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張學良首次離台赴美,鄧穎超邀他回訪大陸,他如何回復?

「對五十歲以下的中國人來說,張學良就像一個活的影子,沒有人不知道他,但也沒有人見過他。」

1986年,香港雜誌《廣角鏡》發表了一篇有關張學良的文章,對於當時的人來說,50年前,正是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時間,而50歲以下的人,誰也沒親眼見過張學良。

世人皆知,張學良並非深居簡出,而是自1936年那場震驚中外的「兵諫」結束以後,就被軟禁了起來。

這麼多年,張學良沒有一天不生活在嚴密的看管中,舊事重提,尤其是在50年這個關口,即便是香港尚未回歸,香港民眾也無不群情激憤,為張學良脫離樊籠奔走。

可這場輿論大風暴漩渦中心的張學良,卻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依然身陷囹圄,直到1990年,蔣經國去世,張學良才獲得了人生自由

從青年風華,到耄耋滄桑,蹉跎54載,物是人非,張學良就像是睡了一個長覺,舉目茫然。

1946年,在囚禁生涯中輾轉多地的張學良,在貴陽市黔靈山公園見過蔣介石後,他被轉移到鼎鼎有名的重慶白公館,張學良一度以為自己要命喪於此,卻不想在10月,被押上了去往台灣的飛機。

張學良做了一件對天下都有利,唯獨對蔣介石不利的事,讓蔣介石想殺而不敢殺,想放又咽不下這口氣,只能就這麼忍著,把他關起來,看著,企圖把張學良關到死。

在飛機上的張學良早就感到不對,長距離的飛行,又跨過一片海洋,無不預示著他們很有可能已經遠離了中國大陸。

下飛機後,與重慶一樣潮濕的空氣,以及迥然不同的溫度,無不提示著張學良,他們到來了一個很陌生的地方。

在其後的44年中,張學良都被困在台灣這座島上,在最初的幾年,張學良與在大陸時一樣,被困在一處小小的寓所,後來在多方斡旋之下,張學良被准許擴大活動範圍,但始終擺脫不了被監視的命運。

好在如此艱難的歲月,張學良身邊一直有紅顏知己——趙一荻陪伴,不然張學良很難堅持下去。

張學良一生有很多紅顏知己,但生命中最重要的就只有兩位,一位是于鳳至,一位是趙一荻,「趙四小姐

于鳳至是張作霖為兒子張學良精挑細選的媳婦,賢惠大方,早年和張學良育有三子一女,但兩人的感情卻沒有想像得那麼深刻,只能算得上相敬如賓,或者說于鳳至是一個稱職的媳婦,一心都掛在了張學良的身上。

而年少風流的張學良,卻喜歡到處拈花惹草,對於任勞任怨的于鳳至頗有些冷落。

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感情則不同,趙四小姐和張學良既是一見鍾情,也是兩情相悅。

當張學良被囚禁時,于鳳至扔下了一直照顧的孩子,回國與張學良同甘共苦,而趙四小姐對外一直宣稱是張學良的私人秘書,從未分開。

于鳳至身為正妻,面對張學良摯愛的趙四小姐,卻從未表現排擠,她是一位極稱職的舊式媳婦,任勞任怨,還「貼心」地容納了沒有任何名分,只是作為情人身份陪伴在張學良身邊的趙四小姐。

但這份「大度」,並沒有換來張學良的「浪子回頭」。

1940年,于鳳至罹患乳腺癌,必須離開張學良,去美國做手術治療,而這一別,竟是永別

在美國接受治療的于鳳至,因時局問題,以及為了照顧子女,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張學良的身邊。

她在美國一直堅信張學良會重獲自由,把所有的家產全部用於地產和股票的投資,滿心憧憬張學良來到美國一起生活時,會有一個富足生活。

但她最先等來的不是張學良,而是一封來自張學良請她幫忙下決心的信。

信里,張學良請于鳳至幫他下決心,同她與趙四小姐兩人中的一人斷絕婚姻關係,于鳳至相伴張學良半生,哪裡不懂張學良的意思,傷心歸傷心,但還是忍著悲痛,給張學良寄去了離婚申請。

後來,在台灣當局許可的情況下,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登報聲明正式結婚,宴請了一眾社會名流見證了兩人的結合。

靠著愛人相伴,張學良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但還是在1990年獲知自由的那一刻,陷入了迷茫。

被禁錮了大半輩子,張學良突然不知道自由和從前有什麼區別,緩了許久,才想起自己被限制的日子裡,思考過的恢復自由以後,想要去哪裡,做哪些事,見哪些人。

其實不用他反應,世上僅剩不多的舊部、親友,在知曉他恢復了自由後,紛紛致電台灣,希望能儘快與張學良見上一面。

但要說張學良最想見一面的,是一生虧欠最多的于鳳至。

于鳳至沒有等來張學良,他們差一點就相見了,但造化弄人,于鳳至於1990年3月17日逝世,僅僅不過3個月,張學良就重獲自由。

于鳳至生前,一方面囿於台灣當局限制張學良,一方面擔憂兩人婚已離,再見不合適,就一直沒有回到過台灣。

所有人都以為,她是因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再婚,而對張學良死心,可她的墓碑,按照她的遺願寫上的「張于鳳至」,暴露了她的真實所想。

張學良在被釋放的第一時間,向台灣當局提出了前往美國的心愿,並且在最快的時間內,得到了「請便」的答覆。

1990年農曆四月十七,張學良虛歲90大壽,離開台灣前,親友張羅著為他大操大辦,慶祝雙喜臨門,地點定在台灣最頂級的飯店台北圓山大飯店中最尊貴的十二層崑崙廳

這一日,參加生日宴的不止包含宋長志、秦孝義等在內的90多位政要致電恭賀,連周恩來夫人鄧穎超也發來賀電。

與別人不同的是,鄧穎超的賀電,不止是恭賀張學良誕辰,還是以私人身份向恢復自由的張學良發出返鄉邀請。

當然,鄧穎超的小小舉動,也包含了大陸對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的善意。

盛宴當天,不免有記者前來採訪這位見證了近百年風雲變幻的老人,其中就有記者問及,是否會選擇回大陸老家看看。

時隔半個世紀重見天日,張學良面對記者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怯場,飽含真摯的情感回答道:「那裡是我的家,遊子怎麼會不回家?」

記者也抓住機會,繼續問是否要在東北老家定居,張學良的回答一如前者,依舊是「東北是我的家,歸去自由」,不過在面對美國媒體時,張學良坦言有意願回到家鄉定居

大陸接收到張學良表達的意願後,積極主動地為張學良返鄉牽線搭橋,磋商具體事宜。

1991年,張學良離開台灣,前往美國探親。

張學良踏上探親之旅的消息很快傳到大陸,中共中央下達指示,誠摯邀請張學良在大陸舉辦91歲壽宴,同時殷切希望張學良能夠參加九一八事變六十周年紀念活動。

為了表現誠意,中央還下達了修葺東北大帥府和元帥陵的指示,方便張學良隨時歸國祭奠

安排好了一切,張學良舊友呂正操將軍帶著沉甸甸的誠意,以及鄧穎超寫的親筆邀請信,不顧高齡,親赴美國探望張學良。

呂正操只比張學良小三歲,18歲參加東北軍,同年進入張學良的衛隊旅,19歲受張學良看重進入東北演武堂學習,畢業後一直是張學良的副官和秘書,同袍、校友,呂正操與張學良的情誼非凡。

西安事變後,兩人也再未相見,呂正操的這一次美國之行,也是兩人時隔近50年的第一次相見。

遺憾的是,因為張學良第一年到達美國,兒孫子民都希望張學良在身邊度過一個生日,因此這一年的生日沒有預想的那般在大陸舉辦。

呂正操達到美國時,正趕上張學良的壽宴,送上精心挑選的壽禮後,他見到了老長官

兩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相見,沒有外露太多的情緒,但緊緊相握顫抖的雙手,以及濕潤的眼睛,說明了太多。

在勸慰兩位老人不要太激動以後,所有人靜靜退去,讓他們好好敘一敘間隔半個世紀的舊。

不知聊了多久,徹底將私人情感抒發透徹了以後,呂正操拿出了鄧穎超寫給張學良的信:

漢卿先生如唔: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數十年海天遙隔,相望之情,歷久彌濃,恩來生前每念及先生,輒慨嘆愴然,今先生身體安泰,諸事順遂,而有興作萬里之游,故人聞之,深以為慰。


先生闊別家鄉多年,親朋故舊均翹首以盼,難盡其言。所幸近年來兩岸藩籬漸撤,往來日增。又值冬去春來,天氣和暖,正宜做故國之游。今穎超收鄧小平先生委託,願以至誠,邀請先生伉儷方便之時回訪大陸。看看家鄉故土,或掃墓,或省親,或觀光,或定居。茲特介紹本黨專使呂正操同志趨前拜候,面陳一切事宜。望先生以尊意示之,以便妥為安排。問候您的夫人趙女士。即誦春祺。

書信文字很簡單,全文不過200字左右,但字字懇切,既正式又不失溫情。

張學良看罷,感慨良久。

故鄉,生他養他的家,早年舍己亦不能從侵略者手中挽回的家,世人都說他「兵諫」為國,可他又何嘗不是不堪家在侵略者鐵蹄下被蹂躪?50餘載過去,他從未後悔捨己為國家,情不變,怎能不思故鄉?

思及如此,張學良提筆寫下了回信:

周夫人穎超大姐惠鑒:


正操來美交下尊札,無限欣快。又轉達中樞諸公對良之深厚關懷,實深感戴。良寄居台灣,遐首雲天,無日不有懷鄉之感。一有機緣,定當踏上故土。敬請正操代向中樞諸公致敬。

據史料顯示,周恩來總理在張學良身陷囹圄的二十餘年裡,一直保持著與張學良的書信聯絡,頻率不一,直到周總理去世才停止。

如此之情,張學良不可能不感懷。

伴著愈發深厚的思鄉,張學良可以說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鄧穎超的邀請,可世事無常,在同年六月中下旬,張學良從美國回到台灣後,時局變化,張學良返鄉之旅屢屢遭阻,多次計劃完備而不得行。

好在1994年,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兒子曾經代表父親攜一家重遊故鄉,回來後向張學良轉述了故鄉的見聞,又在一年後再次返回大陸,兒子兩次的返鄉,帶給張學良無限的慰藉

新世紀到來,兩岸關係修復,可趙四小姐的離去,讓張學良遭受重大打擊,身體一落千丈,使遠行成為一種奢望。

2001年,張學良臨終帶著無限的遺憾離世,生前最遺憾的事莫過於痛恨身體日漸腐朽,而不得歸。

尤其是最後幾年,他常常帶著憤恨地語氣說:「我很想回去,但情感上的衝擊我的身體吃不消。」

可憐張學良為家國民族忍辱負重大半生,到了晚年依舊因兩地分離抱憾而終,相信在無數個時刻,張學良也像無數個台灣遊子一樣,期望台灣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