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一死,劉備急於復仇,失敗了。臨終託孤於孔明,劉備對自己的兒子還是很了解的,並不奢望他文韜武略,縱橫天下,只希望他能聽諸葛亮的話,離那些小人遠一點。當時劉禪十七歲,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給孔明去辦。
前期劉禪也很配合,國中倉廩充實,百姓安居樂業。他在位四十一年,曾發布多次大赦,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民生的壓力。孔明也培養了一批人守在劉禪身邊,但蔣琬、費禕、董允相繼去世之後,劉禪重用宦官黃皓,這就是禍亂的開始了。
景耀六年即263年,司馬昭伐蜀,三路大軍從洛陽出發。他的計劃是,把姜維的大軍牽制住,再從駱谷直接偷襲漢中,他是這麼想的,以劉禪的懦弱,外城一破,他立馬就會投降。
這個計劃的關鍵在於,司馬昭完全把握了劉禪這人的德行,這個計劃本就是奔著劉禪去的。當君主當到這個份上,劉禪對於蜀國的亡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當初,鍾會在關中練兵,姜維就上疏,希望劉禪派兵駐紮在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這個陰平橋頭是什麼地方呢,就是鄧艾2萬兵馬偷偷穿過直逼成都。但是這件事卻被宦官黃皓壓下去了,因為他迷信。
當時譙周說「備」「禪」兩個字預言蜀國註定要滅亡,而黃皓對此深信不疑,於是按下不報,結果朝野上下皆被蒙蔽。劉禪對這樣的人信任有加,連這麼重要的事情都要經過他的手,這劉禪還不夠昏聵,還不夠誤國嗎?
當時司馬昭兵馬都到家門口了,國內還一無所知,邊境鬆懈。鍾會的大軍輕而易舉地進入了漢中。此時姜維被鄧艾和諸葛緒拖住,而橋頭已經被諸葛緒佔了。姜維繞到後面逼退了諸葛緒,佔了劍閣。
但鄧艾另闢蹊徑,領著部下從陰平走了邪徑七百里,沿路開山造橋,攀木緣崖。到達江油,守將馬邈投降。此時國內才一片震動,忙派諸葛瞻抵禦鄧艾的進攻,但諸葛瞻在綿竹被殺斬首。鄧艾長驅直入,蜀國上下完全不知所以,只一味勸劉禪投降。
這幫人即使換了主子,也一樣可以做官,投降對他們而言不過是換個地方當官,有什麼不好呢?終於,劉禪派張紹去送降書,又派人去叫姜維息戰,可惜姜維殫精竭力,竟落得如此下場。而劉禪自己帶著六十多人,出北門十里投降。
這一戰可以說是蜀國內部腐敗的結果,宦官黃皓隱瞞軍情,致使國中對邊境全無調度,大軍壓境,完全無法應對,而將士不是像蔣舒、馬邈投敵,就是像傅僉、諸葛瞻父子一樣白白送死,而一國之主呢,叉手屈膝,只求自保,在洛陽過他的神仙日子,試問蜀軍陣亡將士,可在他心中有一席之地?
司馬昭接受他的投降,封他為安樂縣公。但司馬昭也在試探劉禪,據一些野史記載,劉禪就在自己門口提了「中山寨」的匾額,用來告訴司馬昭自己無心戀權,只求做個「在山中」之人。再說,自己現在在洛陽重重包圍之中,也不可能翻起什麼波浪。
按《漢晉春秋》,在一次宴會上,他命人表演蜀樂,旁邊的人多有感慨,只有劉禪「喜笑自若」,後來司馬昭問他想不想家,他就說,「此間樂,不思蜀」。是啊,他是快活,不知那因他命喪黃泉的千千萬萬將士們又算什麼?
當然司馬昭不殺他還有另一個原因,他對投降的劉禪待遇甚高,天下人都看在眼裡,東吳孫皓就是按著劉禪的路子又來了一遍,也投降了。公元265年,司馬炎篡國而為帝,但他對劉禪還是很好的,劉禪也得以安享晚年,在64歲逝世。
他這一生,不是扶不起,他本身就是禍亂之源,試問一個明君尚且要時時洞若觀火,他卻任憑黃皓蒙蔽朝野,橫行霸道,排擠姜維等人,如果他真的重視蜀國大事,會把權力交到一個宦官手上?
蜀漢雖小,但蜀漢之所以亡國,並不在其小,而在於國主劉禪。一個國的國主軟弱無能,只會引來他國的覬覦,他國甚至可以針對這一弱點制定計劃,牽制大部隊,而直搗龍穴,逼其投降。這樣的手段但凡換一個人也許就不成立。
當時鄧艾的隊伍一路披荊斬棘,開山造橋,早已疲憊不堪,加上成都至少還有三四萬駐軍,外面還有姜維的軍隊,吳國救兵也正在趕來,何以就立馬投降了?都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不外如是。
參考資料:
《三國志》晉陳壽
《三國史》馬植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