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招安的真正目的: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兄弟?

為自己還是為兄弟?這裡有區別嗎?

當然,如果在別的情況下,這是「人」與「我」的區別,是自私與無私的對立。可是放到梁山這個環境里,為宋江自己就是為了梁山兄弟,為了梁山兄弟也正是為了宋江自己。他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宋江這個人,武功也不太高(雖然背著朴刀,你見他跟誰打過、打贏過?),文才也不太高(潯陽樓的兩首歪詩,可以看出他的文化水平),也沒有什麼身世背景(別說柴進這樣的特殊門第了,就是楊志「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這樣的家世,宋江也不具備),也談不上什麼家資富饒(閻婆惜敲詐一百兩金子,他居然想到「將家私變賣」,可見並非豪富,不過小康,最多就是個中產),官職也僅僅是個小吏(押司)。

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為什麼能成為梁山之主?你別跟我說陰謀詭計害死晁蓋那一套。晁蓋死了,梁山還有一百多人呢。如果不是宋江有超人才幹,怎麼就輪到他接位了?

宋江有著別人所不具備的本領,就是團結人才。上梁山以前,江湖中就流傳著「及時雨」的傳說。上梁山之後,甚至在他提出「招安」政策之後,有那麼多人反對,但大家還是跟著他一起接受了招安,只有極少數人離開,為什麼?

因為只有宋江,才能把這麼多人團結到一起。這是他最大的本事,也是他最大的憑恃。

宋江不是什麼道德高尚的偉人聖人。他就是個投機分子。他對小吏的社會地位不滿足,於是結交黑白兩道,左右逢源,想博取更大的利益和更高的地位。而他能博取功名利祿的資本,如前所述,就是他團結人才的本領。

如果只是宋江一個人,朝廷不可能那麼大張旗鼓、興師動眾地招安,也不可能給他那麼高的官職地位。之所以肯花本錢去招安,朝廷看的是整個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這個集團。宋江想博得自己的利益,就必須綁架其他一百零七人和他共同進退。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宋江又勢必給兄弟們爭取到同樣的高官厚祿——率領一百多將官的領導,率領一百多普通士兵的領導,誰的地位更高?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兒嗎?

如果在水泊梁山這個範圍之中內鬥,可能敵我分界、你死我活。但要跳出八百里水泊,在更大的格局裡,謀聚更大的利益,那宋江和其他好漢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