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女子來了大姨媽,是怎麼處理的呢?

眾所周知,女子每個月有幾天會很不舒服,也就是都會來一次月經,現在戲稱為「大姨媽」,在古時稱為月事。然而,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常常將月經與怪力亂神聯繫在一起,認為月經是污穢和骯髒的事情。

比如,在古代中國,如果婚禮時碰到女子來月經,會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所以選婚禮的日子時一定要避開月經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女子入夜,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為其不潔,能損陽生病也。也就是說,男子應該遠離來了月經的女子,否則就會生病,連這位大藥學家也不能免俗。

在經期,女子不僅要與丈夫分房睡,而且不能去宗教場所,否則會被認為是冒犯神靈。

在古代西方國家,同樣有過之而無不及,古羅馬人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說,女子的月經不僅會讓鋼鐵生鏽,還會讓種子不能萌芽,莊稼枯萎,聽上去十分恐怖。

現在有了衛生巾,很好地解決了小仙女們每個月按時赴約的麻煩。然而,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如果女子來了大姨媽,是怎麼處理的呢?

在人類的蠻荒時代,有一點獸皮或者樹葉裹身禦寒就不錯了,根本不會考慮這個問題。如果來了,就用柔軟一點的樹葉或者雜草擦拭一下就完事了。

民國時期的月事布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掌握了紡織技術之後,有了布料織物,人們就想到了一個東西:草木灰。

草木灰吸附能力很強,同時有殺菌作用,取材又十分方便,因此很長時間裡都被用於月事布。

女孩子們將草木灰裝到布條裡面,然後系在腰間,人們稱其為月事布,這就是最原始的衛生巾。需要換的時候,將月事布的草木灰換掉就行了。

民國時期的月事布

月事布也叫月事帶或者「騎馬布」,一般寬10厘米左右,兩邊各有一條細長的繩子,心靈手巧的女子們也會將其繡得很美觀。

由於月事布會沾染血跡,因此人們常使用藍色,黑色等較深的顏色。

當然,你可能會說,草木灰雖然吸附能力強,但是不夠輕便,掛在身上行動不便,因此富人們會用棉花代替草木灰。

後來,隨著紙的發明,人們發現草紙吸附能力很好,同時材質輕便,於是草紙取代了草木灰放在月事布中。

直到19世紀80年代,才出現了現代意義的衛生巾。

美國護士將藥用棉花鋪在衛生帶裡面,然後用繃帶固定,這樣不會沾到棉花上,也不會側漏,這就是現代衛生巾的前身。

此後,市場上就湧現出了各種品牌的衛生巾,琳琅滿目的衛生巾出現在了商店裡。

1929年,一個叫哈斯的美國醫生又發明了內用的衛生棉條。到了70年代,又出現了自粘式背膠衛生巾。

現在,人們改進了衛生巾的材料,使其安全性和舒適性越來越好,攜帶起來也十分方便。然而,在中國,直到80年代以後才開始普及衛生巾。

應該說,衛生巾是一個十分偉大的發明!

從衛生巾的演變史,我們可以看出,材質在不斷改進,從粗糙到精緻,呵護了無數女性的健康,這反映出女性的地位在不斷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