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醫療隊隊員薛進:「我思念那土地,牽掛那裡的人」

援非醫療隊隊員薛進在阿爾及利亞工作時的留影(1967年8月26日攝,2023年3月30日翻拍)。新華社發

新華社武漢4月4日電 「我思念阿爾及利亞那片遙遠的土地,牽掛與我們攜手的阿爾及利亞醫生,還有醫治過的病人。」50多年前援助阿爾及利亞的中國醫生薛進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不知道救治過的病人現在怎樣了,或許他們有的已不在世,但回憶起來,彷彿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1965年11月,湖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住院醫師薛進被選派到阿爾及利亞西北部城市賽伊達的一家醫院工作。「在那裡,我度過了終生難忘的3年。」時年29歲的薛進,是當時援非醫療隊隊員中最年輕的醫生。

1963年,應阿爾及利亞政府請求,中國派出第一支以湖北省醫務人員為骨幹的援非醫療隊,拉開了中國援外醫療工作序幕。

60年過去了,一代代醫療隊員用妙手仁心,澆灌中非友誼之花。據湖北省衛健委統計,湖北累計派出27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隊員達3522人次,成功進行心臟、斷手斷肢再植、顱內深部腫瘤、全鼻再造等方面的高難度手術;舉辦培訓班30多期,培訓各級醫技人員3000餘名。

一名阿爾及利亞老人向中國醫生表達自己病況好轉的愉快心情(1966年12月14日攝)。這名患嚴重肺膿瘍的病人特地從60多公里以外的鄉下趕來找中國醫療隊就醫。經過2個多月的診治,他的身體一點點好起來。新華社發

在援非期間,薛進認真對待每位患者,精心醫治病痛,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感激。

1966年的一個黃昏,一位音樂家帶著自己的小女兒急匆匆地來到醫院。小女孩的左下頷不小心受傷,需手術縫合。兩小時後,薛進精心完成手術,幾天後患者康復出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把這台難度不大的手術忘到腦後。

半年後,這位音樂家帶著女兒找到薛進說:「薛醫生,你太棒了!你看,幾乎沒留下疤痕。」音樂家帶著妻子、女兒,專門在醫院禮堂演唱民歌,向醫療隊致謝。

「這是我與他們一家的合影。」今年86歲的薛進從懷裡掏出四方小紙盒,從一沓泛黃的黑白照片中找出一張照片,指給記者看。

「這位患者是包囊蟲病,這位患者得了腸扭轉病,我們進行了手術治療……」援非3年間,薛進和同事們成功實施了上千台手術,緩解了很多病人的痛苦。薛進至今保存著他與康復患者的合影,他們得了什麼病、做過什麼手術、恢復得怎樣,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薛進說:「阿爾及利亞人待人熱情友善,中國醫療隊和當地醫務人員就像一家人。雖有思鄉之苦和諸多生活上的不便,但那段時光十分愉快,令我一生倍感欣慰和自豪。」

小紙盒裡還有一張照片——1966年12月31日,薛進把它附在一封家書里,從阿爾及利亞寄給遠在武漢的新婚妻子。照片上,一位眉目清秀的青年立於枇杷樹前,目光灼灼地望向前方。照片背面寫著:「從想家的心情來說,一年的時間太長了,但從援非工作的角度來講,並不長,做的事情還不夠多……當枇杷花再次盛開的時候,也許就要回到可愛的祖國!」

「中阿兩國人民的感情,流淌在血液里。」薛進說,他剛到阿國工作不久,大兒子在中國出生。他特地給兒子取名「亞非」,意為亞洲與非洲,既寄情他對祖國的思念,也蘊含中阿兩國的深厚友誼。

「小時候,父親經常把在阿工作照片給我和哥哥看。」與父親一樣從事醫務工作的二兒子、湖北省腫瘤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薛亞軍說,父親告訴他們非洲缺少醫生、缺乏醫療技術,鼓勵他們學醫、從醫,救死扶傷。

「薛進老師是我的人生引路人,他回國後和我講述了很多非洲的故事。受身邊老師的感召,我加入了援非醫療隊。」今年72歲的武連生說。

1999年至2001年,武連生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燒傷整形科任職期間,作為第18批中國援非醫療隊醫生遠赴阿爾及利亞,他發明運用的「網狀植皮技術」在當地引起熱烈反響。

三月,又一批醫務工作者正在武漢接受集中培訓。他們是中國第28批援非醫療隊隊員,將於今年8月踏上征程,續寫中非友誼。(記者黎昌政、喻珮、田中全、徐鵬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