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 伯仁卻因我而死

周顗伯仁東晉時期伯仁,王敦王導,他們同朝為官,伯仁任尚書,王導任司空,王敦任江州牧,荊州刺史。王敦、王導屬於親哥倆,當時的晉元帝,在王敦看來比較親信奸臣,王敦認為自己文韜武略一身的本領得不到展示,皇帝好像壓根就沒看見自己,反爾還倍受冷落。於是王敦就起兵造反了。從武漢很快就殺到了南京。這時有人進諫說滅了在南京的王氏家族,當時的王氏家族是名門望族,皇帝想了想沒答應。

此時的王導還在朝中聽說要滅王氏家族驚恐的不行不行的,向皇上痛哭流涕的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逆子,皇上明鑒呀,我可是忠臣呀!於是王導每天帶著他的幾十個家人天天跪在殿門外以表忠心。

一天,王導一家又在門外候著,這時周伯仁大搖大擺地從王導身前走過,準備面見皇上,王導趕緊起身求伯仁在皇上面前替自己求求情,可伯仁理都不理,直接一甩袖子進殿去了。伯仁見了皇上後就向皇上進諫說王導和王敦真的是不一樣,王導對皇上決無二心,甚至自己替王導擔保。皇上一聽覺的也是,一時高興就請伯仁喝酒,喝的東倒西歪的出來王導又迎上去想打探一下皇上能不能原諒他們一家老小,可伯仁似乎真的醉了,理都沒理王導就搖搖晃晃的回家了。


可王導不知道、伯仁一回到家就起草奏章言辭鑿鑿的替王導開脫。這些伯仁都是私底下乾的並沒有告訴王導,妥妥的當了回幕後英雄。

話說王敦一路凱歌高奏的馬上就要殺進南京城,皇上立馬下令對王敦加官進爵,王敦一下子身居高位立馬就開始了報復行為,殺的殺、貶的貶決不手軟。但是對大才子伯仁的生死去留有些猶豫不決,於是王敦就問王導讓伯仁做個三司可好?(司空、司馬、司寇)昰當時的官職。王導不作聲。王敦又說不做三司那做尚書令、尚書、僕射何如?王導又默默無語。王敦便說道,既然不配作官那就殺了吧!這時的王導還是如雕塑一般默默無語。伯仁臨死之前一點都沒有為自己辯解。做人做到問心無愧昂首挺胸決不為苟活而低頭。伯仁死後王導在整理奏摺時發現了伯仁寫給皇上為自己說情的奏摺字字珠璣,真情實感每一個字都如尖刀一般扎入王導的心上。王導終於明白伯仁外表表現出來的冷漠實則是在暗處默默地維護著自己,都是因為自己的無端揣測不憧伯仁的用心良苦,自己的小肚雞腸毀了伯仁,伯仁真君子也!王導痛心疾首地哭喊道:我雖不殺伯仁 伯仁卻因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