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人出一上聯:「劉邦劉備劉德華」,周家人出下聯,霸氣十足

對聯作為過年時家家戶戶必備的用品,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在一幅副看似簡單的對聯背後,實際上卻有著潛在的含義。

舉例來說,曾經有一戶劉家人給周家鄰居出了一個上聯劉邦劉備劉德華」沒想到周家人竟然巧妙地同樣用人名,給出了一個霸氣十足的下聯

巧妙上聯引深思

不要看「劉邦劉備劉德華」這個上聯看上去十分普通,但實際上對聯的背後卻暗藏玄機。劉邦、劉備、劉德華都是在人們印象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先拿劉邦來說,他一手創建了漢朝。劉邦能夠在和項羽的爭奪中,取得最終的勝利,肯定不是一般的人物。

在我國古代的傳說中,有一種神奇的說法,那就是劉邦的實際身份其實是「赤帝子」。呂雉的父親呂公擁有著識人之術。在看到劉邦後,就判斷出劉邦日後必定前途不凡。

因此他便將呂雉嫁給劉邦為妻。呂公沒有看走眼,果然劉邦在亂世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創建了漢朝。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皇帝。雖然身為劉氏皇朝的後裔,但是他自幼家境貧寒,只能靠販賣草鞋謀生

其間,劉邦結識了自己的兩位好兄弟—關羽張飛,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後,三人覺得彼此之間都十分投契,便決定在桃園結義。

在戰亂中,劉備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贏得了部下的敬佩,成功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國

劉備立志要恢復劉氏的榮光,便勤於政治。而且劉備善於使用人才。他與諸葛亮的事迹一直流傳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

劉德華雖然是現代人物,但是在社會上也有著「歌王」的稱號,劉德華為人十分謙和,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十分敬業,在人們口中有著良好的口碑。

雖然現在劉德華的年紀漸大,但是他還是活躍在人們的記憶中,贏得了無數人的喜愛。因此,周家人想要作答出合適的下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霸氣下聯贏稱讚

在聽到了劉家人的上聯之後,周家人也進行了思考。周家人自然明白上聯中的內在含義,因此他們也要用人名組成平仄對仗的下聯周家人給出的下聯便是「周勃周瑜周潤發」!

可能大家對於周勃不甚了解,他作為西漢開國將軍,十分出名,其子周亞夫也不弱於周勃。周勃一開始便跟著劉邦打天下,跟著劉邦在戰場出生入死,見證了大漢朝的成立。

周勃兩度官至丞相,誅滅了呂氏叛亂,幫助漢文帝繼位。周勃死後,得到了武侯的謚號,便可以看出皇帝對周勃的敬重。

周瑜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人物,他作為吳國的謀臣,為吳國出謀劃策。而且周瑜長相十分俊美,且精通音律。後世給予了周瑜極高的稱讚,為周瑜寫下了多首詩詞。

周瑜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謀臣,為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歷史故事。他曾經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保障了吳國的利益,成為了人們心中著名的才子和典範。

周潤發在人們的印象中也十分出名,作為娛樂圈中著名的天王,他一向熱心慈善事業,而且事業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謂是影視、音樂兩開花。

由此可見,周家人的下聯與劉家人的上聯可以稱得上是相得益彰。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對聯的巧妙之處。

文化瑰寶永流傳

對聯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國便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聯也被人們賦予了獨特的含義,在民間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但是當時的對聯並不像現在一樣平仄有序,對仗工整,而是十分雜亂。而且由於受到了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大多的對聯都以詩句為主

直到後蜀皇帝閑來無事,在閑散的生活中突然起了興趣,揮筆寫下了第一幅對仗工整的對聯,這才出現了現代對聯的雛形。

至此,對聯的發展正式步入了正軌。在社會的演變和時間的流逝中,對聯的發展也得到了巨大的突破,世人對對聯的要求也越發嚴格。

在對聯的撰寫過程中也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在對聯的字數上,不但要求上下兩聯使用的字詞數量必須相同,而且寫作時一再斟酌字詞的含義,這就使對聯的文學色彩愈發濃厚

但是在我國古代時期,想要供出一個讀書人,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所以人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人們想要在春節張貼對聯,便只能花錢向讀書人購買,這反而不利於對聯的普及。

時間來到明朝朱元璋作為貧苦人民出身的皇帝,對民間的事情有更深的了解。他便下令,要求明朝治下的百姓在過年時,在家門口都必須張貼對聯

正是因為朝廷的硬性要求,才使得對聯成為人們過年時的必需品。人們無法違抗皇令,便想方設法地在對聯的內容上進行更改,想要為自家在來年獲取更多的好彩頭。

在這一時期,對聯的內容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更多的是描寫的祝福的話語,寄託了人們對於新年的美好祝願。

通過這次的改革,對聯的內容便能夠被大多數人理解,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對聯,並且一直流傳至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的必需品。

總之,對聯代表著中國文化,是世界上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我們可以通過促進對聯在世界上的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增進人們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或許人們會認為對聯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不值得對外推廣,但實際上,它卻承載了我們民族的根基。

當我們到別的國家工作、學習和生活時,外面的一切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陌生的東西。在這個時候,對聯便成了我們寄託鄉愁的載體,成為我們的根。

相信通過每個人的努力,對聯將會在中華民族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而我們也將用中華民族之魂,書寫更為壯闊的對聯,讓其永遠地刻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