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古代如何慶祝?吃喝玩樂一樣不少

古有金榜題名,今有高考狀元。每年的七八月份,高考揭榜季,成為了學子們最忙碌的時候。除極個別被提前保送的,絕大部分的學子都要經歷:查分數、選擇心儀的學校、投檔、等待錄取通知書的焦慮期。

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憂,考得不好的有的選擇來年繼續復讀,有的根據自身情況投檔合適的學校繼續自己的學業,有的則乾脆投身到社會這個大熔爐。而考得好的情況總是相似的,家長不免要給寒窗苦讀十餘載的孩子一頓獎勵。除了添置衣物、新款的手機、電腦等學慣用具,還會舉行升學宴,邀請親朋好友、老師同學慶祝一番。

其餘,與古代相比,我們現在舉辦的升學宴不免單調了很多。古人為了慶祝高中,除了最基本的升學宴,還有很多其他方式。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古代「高考」-科舉制度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古人眼中的人生四大喜事中,金榜題名佔據著尤其重要的一個角色。按照重要性來說,金榜題名應當排在首位。因為古代的士子,尤其是寒門,想要實現階層的躍遷,只有通過科舉來改變自身的命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也就是《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在他54歲時中舉後瘋癲地所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一個真實的寫照。因為一旦高中在當時往往意味著能名利雙收。

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一統後,隋文帝楊堅為了加強中央的統治,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可以說正是科舉制的創立是衝破了隋之前中央政權壟斷為門閥士族手中的局面,大批庶族乃至寒門學子通過自身努力提升了自己的地位。隋煬帝楊廣繼位後,設進士科,推廣科舉選仕制度,這標誌了我國科舉制度的正式誕生。而到了唐朝,才出現了狀元,女皇武則天取科舉進士第一名為「狀元」。直到今天,「狀元」也是對優秀學子的褒獎。

現在我們把高考分為文理兩科,在古代的科舉制中,則分為文武兩科。因此,就有了文狀元、武狀元的說法。簡單來說,古代科舉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稱「三鼎甲」,賜「進士及第」;二甲根據官場的需求取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也都賜「同進士出身」。

古人慶祝活動

騎馬遊街:

代殿試結束後,要進行發榜,然後布告天下,最後就是騎馬遊街。新科進士披紅挂彩,騎著高頭大馬,街道兩旁一路上都是人山人海,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一時間那是風光無限。唐朝時,在這一天,長安城中所有的園林都會向新科進士們開放,供大家遊玩參觀。

唐代詩人孟郊在他46歲考中進士後,就曾留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千古絕句。

雁塔題名:

雁塔題名,始於唐朝。相傳,唐中宗時期,張莒高中進士後,遊歷慈恩寺時,由於他一時興起,在大雁塔下提了自己的名字。此舉引得後來者紛紛效仿。一直到清朝,新科進士都把雁塔題名視為最驕傲的事。明清的武舉人則是在大薦福寺小雁塔題名。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27歲中舉後也就留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吃喝玩樂,吃喝玩樂,除了玩樂,當然也少不了吃喝。古人的慶祝活動中,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科舉四宴」。科舉四宴,指的就是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其中鹿鳴宴和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和會武宴為武科宴。

科舉四宴

鹿鳴宴:
鹿鳴宴,起於唐朝,取自《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鹿鳴宴是為鄉試後中了舉人而設立的宴會。鄉試之後,由當地的父母官組織,連同當地的鄉紳、名流等人,為新晉舉人舉行的一場專門的宴會。宴會上殺豬宰羊,配以絲竹管弦之聲,更因吟唱《鹿鳴》這首詩而得名。

鹿鳴宴既是慶祝,也是勉勵,期望鄉試舉人能在後面的的會試和殿試中做到金榜題名。

瓊林宴:

瓊林宴,始於宋朝,相較於鹿鳴宴,堪稱為國宴級別,因宴會舉辦地在皇家園林瓊林苑而得名。宋太祖趙匡胤規定在殿試結束後,由皇帝宣布金榜題名的進士的名次,並賜宴慶祝,然後瓊林宴就開始了。新科進士們與當今皇帝、大臣們暢飲,談古論今,一時意氣風發,可以說是人生的最高光時刻。元明清又改名為「恩榮宴」,名字取自當今聖上的恩寵與榮耀。

相較於文科宴,武科宴無論是規模還是名字都要小了很多,很多朝代有重文輕武,有時甚至都不舉辦。

鷹揚宴:

鷹揚宴,取自《詩經》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之句,是武科鄉試考試發榜後所設宴會,規模與鹿鳴宴大致相似。新居武舉人與父母官一同慶賀。席間不乏比拼高手的場面。

會武宴:

會武宴是武科殿試發榜以後舉行的宴會,在兵部舉行,會上會賞賜盔甲、腰刀等。在規模上、規格上、排場上要比鷹揚宴大得多。

從古至今,寒窗苦讀都是為了能有高中的一天。不過不同的是,古代高中就意味著能入朝為官,飛上枝頭變鳳凰,人生的命運從此改變。但是在現在社會,進入大學也只是人的一生當中的一個階段,以後的人生還需要靠繼續拼搏來實現。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