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背負了19年「差評」帽子的舊軍閥,以及他的隊伍,是如何在一年之內成功摘帽的?
在49歲之前,劉湘的生平一直是不怎麼光彩的。
出身於四川陸軍學堂的劉湘,在二次革命以及護國戰爭中,一直都是袁世凱的忠實擁躉,並且曾經為其屢立戰功。
所以,在29歲的時候,他就已經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在這之後的15年,劉湘則開始熱衷於四川的內鬥,在與熊克武、劉存厚、楊森等人的大小惡鬥中,幾經起落,最終憑藉過人的頭腦和實力,成功拿下「四川王」的寶座。
劉湘
然而,江山剛定的劉湘,卻又不得不聽從於蔣介石的命令,開始了為期四年(1933-1937)的「剿共」。
像他這樣只會打內戰的軍閥及其所帶領的隊伍,如何能夠不讓國人紛紛給予「差評」?
然而,1937年,劉湘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舉動......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
僅僅三天後,劉湘就主動致電蔣介石,請纓抗戰——這是全國第一個要求抗戰的軍閥!
在南京8月7日的國防會議上,劉湘又是第一個站出來表態的:四川願出30萬軍隊、500萬壯丁(用於抗日)......
說到做到,回川之後,劉湘立馬開始做起了全面參加抗戰的總動員;在他的感染下,手下那些在內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得力將領們,也紛紛公開表態支持抗戰。
9月5日,成都少城公園內外,數萬人現場聆聽川軍各將領的抗戰動員;無數百姓現場即將親人送進了參軍隊伍,甚至還有不少人提前就寫好了遺書......
一位名叫王者成的老人,因超齡無法參軍,就讓兒子王建堂去參了軍。
集合的時候,王者成送給兒子一面旗,上面的字讓旁人無不肅然起敬:
王者成送給兒子的「死」字旗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份上盡忠......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對於劉湘及其川軍的出川,蔣介石是極其歡迎、卻又是極其「不支持」的。
歡迎是因為「淞滬會戰」中,他消耗了太多的主力,急需補充兵員;
而「不支持」則體現在軍備軍餉方面——一方面,對於川軍出川需要的軍費,蔣介石的命令是「本省自籌」;而對於其出川之後的軍餉及待遇,則只以中央軍的一半對待。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如同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雕像那樣的一群人——戴著斗笠帽、背著大砍刀,身穿短褲、腳踩草鞋,手握簡陋的步槍......
這是當時川軍出川時的真實寫照!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儘管蔣介石「邊攘外、邊安內」的意圖十分明顯,急於奔赴抗日戰場的劉湘也顧不得了——不僅拿出了川軍的全部家底,更是帶頭捐了10萬軍費,加上其他將領以及四川政府、民眾的捐款,終於湊足了川軍出川所需要的經費。
接下來的,就只有靠自己證明自己了!
裝備最差的川軍一出川,就迎來了最硬的一仗——淞滬會戰。
裝備差到什麼地步?以二十軍第二十六師為例:一個八九十人的連隊,只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的步槍還用麻繩系著槍托、以防脫落。
他們面臨的日軍,其裝備連蔣介石的德械中央軍也不能完全匹敵!
上海大場陣地上,很多川軍士兵都是第一次見到自己這輩子從沒見到過的巨大火力;
當然了,對很多人來說,也是最後一次——日軍一輪炮火攻擊,很多川軍整個排都被炸死了......
被稱為「絞肉機」的淞滬會戰
深約兩米的戰壕里,打到最後,死屍堆積的比戰壕還要高,活著的人只能用戰友的屍體做掩體......
第二十軍一二四師第八零五團參戰數千人,最後只剩下150人......
第二十六師,四名團長陣亡兩個,14個營長傷亡13人;全師4000多人,打完仗僅剩600多人......
1938年1月,日本最頑強的部隊(板垣、磯谷兩師團)與中國最爛的部隊,在山西藤縣相遇。
面對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川軍將士憑藉著手中的簡陋武器,硬是牢牢守了三天,為之後的台兒庄大捷創造了有利的先決條件。
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在知道援軍無望到達之後,依然堅守到城破的最後一刻、繼續指揮巷戰,直至身中數彈而亡......
王銘章
一二二師全師5000餘人,除少數突圍之外,其餘全部殉城;最後,數百名川軍誓死不降,拉響手榴彈與敵軍同歸於盡......
對於川軍在此次會戰中的表現,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寫下了如下評語:
「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庄大捷?台兒庄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整個抗戰期間,川軍一共犧牲了24名少將以上的將領。
其中,有14名將領犧牲於1938年之前——也就是說,出川僅僅一年,就有14名川軍將領犧牲於抗日戰場!
川軍出川,川人夾道歡送
劉湘是病死的,出川之前,他就患有嚴重的胃潰瘍,經常吐血。
德國醫生要他開刀之後再動身,他卻直接把醫生也帶出了四川。
1937年11月,蔣介石要求病情加重、吐血不止的劉湘出外治療,被其拒絕;27日,陷入昏迷的劉湘被送入焊口萬國醫院。
次年1月17日,因病危需要輸血的劉湘,血管萎縮到血都輸不進去,自知將不久於人世的他,決定開始寫遺書。
遺書中,他留下了那句「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的遺言,被川軍在日後的升旗儀式中反覆傳誦......
1938年1月20日,在帶領川軍出川參加抗戰的一年後,劉湘病逝,享年50歲。
不管劉湘在49歲前都做過些什麼,他和他所帶領的川軍,在抗日這方面,確實是實打實的!
從1937年到1945年那段時間,全國累計徵兵1400萬,其中四川貢獻了320萬兵員,佔全國總兵員的五分之一。
在這320萬人中,有40萬川軍是出川抗日,參加了抗日正面戰場的每一場戰役;而其中,有26萬川軍將士將熱血灑在了他鄉,再也沒有回到故鄉......
這些,還不夠劉湘和他的川軍,摘掉「差評」的帽子嗎?
文字遠不如現場來的真實與殘酷:也許我們無法想像,那支穿著草鞋、帶著斗笠,肩扛大刀、手握「老套筒」的川軍隊伍,在飛機大炮的重重「洗禮」下,是怎樣一副悲壯的場景。
我們只需要記住:在中華民族崛起的道路上,也曾經有過這樣一群值得被記住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