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築先:年近花甲率400人硬剛10萬日軍,犧牲後全國降半旗3天哀悼

本文來源公眾號:腦洞時史

1937年10月,約10萬日軍進攻山東,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不戰而退,撤退的時候,還下令山東所部全部南撤。

然而,危難時刻,總有人敢於挺身而出,時任山東省保安司令范築先接到南撤命令後眉頭緊鎖,他望著養育了自己的黃河,跟戰士們說道:「日軍就要打過來了,韓司令命令我們南撤。我有責任保衛我們的土地,我不撤退,我決心誓死抗戰。」

戰士們齊聲高呼「誓死殺敵,決不南渡」。然而不久范築先將軍又收到韓復榘急電:「黃河以北只剩你自己了,速速南渡,以求將來。」

將軍再次拒絕,並向全國發出了「誓死不南渡」的宣言。從那以後,他蓄起了鬍子,不打退鬼子,絕不剃鬚。

年近六旬的范築先率領400名勇士硬剛10萬日軍王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一場十分慘烈的戰鬥打出威名,山河震動!

真應了那句古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妖魔鬼怪在廟堂。

范築先1882年出生於館陶縣南彥寺(今名壽山寺)村,家貧命苦,幼年喪父,早年以當車夫養家糊口。1904年,范築先離開家鄉加入北洋軍,屢立戰功,官至旅長。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外部列強虎視眈眈,內部卻是連年軍閥混戰。

1924年,范築先不滿于軍閥連年混戰,他主動遣散所部,自己到上海隱居。1929年,范築先再度出山,參加馮玉祥北伐軍,擔任高級參謀一職。1930年,范築先被裹挾著參加中原大戰(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之間的混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范築先到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少將參議,並於次年擔任沂水縣縣長。

在縣長任上,他廉潔奉公,生活簡樸。他不嗜煙酒,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布鞋便襪。到下面檢查工作,他總是到小學校跟老師們一同吃住;上司來視察,他也不備煙酒,不擺宴席。家人朋友到縣裡來謀差事,他一概拒絕。他禁毒禁賭,改革地方陋俗。他整頓吏治,懲辦地方黑惡勢力。他減輕百姓稅負,建橋修路,興辦醫院,對殘疾人給予救濟和照顧。

1932年春,魯西黃河決口成災,范築先了解情況後二話沒說,就把自己的薪金和平時省下的3000大洋拿出來賑災,深受百姓愛戴。

不久後,范築先就被提拔為山東省第六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和聊城縣長。當他離任的時候,全城百姓上街送行。百姓們在街上擺了很多桌子,上面放置明鏡、清水,暗喻他清明如境,廉潔似水。他拒絕乘車,而是步行跟百姓道別,他走幾步,拱一拱手。送行的百姓個個流淚。幾百米的一道街,他硬是走了一個上午。

這裡所說的「第六區」,是1936年11月初成立的,它包括了聊城、陽谷范縣等12個縣,是山東和河南、河北的接合部,其地區交通閉塞,文化落後。

上面將這樣一個地理位置重要、但經濟落後的地區交給范築先治理,很顯然是看重了他的能力。

儘管面臨的困難很多,但范築先沒有打退堂鼓,剛一上任,他就提出了三個重要指示:

一、整頓縣政,革除積弊;二、提倡增產節約,儲備糧食,興辦福利事業;三、積極訓練軍隊,為抗日做好準備;

抗戰初期,由於當局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寇入侵山東時,山東的韓復榘兩次下令范築先南撤。

范築先是何人?他當然不會選擇不戰而逃。對於上級的命令,他實在難以接受,並沒有率部隊撤退。他為了組織抗日隊伍,發出了「誓率我游擊健兒及武裝民眾,以與倭奴相周旋。

在抗戰中與中共密切合作,共同對敵,在魯西北建立抗日根據地,統轄30多個縣。臨近聊城地區不願意做亡國奴的熱血青年,開明士紳,包括從前線潰散下來的士兵,都自願加入到范築先的隊伍里。使得范築先在較短的時間裡組建了35個支隊、3路民軍,總計6萬人的抗日部隊,形成了包括30個縣的魯西北抗日根據地。

范築先還把自己的長子、長女、三女送去延安。范築先說:

「我是舊軍人,可我是農民,推車出身,吃紅薯長大的,就是八路軍說的無產階級出身。所以他們說我老范紅了,山東紅了半個天。」

1937年起,范築先在梁水鎮消滅日軍騎兵,在黃庄阻擊土肥原師團。他在南鎮、界牌鎮浴血奮戰,收復多個縣城。短短一年時間,他帶頭打了幾百場仗,基本消滅了魯西北的日偽軍,將抗日根據地擴大到27個縣。

1937年11月,日軍高橋聯隊派一支騎兵偵察隊進入堂邑偵察,范築先接到哨兵報告後,決定親自率隊伏擊。

日軍偵察隊先是到了聊城,但聊城四面環水,偵察隊行動不便,只得徒步沿小道前進。當偵察隊進入第一個埋伏點時,事先埋伏於此的抗日隊伍突然發起攻擊,打得日軍措不及防。慌亂之中,日軍順著范築先早已預見的路線逃跑。

當天下午,逃跑的偵察隊來到第二個埋伏點:梁水鎮。這次,由范築先帶領的抗日隊伍沒打算放過他們了。一進入射擊範圍,范築先馬上下令攻擊。一番激戰後,范築先大獲全勝,日軍偵察隊全軍覆沒。

1938年5月下旬,范築先接到上峰的命令率部配合中國軍隊的徐州會戰,為中國軍隊主力撤出徐州,向湖北和河南轉移贏得時間。

上峰給范築先的具體任務是不斷騷擾駐紮在安徽、山東、江蘇三省交界處的日軍部隊,動靜越大越好。

范築先接到這一命令後,即刻帶領部隊南下,不斷對日軍進行騷擾,最大限度的延遲日軍集結的時間。有一次,當范築先派出的一支隊伍深入到濮縣東門外活動,突然發現日軍正在附近的麥田中放馬。日軍的那些軍馬肆意在麥田裡啃食麥苗,而日軍圍坐在一起休息取樂,所有的武器都放在一旁。

這支部隊看到日軍如此糟蹋糧食氣憤不已,更感到,這可是一鼓作氣消滅這支日軍騎兵的好機會。

他們悄悄地接近日軍,然後迅速向日軍開槍,由於這些日軍手裡沒有武器,在這支部隊的打擊下,日軍只能四散亂跑。戰鬥很快結束,經認真清點,竟然打死了日軍30餘人,打死戰馬20餘匹,繳獲戰馬30匹和許多槍支彈藥等戰利品。

1938年6月14日至16日,接受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邀請在威縣南關會晤共商抗日大計。

1938年8月,為了保衛武漢,范築先又發動濟南戰役,一度攻入濟南。捷報頻傳的同時,他的二兒子青年前進大隊隊長范樹民壯烈犧牲。

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范築先沉默了。但他只沉默了一會兒,就在所有人的驚訝中,果斷讓二女兒范樹坤接替了哥哥的位置繼續殺敵。

這一做法遭到了妻子的反對,范築先大義凜然地勸說道:「為國捐軀是件好事,不然別人怎麼會知道我們有這麼好的兒子?」

范築先為表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把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任命為挺進大隊隊長,並先後將長子、長女、三女兒都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表現了忠於民族,誓死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

1938年11月初,毛澤東派人捎去給范築先的親筆信,對其表示慰問和嘉勉。

范築先看了毛澤東的親筆信深受鼓舞,激動地說:「當今之世,要救中國,要想不當亡國奴,唯有聽共產黨的話。」

1938年11月13日,日軍為了徹底消除魯西北抗日武裝的威脅,集結重兵(兩個聯隊)進攻范築先所部的大本營聊城,范築先制定了「主動撤退,集結力量返回圍殲守城日軍」的策略。然而,國民黨頑固分子李樹椿等人害怕擔責,堅決反對,他們喊出「堅守不退,誓與聊城共存亡」的「大義」口號。

雙方開會一直爭吵不休,雖然最終還是執行了范築先的策略,但是已經錯過了最佳疏散撤退的時機。大戰在即,范築先主動留下來負責斷後,11月14日,日軍又派出大批援軍增援攻城部隊,范築先等最後一批撤退人員700餘人已經無法撤出。


范築先率領700餘人與日軍展開血戰,多次打退日軍進攻。11月15日,久攻不下的日軍派出飛機、坦克不間斷地攻擊,城池被攻破,范築先一馬當先,率部與蜂擁而至的日寇展開肉搏血戰,700餘人死傷殆盡。

范築先身上多處負傷,為了不被敵人活捉,他自戕殉國,年僅57歲。

在這次聊城保衛戰中,范築先將軍和共產黨員張郁光、姚第鴻及城防副司令鄭佐衡、警察局局長林金堂等守城健兒700餘人壯烈殉國。


范築先殉國後,舉國哀悼,多地民眾自發舉行了追悼會。國民政府通令全國下半旗三天以示悼念,並追范築先為陸軍中將。

1940年,聊城縣曾改名為「築先縣」。1987年,鄧小平曾為范築先紀念碑題詞——「民族英雄范築先殉國處」。

范築先將軍雖逝,但他那忠勇無雙、為國為民的偉大精神,卻永遠留在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一起為抗日英雄范築先將軍,致以崇高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