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族入侵血與火的時代,自古以來,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文化的巨大威脅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就已經存在,而到了漢代,以游牧為生的他們更是發展壯大,就連漢高祖劉邦都曾被困於白登山上。這讓人們對游牧民族的發展和威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然而,在漢末三國時期,卻沒有外族入侵。尤其在《三國演義》中,所有參戰的外族都好像是來中原「打醬油」一樣,還沒展示出實力就被擊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事實上,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當時鎮守漢朝邊境的大將們非常強硬。
漢朝提出與匈奴和親以保證國家穩定發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這種屈辱充滿了不滿。漢武帝為了洗刷這種屈辱,整頓國家,準備用武力征服匈奴。衛青和霍去病分別指揮軍隊與匈奴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
這讓匈奴對漢朝產生了畏懼,不敢輕易挑戰。
匈奴變得十分老實,雖然心有不甘,但由於漢朝軍隊的打擊和內部的不力,他們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至於其他民族,雖然在匈奴離開後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但由於漢朝邊境大將時不時地跑去攻打他們,使得他們無法插手中原的爭鬥。
漢人對外有著「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觀念。只要是胡人敢插手中原,漢人就會一致對外,使得外族不得不老老實實地發展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外族只能保持距離,無法干涉中原的爭鬥。
直到西晉內部發生八王之亂,胡人才有了一定的發展機會。
除了漢朝對外族施加的打壓外,三國時期北方的割據勢力也對外族進行了打壓和吸收。袁紹和公孫瓚等人都成功地壓制了外族的進攻。
袁紹用恩威並施的方式收復了烏恆,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公孫瓚在與袁紹的對抗中也成功地壓制了鮮卑和高麗。
這些外族想參與三國之間的鬥爭,卻連與這些諸侯們抗衡的能力都沒有。等到後來曹操統一了北方,進一步對外族進行打壓,使得他們再沒有機會。
當然,曹操並沒有完全對外族放鬆防備。
除了曹操本人多疑的性格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鎮守漢朝邊疆的大將田豫。
田豫幾乎讓所有的外族都吃了大虧。在他鎮守漢朝邊境時,無論曹操調走多少兵馬,外族都難以攻破他的防線。這讓外族不敢輕易進攻,以免被漢朝大軍追擊。
田豫曾經在公孫瓚的陣營中,後來被曹操挖掘出來鎮守邊疆。他對北方游牧民族非常了解,因為經常與他們交戰。
曹操看重田豫的才能,讓他鎮守北部邊境,以阻止外族的進攻。田豫不僅成功堅守陣地,還以劣勢兵力主動出擊,重創鮮卑和烏恆等部族。
這使得外族再次認識到現實,不得不向漢朝諸侯的實力妥協。隨著曹丕建立魏國,中原北部軍事力量的提升,外族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
因此,在三國亂戰期間,外族根本無法參與進來。他們看著三國激烈地戰鬥,卻無法影響中原的競爭。
曹操甚至能夠對外號稱八十三萬大軍進攻孫劉聯軍,完全不把北方外族放在眼裡。
當然,曹操並不是沒有對外族進行防備。除了他的多疑性格外,另一個原因就是田豫的存在。只要田豫還在漢朝邊境,外族都很難攻破他的防線。
總之,在三國時期,中原的外族入侵受到了嚴格的打壓和吸收。
漢朝對外族的強硬態度以及田豫等大將的堅守,使得外族無法參與中原的爭奪。
天下紛爭只是為了爭利,而游牧民族的野心從未停止。他們對中原的入侵和吸收一直存在著,只要找到機會,就會展開入侵併吞噬中原文化。
幸虧在三國時期,諸侯軍閥們雖然混戰不休,但對外族入侵保持了一致的抵抗。這使得中原得以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外族無法參與其中。
雖然後來的五胡亂中華給了外族機會,但最終胡人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三國時期,外族無法攻破中原的防線,這使得他們放棄了對中原的野心。
除了田豫之外,還有許多漢朝邊境的大將能夠抵禦外族的入侵。他們或許沒有田豫那樣出名,但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戰鬥中,他們能夠頑強作戰。
外族經歷了多次失敗後,不得不選擇妥協。
到了曹丕建立魏國的時候,他們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
在這個血與火的時代,中原的外族入侵得到了有效的抵制和打壓。幸虧有漢朝的強硬態度和田豫等大將的堅守,使得中原能夠保持穩定。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去。
雖然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入侵和野心從未停止過,但在三國時期,中原能夠堅守陣地,保護自己的利益。
這一段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強硬抵抗外族的侵略,才能保護自己的文化和利益。中原的強大給了外族以警示,也給我們今天的社會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