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一聲炮響,擊碎美國的幻想:布林肯作秀不成,反成東施效顰

最近中東「和解浪潮」讓自詡為「全球領袖」的美國很沒面子,不少外媒質疑美國是否還能擔當起這個稱號的份量。在這種微妙心態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邀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外長訪美,希望調停兩國衝突,為美國挽回點面子,結果一聲炮響再次擊碎了美國的幻想。

據環球網報道,11日至12日兩天,亞美尼亞國防部指責亞塞拜然軍隊向亞阿邊境開火,造成人員受傷。

亞塞拜然方面則反駁稱,當天是亞美尼亞軍隊先向阿方陣地開火,阿軍只是採取了必要的反擊措施。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地區衝突和歷史矛盾由來已久,其中的歷史糾葛一時半會很難理清,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聲炮響讓美國辛辛苦苦的調停工作徹底白費。

最近一段時間,中東各國的「和解浪潮」讓美國的心態相當微妙,華盛頓在外交場合不能公開反對中東各國和解,但背地裡又對中東和平並不樂見其成。

《福布斯》雜誌曾點破過美國這種「微妙心態」,文章稱,一直以來,美國都將自己視為中東地區的主導者,華盛頓與中東的「朋友和敵人」維持著人為的力量平衡,如今這個平衡已經被打破,儘管美國目前仍是中東最主要的域外力量,但是在這輪「和解浪潮」中,美國是唯一的輸家。

「老大哥」不能被說不行

中東的「和解」浪潮也令不少外媒質疑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下降。超級大國一般還有另一種莫名的心態——它可以接受軍事和科技暫時落後他國,但不能被質疑靠不住,過去的蘇聯是如此,今天的美國也是如此。

抱著這種既微妙又莫名的心態,美國也開始「東施效顰」,挑選起能介入、調停的地區矛盾。其實,對於美國而言,這個選擇範圍並不大,全球矚目的地區矛盾無非就那麼幾個:葉門內戰、巴以衝突、印巴衝突和日韓歷史糾葛等等。

葉門內戰已經隨著中東「和解浪潮」停火,而且以布林肯和沙利文的外交水平來說,調停巴以衝突和印巴衝突的難度過大,伊斯蘭國家和印度並不相信美國會真心實意地調解雙方矛盾,反而會認為美國是來拱火局勢升級。

日韓歷史糾葛倒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從3月份到5月份,日韓關係迅速破冰,「穿梭外交」重啟,如果聯想到尹錫悅訪美,以及即將在廣島舉行的g7峰會,很難說美國沒有在背後給日韓兩國施壓。

幾個全球矚目的地區矛盾挑完,再排除那些牽扯到美國利益的,能讓華盛頓拿來作秀的地區矛盾也就沒剩幾個,納卡衝突由此進入美國的視野。

對於美國而言,納卡衝突也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地區矛盾,涉及歷史、宗教和民族等紛爭,同時如果美國能調停納卡衝突,這無異於是對俄羅斯的一記「背刺」,美國由此能在高加索建立起一個親西方的「小圈子」。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可問題是,美國有這個本事嗎?答案自然是否定。

5月初,布林肯邀請亞阿兩國外長訪美,並親自主持了三方會談,然而當被問到會談取得什麼成果時,布林肯打著官腔說,「經過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雙邊和三方討論,各方在解決棘手問題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亞阿雙方都做出實現關係正常化、結束衝突的真誠承諾。

換句話說,在美國的撮合下,亞阿兩國什麼協議都沒達成,但這並不妨礙布林肯接著作秀。會談結束後,布林肯拉著兩國外長拍了一張合影,只是這構圖頗讓人眼熟,唯一的區別在於,亞阿兩國外長一副愁眉苦臉的表情,只有布林肯在強顏歡笑

所以,可能是覺得丟人,美國媒體在吹噓布林肯功績時,不僅沒有將這張照片掛在頭版頭條,連報道也相當低調。

在美國還給布林肯面子的兩國外長,在回國後立刻翻臉,雙方聲明都強調兩國在關鍵問題上仍存在分歧,之後11日至12日的炮響直接擊碎了美國促和的幻想。

美國促和,全為自己利益服務

事實上,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嘗試調停納卡衝突,早在2020年納卡衝突又爆發時,美國就想著介入,然而調停衝突只不過是美國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美國利益服務。

21世紀初,美國向亞阿兩國提出了領土交換計劃,希望解決兩國紛爭,但這份方案與其說是調停衝突,不如說美國政府是在為美企進入高加索開採資源保駕護航

美國第二次調停納卡衝突是在2020年,特朗普為了爭取亞美尼亞裔的選票,承諾將幫助解決衝突,但特朗普簽署了一份聲明後,此事就不了了之。

如今美國還是抱著同樣的目的,調停納卡衝突,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事實上,美國怎麼可能會期望亞阿兩國和平呢?只要高加索永無寧日,俄羅斯就必須抽出一部分精力關注這裡,這才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答案。

布林肯的做秀失敗只能證明,沒有誠意、不做任何準備工作,倉促地模仿他國,最終還是個東施效顰的跳樑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