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開國大典,蔣介石結拜兄弟受邀出席,9年後被主席下令逮捕

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能受邀出席的都是我黨重要人物和愛國人士,其中有一人身份比較特殊,他是國民黨元老級人物,同時也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他就是楊虎,他在關鍵時刻棄暗投明,因此毛主席和周總理特別邀請他來觀禮。然而僅僅9年後,也就是1958年,楊虎就被主席判處了死刑,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1889年,楊虎出生在安徽省寧國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楊虎很小就給人當學徒、打零工來貼補家用。窮人家的孩子格外早熟,楊虎從小歷經人情冷暖,覺得自己如果不搏一搏,也許一輩子都無法出人頭地,於是在16歲這年,楊虎進入清軍水師武弁學堂學習,之後他又轉入兩江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升入南洋高等警務學堂。

年輕的楊虎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加入了中國同盟會,開始追隨孫中山先生。他潛伏在清軍中,宣傳革命思想,鼓動那些動搖的清軍發動起義,之後又在廣東和東北等地秘密進行革命活動。1915年,孫中山任命楊虎為江蘇軍總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和蔣介石等人一同投身興師討袁,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而在這一過程中,楊虎也和蔣介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追隨孫中山革命的幾年裡,楊虎多次出生入死,幾次救下孫中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智勇雙全,為人又忠心,因此很受孫中山賞識,在軍中威望很高。然而,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趁機上位。蔣介石知道楊虎地位和權力兼有,於是蓄意拉攏他;而楊虎此時也急需一個新的靠山,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結拜為異姓兄弟。

以孫中山去世這一年為分水嶺,在這之前的楊虎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等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但是在蔣介石上位後,楊虎卻助紂為虐,成為了蔣介石手中的一把屠刀。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開殺戒,大肆屠殺我黨黨員和革命群眾,而楊虎則是這場罪行中蔣介石的最得力的愛將,死在他手上的無辜性命不計其數,此時的他早已忘記了當初參加革命的初心。楊虎聯合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人,狼狽為奸,殘忍鎮壓上海的革命群眾和工人組織,這其中甚至包括陳獨秀之子陳延年。楊虎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這也是他永遠無法洗脫的污點。

楊虎深得蔣介石重要,再加上他本來在國民黨內就很有威望,久而久之,楊虎變得越來越狂妄,而這種「不識時務」卻得罪了「獨裁」的蔣介石,為以後兩人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從1927年至1937年,楊虎在上海可以說是過著「土皇帝」一樣的生活,各路軍閥和幫派大佬都尊稱他為「大哥」,楊虎在上海簡直是橫行霸道。囂張習慣了,楊虎竟然有些不把蔣介石放在眼裡,1936年,楊虎在西湖邊上斥巨資修建了一座豪華不輸宮殿的別墅,而這一切都是瞞著蔣介石進行的。

蔣介石自然不傻,他早已察覺到楊虎的變化。所謂的「蔣家王朝」怎麼能容得下楊虎這樣的人呢,如今的蔣介石已經無法容忍楊虎和自己稱兄道弟了,只是還沒找到收拾楊虎的契機。

楊虎有一個兒子叫楊安國,也許是為了牽制楊虎,宋美齡主動提出為楊安國做媒,給他介紹了一位門當戶對的名門閨秀。到成婚那天,賓客雲集,國民黨內有頭有臉的人基本上都來了,然而卻遲遲不見新郎露面。

眾人等了許久,依然沒看到楊安國的身影,只好派人四處尋找,原來,楊安國自己早已有了意中人,並不喜歡宋美齡介紹的姑娘,竟然在婚禮前逃跑了。

得知事情原委後,宋美齡十分惱怒,覺得楊家人不識好歹,讓自己丟了面子還得罪了人,據說她曾當面訓斥楊虎「持家不能,焉能治國」。

楊安國的鬧劇激化了蔣楊之間的矛盾,從這之後,蔣介石不再重用楊虎,只給了他一個中央監察委員的虛職,順便還奪去了楊虎的兵權。楊虎跋扈慣了,一下子被蔣介石架空,自然也對他十分不滿,不再對蔣介石死心塌地。

平心而論,楊虎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他曾經堅決革命,也曾對自己的同胞痛下死手,當日軍侵華後,楊虎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堅決主張抗日。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楊虎結識了周總理。有過幾次來往後,楊虎被周總理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在談及當年的「四一二政變」時,楊虎十分羞愧,此時他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犯下的罪行,周總理安慰他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楊先生是奉命行事,知錯就好。共產黨的政策是既往不咎,對一個人,不但要看他的過去和現在,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將來。對於楊先生這樣的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也必定一視同仁。」

周總理的一番話不僅讓楊虎大為感動,同時也讓他認識到了我黨的寬容和大度,萌生了棄暗投明的念頭。


張瀾

解放戰爭期間,楊虎暗中保護了不少我黨黨員和愛國人士,算是做了一些好事。在解放上海時,周總理下令一定要保護好張瀾、羅隆基兩位民主人士,但是當時上海情況非常兇險,地下工作者幾乎不可能完成營救任務,於是我黨負責地下工作的幹部吳克堅想到了楊虎。

楊虎雖然被蔣介石架空,但他在上海多年,勢力依舊很大,不管是誰都得給他面子,按理說他確實是營救張瀾等人的最佳人選。周總理沉思許久,最終選擇相信楊虎一次。

得到批准後,吳克堅親自上門拜訪楊虎,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將此事悉數告知。此時國民黨優勢不再,楊虎早已心生退意,恰好我黨遞來「橄欖枝」,如果將此事辦好,豈不就是最好的「投名狀」?於是經過一番權衡利弊後,楊虎同意幫助我黨營救張瀾、羅隆基。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楊虎還特意派自己的心腹和女婿一路護送。

張瀾、羅隆基得救後,蔣介石大發雷霆,以3萬銀元的價格懸賞楊虎的項上人頭。為了保護楊虎,我黨將他轉移到北平,周總理和朱德親自到車站迎接他。

也正是因為楊虎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為我黨解決了燃眉之急,因此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他被特別邀請前去觀禮。


新中國成立後,我黨安排楊虎住進了當年的恭親王府,每月能拿到300元生活費,另外還配有秘書、保衛人員來照顧他的生活。我黨之所以對楊虎如此優待,一是因為他是國民黨高層卻能迷途知返,比較難得,可以樹立一個「典型」;二則是因為這樣可以顯示我黨的寬大政策,給其他起義將領吃一顆「定心丸」。

平心而論,楊虎得到的待遇已經很好了,但是他卻依然不滿足,他還想要權力,多次提出要當全國政協委員。我黨派工作人員委婉而明確地表達了態度:楊虎雖然棄暗投明,但他當年在「四一二政變」中殺害了太多共產黨人,所以最好先不要拋頭露面。

然而,楊虎卻覺得,自己當初在上海是立了「大功勞」,理應得到相應的獎賞,於是他開始對我黨不滿,經常發表一些詆毀我黨的言論,還私下收聽「美國之音」和國民黨反動的電台廣播等。對於楊虎的出格行為,我方自然也察覺到了,但是楊虎此時並沒有採取什麼實際行為,因此我方頂多出言敲打他幾次,希望他能及時懸崖勒馬。

但是,楊虎的野心早已膨脹,再加上此時蔣介石叫囂著「反攻大陸」,楊虎竟然萌生了叛逃台灣的想法。50年代的一天,楊虎的兒子楊安國從台灣來大陸探親,楊虎和他說:「你這次回台,請轉告蔣家父子,就說我人在曹營心在漢。」

楊安國回到台灣後,將這番話轉告給蔣介石,於是蔣介石就動了利用楊虎的心思,他又把楊虎曾經十分寵愛的姨太太送到大陸,進一步策反楊虎。楊虎的算盤打得挺好,他想:若是蔣介石在自己的幫助下成功「反攻」,自己豈不是又成了功臣。


從那以後,楊虎就時常與台灣特務保持聯繫,時不時透露一些他打聽到的我黨的消息。楊虎開始了與台灣特務的秘密往來,重新走上了反共的道路。1958年,蔣介石再度叫囂著要「反攻」,楊虎認為此時時機已經成熟,就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提議讓蔣介石和日本合作,屆時分別從東北和福建分南北兩路對大陸夾擊,而他則作為內應策動內亂。

這封信十分機密,楊虎擔心正常郵寄會泄密,於是他找來一位即將出國的日本僑民,托她把信帶到台灣。然而,楊虎的一系列行為早已被我方察覺,那位僑民一到海關就被抓獲,楊虎叛國投敵的陰謀自然也隨之破滅了。

當站在法庭時,楊虎依然沒有絲毫悔改之心,還在狡辯稱自己老眼昏花,不知道信上寫了什麼,最終他被判處死緩。不過,考慮到楊虎曾經有過功勞,再加上年事已高、疾病纏身,毛主席沉思一番後,還是存了憐憫之心,將楊虎的死刑改成了無期徒刑。因此,楊虎一直苟活到1968年才病逝,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