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秋朱仲麗回鄉探親,主席:可以代我去看看楊開慧的母親嗎?

1949年9月的一天,準備回長沙老家探親的朱仲麗正在屋裡收拾行李。這時,葉子龍突然走了進來,輕聲問道:「聽說你馬上就要回家探親?」

朱仲麗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回答說:「是的!」

「毛主席想讓你你代他去探望楊開慧的母親楊老太太,可不可以?」

「當然可以呀,有什麼需要我做的,我一定會辦到。」朱仲麗十分爽快地答應說。

「就是叫你帶封信,再買點兒東西親自帶給楊老太太。」葉子龍悄聲說。

「你告訴主席,我樂意當這個特使,保證萬無一失。」朱仲麗痛快地答應道。

「太好了!」葉子龍高興地走了。

過了幾天,葉子龍再次找到朱仲麗,把一個小包袱和一封信交給她,並囑咐說:「信是主席親自寫的,要交給楊老太太。包里有一件皮衣和兩百塊錢,這錢是主席過去存下的稿費,請你買點禮物送給楊老太太一家人。」

朱仲麗有些為難了,倒不是因為捎帶東西,而是不知道買什麼禮物好,於是她對葉子龍說:「我不知道買什麼好啊?」

「主席說交給你去辦,沒說買什麼禮物。」葉子龍一邊說著一邊向朱仲麗做了個手勢。聰明的朱仲麗當即會意,毛主席叫她給楊老太太帶信、帶東西,沒有和江青商量,怕引起麻煩。

毛主席讓朱仲麗做特使,代他去看望楊老太太,確實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

朱仲麗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愛國主義者和革命家朱劍凡先生的小女兒,在家排行老八,小名「八妹子」。

朱劍凡早年同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一起遠赴日本留學。學成回國後,朱劍凡用自己的全部積蓄,創辦了一所近代女子學校——周氏私塾,後改名周南女校。

楊開慧和嫂子李崇德都是周南女校的學生,師從朱劍凡。朱楊兩家可謂是世交,交情深厚。

朱劍凡積極投身革命事業,從五四運動到大革命時期,與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徐特立等人一起從事革命。

1920年,應朱劍凡之邀,毛澤東寄身周南女校。朱劍凡十分欣賞意氣奮發的毛澤東,兩人遂結為忘年之交。當時的朱仲麗只有五歲,親切地稱毛澤東為「毛叔叔」。

大革命失敗後,朱劍凡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通捕,便舉家搬到了上海,繼續從事地下聯絡工作,於1931年因病去世。

朱仲麗自小就受到革命教育,心中充滿了對革命的熱忱和嚮往。1932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同德醫學院;後來因為掩護親屬做黨的地下工作被逮捕入獄,經營救被釋放、

出獄後的朱仲麗轉入上海東南醫學院,於1936年畢業,獲得了醫學碩士學位。畢業後,朱仲麗曾在南京中央醫院工作過一段時間。

親眼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無能和日寇的瘋狂侵略,朱仲麗萌生了前往延安的念頭。1937年底,在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的安排下,朱仲麗一路輾轉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

幾天後的一個清晨,朱仲麗見到了闊別已久的毛叔叔。當年意氣奮發的毛叔叔,如今已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袖。

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就如同見到了親人一般,朱仲麗激動萬分,把路上想好的想說的話都忘了個一乾二淨,一句長沙土話不禁脫口而出:

「毛叔叔,你健忘!」

望著朱仲麗笨拙又狼狽地向自己敬禮的模樣,毛主席不禁笑了,「時間真快呀!你長大了,我在長沙看見你的時候,你剛學會講幾句話,走幾步路,今天倒學會向我敬禮了!」

朱仲麗被組織分到了陝甘寧邊區醫院工作。

由於工作的原因,再加上朱仲麗是老友朱劍凡的小女兒,毛主席對她的工作和生活十分照顧,時常教導她革命道理。

1938年秋冬,在毛主席的撮合下,朱仲麗與王稼祥結成了革命伴侶。

毛主席與朱劍凡先生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交,朱仲麗和毛主席也如此是。從延安到北京,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對朱仲麗總是給與長輩一樣的關懷。

朱楊兩家的世交關係,再加上毛主席和朱仲麗的交情,由朱仲麗當這個特使的確是再合適不過了。

回到長沙的第二天,朱仲麗就帶著毛主席的囑託來到了楊老太太家。

寒暄過後,朱仲麗把毛主席的親筆信端端正正地放在楊老太太手中,說:「這是毛主席叫我帶給您老人家的信。」

接著,朱仲麗又把禮物送上。

楊老太太打開了信封,楊開智夫婦湊過來一起看。信中的內容是:

楊老太太、開智夫婦:

你們好吧?現在托朱小姐之便,前來看望你們。皮衣料一套,送給老太太。另衣料兩套,送給開智夫婦。

一家人反覆讀著信,忍不住默默擦著眼淚。

「您老人家身體可好?毛主席叫我親自來看望您,向您問好。」朱仲麗開口打破了沉默。

「謝謝朱小姐,我身體還好,只是這幾年國民黨威脅恐嚇我們,使我們安生不得,但沒有把我這條老命送掉。。。近年,全國形勢喜人,我高興,唯有挂念潤之的身體健康。。。今天看了他的親筆信,心裡暢快多了。。。潤之是我家的姑爺,也是人們的領袖,我祝福他。。。」

年近八旬的楊老太太激動地述說著往事

「潤之在學生時代經常來我家裡討論社會問題,他特別喜歡這個大書櫃。」楊開智指著那個褐色倚牆而立的書櫃,深情地回憶道。

「家父藏書很多,潤之來了,有時候一讀就是很長時間,忘記坐下來,一直站在那低著頭看。家父不想打擾他。有時我進來,家父一個手勢,我便趕緊走開。每次他讀過後,這書柜上就參差不齊了。」

楊開智的話,將一家人的思緒一下子又帶到了幾十年前。

聽到毛主席的這些往事,朱仲麗十分感興趣,便問道:「他當時有多大呀?」

「當時潤之有二十四五歲吧,又瘦又高,那時候開慧也只有十六七歲。」

李崇德接著回憶道:「記得有一次暑假,潤之穿著草鞋,拿包雨傘,褲子被汗水濕透一大塊,他是走了120里路到我們家的,那時我們還住在板倉。。。」

往事重提,想起女兒,楊老太太又開始不斷地擦著眼淚。

朱仲麗里忙安慰道:「您該天天高興啊!我想不久你們也會打北京去見毛主席的!」

「我們當然盼著這天到來!」

屋子裡的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

臨別時,楊老太太抓住朱仲麗的手,似乎有什麼話要說,但最終沒有說出來,只是請朱仲麗帶給毛主席一封回信。

回到北京後,朱仲麗扔下行李,便急匆匆地走進了中南海菊香書屋。

「主席,你叫我辦的事,我辦好了!」

「好!好!」毛主席十分高興。

朱仲麗向毛主席說了楊老太太一家的情況,並把楊老太太的回信遞給了毛主席。

讀完信,毛主席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這次在楊老太太身邊,得到了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他們和我說了很多往事,介紹了許多你當年從事革命的活動。」朱仲麗出言打破了沉默。

「奧,都給你講了?」毛主席微笑著問。

「雖然不是全部,也令我深受教育、」

「我把開慧和孩子送到板倉那年,正是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之時,我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了槍杆子里出政權的觀點和主張,隨即著手組織了秋收起義,沒有料到和開慧生離死別。。。」

看得出,毛主席對楊開慧仍十分眷戀。

1950年春,毛主席對長子毛岸英說:

「你現在可以回家一趟了,代我去給你母親掃掃墓。帶些東西,代我為老太太上壽。再到湘潭老家看看,向鄉親們問好。」

毛岸英自然是喜出望外。

接著,毛主席神情沉重地說:

「你媽媽是個很賢惠的人,又很有氣魄,對我幫助很大。你外公楊昌濟老人是個進步人士,對我資助不少,你外婆也是一個賢德高尚的人,她全力支持我和你媽媽的事業。。。我很懷念。。。」

說著說著,毛主席的眼睛濕潤了,聲音有些哽咽。

4月13日,毛主席分別給楊老太太和楊開智夫婦寫了信。給楊老太太的信內容是:

向老太太尊鑒: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壽,因令小兒岸英回鄉致敬,並奉人蔘、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賀之忱,南祈笑納為幸。

給楊開智(字子珍)李崇德夫婦的信內容是:

子珍、崇德同志:

來信收到。你們在省府工作,甚好。望積極努力,表現成績。小兒岸英回鄉為老太太上壽,並為他母親掃墓,同時看望你們,請你們給他以指教為荷。

帶著毛主席的叮囑,毛岸英千里迢迢回到板倉為母親掃墓。在楊開慧的墓前,毛岸英放聲大哭:「媽媽,現在解放了。爸爸要我替他回來給你掃墓啦!媽媽!我們想念你啊!」

全國由供給制改為薪金制後,毛主席按期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錢來,給楊老太太寄去,以盡半子之儀。

1956年毛主席到長沙視察工作,百忙之中他親自清楊老太太到芙蓉園吃飯。

1960年4月25日,忙碌之中的毛主席沒有忘記這一天是楊老太太的90大壽,他親自寫信給楊開慧的堂妹楊開英寫信,向老岳母祝壽。

開英同志:

楊老太太今年九十壽辰,無以為敬,寄上二百元,煩為轉致。或買禮物送去,或直持二百元寄去,由你決定。勞神為謝!

1962年春,新婚不久的毛岸青和邵華從大連回到北京,在中南海見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笑著對小兩口說:「新媳婦總該去認認家門,讓外婆和親友們看看嘛!」

遵照毛主席的囑託,毛岸青和邵華一同回到湖南、他們先到板倉給墓前楊開慧掃墓,又到韶山看望了鄉親們。然後回到長沙,看望了外婆、舅舅和舅媽。

同年11月,楊老太太在長沙病逝,毛主席立即給楊開智發去悼念電報:

開智同志:

得電驚悉楊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節哀。寄上五百元,以為悼儀。葬儀,可以與楊開慧同志我的親愛夫人同穴。我們兩家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節哀順變。

毛主席對楊老太太的關懷和牽掛,寄託了他對恩師楊昌濟先生的尊敬,對夫人楊開慧的深切思念。他曾對楊開英說:

「你霞姐是有小孩在身邊英勇犧牲的,很難得!」

在接見當年的保姆孫嫂時,毛主席詳細詢問了楊開慧被捕經過和在獄中的情況後,深情地說:「開慧是個好人哩!岸英是個好伢子哩!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我家就犧牲了六個,有的全家都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