陷入愛情漩渦,傻傻不知那人不但圖她的色還圖她的錢。


張愛玲文思泉湧,單單爆發,《花凋》、《年輕的時候》、《傾城之戀》、《金鎖記》、《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出世,還出版了她一生中的傳世之作《傳奇》。稿費暴漲。

在經濟上張愛玲沒少幫助胡蘭成。張愛玲和胡蘭成結婚不到一年,胡蘭成勾搭上漢陽縣醫院護士周訓德(小周)17歲,與之戀愛結合。

可是張愛玲並不知道胡蘭成的濫情,後來胡蘭成親口將周護士的事兒告訴了張愛玲,由於張愛玲從小親眼目睹自己老爹對女人的博愛,對胡蘭成的不正常作為也見怪不怪。

不久汪偽政權的末日來臨,作為政權里的高層,胡蘭成四處逃亡,張愛玲出於對他的愛多次寄錢給胡蘭成,以供他逃亡花銷。

當鋤奸激烈時,胡蘭成拋下了17歲的周訓德,逃到了杭州好友家中,在好友家竟染又幹了一件齷齪的事,他竟和好友父親的老婆范秀美勾搭上並私奔躲到溫州。

被蒙在鼓裡的張愛玲還在為他的安危擔憂,她四處打聽胡蘭成是否又落腳地,是否吃好穿暖。她將稿費積攢起來,隨時為他準備著。

胡蘭成需要錢,給張愛玲來信,張愛玲飛一樣地奔赴。

心中充滿思念和擔憂的張愛玲,一見到胡蘭成就激動地說:

「我從諸暨麗水來,路上想著這裡是你走過的,及在船上望得見溫州城了,想你就在那裡,這溫州城就像含有寶珠在放光。」

當她得知胡蘭成身邊又多了一個女人時,才貌似徹底死心了。不過,1946年6月,胡蘭成又寫信給張愛玲要錢,花言巧語,騙到張愛玲心軟。

胡蘭成


接下來張愛玲每個月都會給他寄錢。

就這樣持續半年,身心俱疲的張愛玲終於下決心和胡蘭成斷絕,她寫信道: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惟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為了表示和胡蘭成徹底斷絕的決心和自己對這段感情的珍視,張愛玲一把給了胡蘭成30萬元,這是她多年積攢的嘔心瀝血所得的稿費。

她說:

「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的婚姻,幸福只是來自於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

在《第一爐香》里,她寫道:「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張愛玲的第一場婚姻就這樣結束,她和胡蘭成沒有生育孩子。

直到生命的最後,張愛玲也沒有怪過胡蘭成。

  • 2,第二次婚姻,愛上一個生活拮据的美國老人

因為「旗袍事件」,1955年秋,張愛玲來到美國紐約,5年後成了美國公民。

可是她在美國的生活並不好,可以說糟糕到了極點,連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證,她不得不住在「難民營」,靠救濟生活。

1956年,36歲的張愛玲來到麥克道威爾文藝營(文藝分子們的聚集地)才有了類似於「家」的落腳點。就是在這個地方她認識了滿頭白髮的賴雅,一個65歲的美國人;一個中產階級德國移民;一個充滿詩情畫意和文學細胞的自由撰稿人;一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一個對生活毫無規劃的日光族,有時還欠款,一個經常面臨生活的拮据和困難的人,他自己掙的稿費,有多少就會一次性花完,喜歡自由和享受。

在張愛玲的眼裡,他機智、聰明、仁慈。

他們在一起談文化、談文學、談人生、談各種有趣的日常,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他。

賴雅在5月12日的日記中寫道:「去小屋,一同過夜」

7月5日,張愛玲說,懷了他的孩子,賴雅向她求婚,並提出一個要求,打掉孩子(賴雅和前妻又孩子),為了滿足所愛的人,張愛玲忍痛同意,那是她至親的骨肉,可想而知她的心有多痛,從此她再也沒有自己的孩子。

張愛玲和賴雅


婚後的生活雖然精神上富足,但生活上是極度的貧乏,他們經常飢腸轆轆,為吃飯發愁。張愛玲不得不違心寫一些「爛」 劇本來換取吃喝用度,可是她的稿子大多都不被美國人喜歡,常常被退稿,包括她用心寫的《北地胭脂》。

可是當看到賴雅為她精心烹制義大利咖啡,還有美味的甜點時,她便幸福感爆棚,忘卻了一切的痛苦和磨難。

和賴雅生活期間,他們經常居無定所地流浪,不斷搬家,為了生存而無奈地努力,他們靠微薄的稿費和賴雅的救濟金存活,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賴雅的身體也不好,又突然中了風,常常卧床不起,張愛玲沒有拋棄他。一邊賺取稿費為他治病,一邊照顧他,被纏累到精疲力盡。

1967年,賴雅去世。那年她47歲,即將步入老年。

三、張愛玲為何把遺產給了宋淇、鄺文美夫婦?

1952年7月,張愛玲在香港認識了宋淇、鄺文美夫婦。當時宋淇替美國新聞處的翻譯部招聘《老人與海》的譯者,張愛玲報名應聘。宋淇夫婦很喜歡她的作品,張愛玲順利入職。這樣張愛玲與宋淇和鄺文美成為了同事。

初到香港的張愛玲,面臨很多困難,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生活上都一團亂麻。

宋琪夫妻總是無微不至地提供幫助,幫她找住處,曾讓她住在自己家裡,自己家的房子房間少,他們為了讓張愛玲住的更好些,就讓兒子住客廳,讓張愛玲住在他們兒子房間,張愛玲對此終身難忘。

張愛玲去了美國後,生活很不如意,宋琪夫妻繼續提供幫助,幫她找工作。張愛玲在香港、台灣發表文章沒有門路,也沒有出版作品的渠道,宋淇再次幫她解決。張愛玲出國後依舊有作品問世,離不開鄺文美和宋淇夫婦的鼎力相助。

宋淇、鄺文美夫婦


1965年,台灣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鑫濤(瓊瑤的老公)與宋淇見面,宋淇藉機推薦了張愛玲,使皇冠出版社和張愛玲有了長期合作的關係。《秧歌》、《流言》、《半生緣》這些作品得以問世。

後來張愛玲感慨道:

「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很可能錯過認識的機會——太危險了,命運的安排多好。」

呆在美國期間,張愛玲與宋淇夫婦互通信件300多封,無話不談,可見他們之間的情誼又多深。

她對鄺文美說:

「你已經是我生平唯一的一個知己了。」

「我想必不知不覺間積了什麼德,才有你這樣的朋友。」

因而張愛玲作為報答臨終前立下遺囑,將所有遺產歸宋淇夫婦擁有。

四、張愛玲為何沒有把遺產留給還活著的唯一親人、自己的弟弟呢?

張愛玲死時,她的父親已死了42年了,她的母親已經死了38年了,她唯一的弟弟,她都已經60多年沒有跟他聯繫,也許對他早遺忘了。張愛玲最後的32萬美金和版稅,全部贈送給好友宋淇夫妻兩人,甚至沒有留下任何消息給弟弟張子靜。


前面說過,張愛玲對父母沒有感情,尤其是她父親,在她眼裡就是「惡父」,張愛玲的弟弟一直跟著她的父親和繼母生活。她對父親的不滿和家庭的失望延續到了張子靜的身上,以至於每次離別都不給弟弟見面的機會。

她隻身去美國的時候連和弟弟告別都沒有。悲慘的童年,失敗的婚姻,讓她對親情和愛情都失望至極。

在張愛玲的回憶里,可找到一些關於弟弟的一些點滴。「看到衣衫襤褸的弟弟,完全沒有了「少爺」的模樣,完全成了「問題少年」,吃飯的時候看到因為一點小事,父親直接扇了弟弟一個耳光,對著鏡子哭的張愛玲發誓:以後一定要報仇」。


可轉眼卻看到弟弟竟然沒有任何羞恥感,竟然在樓下踢足球,正是這一幕使她對弟弟無比失望。

讓張愛玲無法對弟弟原諒的是,弟弟竟在寫給親戚的信件中說,姐姐玷污了張家的聲譽,孤傲的張愛玲知道後,非常氣憤,認定弟弟就是父親和繼母的幫凶,也許從此時就下定不復聯繫的決心了吧。

在張愛玲那裡,已經沒有了愛人,沒有子女,沒有家人,只有朋友。

五、張愛玲臨死前為何一直開著日光燈?

賴雅死後,好景不長,張愛玲就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她總覺得身上爬滿無數的蚤子,它們在撕咬她,找醫生看了也不行,醫生給出的結果是皮膚病,無論吃什麼葯也無法根治,懷疑她得了精神疾病。

為了躲避這些蟲子,她不停地搬家。據說三年里,她差不多搬了180次家,但是仍擺脫不了蚤子的叮咬。1995年,張愛玲的皮膚病更加厲害,她每天不得不用日光燈照射,她覺得溫暖強烈的光照會讓自己更舒服些,她每天需要照日光燈13個小時。直到她死去,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日光燈的照射。

「生命是一席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蚤子。」——17歲的張愛玲在《天才夢》中寫到

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生命的終結竟和蚤子有關。

六、張愛玲為什麼不願意讓人看到自己的遺體,選擇立即火化呢?

她預料到自己孤身一人,死後不可能第一時間就會被人發現,也許會經歷很長時間都無人問津,怕被人看到不堪入目的一面,這樣連最後的尊嚴也沒了,不過,她的確是在死了一個星期後,才被發現的,為了最後的體面,她選擇不讓人看自己的遺體,儘快火花。

另外她善意的驅使,自己是得病死的,怕這樣的皮膚病會傳染給我i自己處理善後的人。


七、張愛玲臨死前,為何衛生間會丟滿紙巾呢?

張愛玲臨死前曾去衛生間洗澡,突感身體不適,她的衛生間沒有準備毛巾,就隨手拿紙巾來擦,這就是衛生間里大量散落衛生紙的原因。她的衛生間沒有備用毛巾,也許是她怕蚤子會爬上去吧?也可能是病中的她沒有足夠的力氣去洗毛巾,而紙巾是最好的替代品。

總結:

張愛玲,她的人生是一段傳奇,她才華橫溢,又敏銳細膩,她的人生猶如她的作品,既絢麗多彩,又滿目瘡痍。

她雖然生於富貴之家,對愛的擁有卻貧乏的讓人心疼,她過早地感受到了親情的淡薄,兩段婚姻皆以悲劇結束,被情所傷,她一生無子女,孤寂離世,她最大的幸運是擁有了珍貴的友情。將自己的遺產全部留給給自己最信得過的知己朋友,已了無遺憾。

願她在另一個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