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古人為何會總結出這樣的俗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三八」指的是啥?
俗語含義
俗語中的「三八」在古代並不是一個通用詞語,而是一種封建思想之說。
眾所周知,古人結婚之前男女雙方都要看生辰八字。其實不僅是結婚,生辰八字在古代非常重要,人生有著怎樣的命運,都可以靠此推算出來。
按照古代的說法,如果孩子的生辰在每個月的8號、18號以及28號這3個帶8的日期,一定要注意了。
如果是在這些時間裡出生的男孩,那麼將來就會發達,而女孩則會守寡。古人之所以有如此的說法,和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有很大關係。
古人非常看重「八」這個字,古語有云「八數之大者」就可見其端倪。我們看古代的皇帝無論做什麼事都和八這個數字有關,比如「八佾」、「八簋」、「八鸞」、「八柄」、「八統」、「八政」等等。
此外古代所有方向也都以八這個數字為準。比如八荒、八極以及八維。到了唐代,隨著佛教的興起,釋迦牟尼的生辰四月初八,更讓中國人崇拜這個數字。
甚至到了後來,八這個數字都影響了法律。《大清律例》中明確記載:四月初八不理刑名。
正因為八這個數字在古代非常霸道,又是「數之大者」,因此就成為了古代男人的專屬數字。所以我們看古代但凡「八」字起頭的成語,基本上都和男人有關。
比如八斗之才、八拜之交、八府巡按、八磚學士以及八面受敵等等。因此相信命數的古代人就將其融入到了生辰之中,也就總結出了「男佔三八必發」這句俗語。
既然「八」是男子的專屬,如果女子佔了這個數字,按照古人的思維,這樣的女子就會「克夫」。可怕的是,人無法選擇生和死,這些生辰中有八的女子若結婚後丈夫去世,無論什麼原因人們都會認為是女子克夫。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一個充滿了封建迷信思想的俗語也就形成了。這一點對女子太不公平,一點都不可取。同時這句俗語也將古代女子的地位低下體現得淋漓盡致。誰能想到,就連女子的生辰都能成為她們一輩子的痛苦。
不過這裡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三八」這個詞到了近代,就成為了一種侮辱性的詞語?
古今對比
其實古代許多詞語的意思流傳到現代都有許多改變,有些詞語還被現代人誤會。就拿上面所說的這句俗語,「三八」這個詞如果用現代含義去解釋,那絕對是一種不禮貌的侮辱性詞語。
另外還有許多詞語,比如首領、絕境、烈士以及何苦,這四個詞語的現代含義我們都知道,可在古代卻有著另外一個意思。
在古代,「首領」指的其實是脖子以上的人體器官。「絕境」則說是與世隔絕的地方,和「世外桃源」類似。「烈士」的意思就更特別,在古代指的是那些有雄心壯志的人。
最後一個「何苦」,在古代的意思是無所畏懼,並非如今不值得的意思。那麼「三八」在古代是什麼意思?許多人認為是「三八婦女節」的原因,其實早在宋代就有關於「三八」的說法。
背後含義
北宋文人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北宋詩人魏野因為作品天馬行空且個性鮮明被世人追捧。
這樣的人物走到哪裡都能受到追捧者的熱情招待。有一次他來到汴京,寇準得知後馬上邀請他。席間綽號「生張八」的歌姬帶著幾個姐妹前來助興,然而這位歌姬雖然漂亮且歌喉不錯,情緒似乎並不好,一直沒有笑臉。
寇準不知道歌姬為何今日不悅,於是打破尷尬讓歌姬向魏野索詩。魏野欣然答應,隨後脫口而出:
「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這首詩表達得比較含蓄,表面看似乎是在為歌姬說情,實則卻是指責歌姬態度生硬,不懂得人情世故,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女子。
這個故事不論是作者還是故事內容,都出現了不少大人物,因此流傳極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生張八和熟魏三」的典故。再後來就只剩下「八」和「三」這兩個數字。
不過古代男尊女卑,人們就將其調換了位置,也就成為了「三八」。後來人們將這個詞用在了人情世故之上,因此在這個基礎之上就誕生了成語「熟魏生張」。
舉個例子,古代的妓女身不由己,她們每天要接待的不論是熟悉魏公子,還是陌生的張公子,都一樣要笑臉相迎,形容一種無奈的處事方法。後來成語的含義就簡化成了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
比如《胡雪岩傳》中就說,胡雪岩為了做生意那是熟魏生張一概接納,久而久之生意就做大了。只不過到了近代,隨著婦女節的推出,「三八」這個詞又一次被人挖了出來,在很多地方成為了一種侮辱用詞,古今的含義就完全不同了。
參考資料:《夢溪筆談》、《俗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