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宰白鴨」有多殘忍?父母親自陷害,審案官員都於心不忍

在中國古代社會,有很多封建陋俗。其中廣東一帶的「宰白鴨」,更是以殘忍聞名。那「宰白鴨」究竟是怎麼回事,又有哪些人深受其害呢?爆史君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什麼是「宰白鴨」?

  陳其元出生在著名的海寧陳家,家族世代顯赫,不僅父親陳鰲在朝為官,他本人也歷任直隸知州、南匯、青浦、上海等縣的知縣,直到62歲才辭官,僑居武林。由於他們父子結交極廣,又久任中下層官吏,所以見聞頗多。陳其元將這些事都寫入了自己的筆記《庸閑齋筆記》中。

  在《庸閑齋筆記》中,陳其元記述了父親告知他的一件事。他父親曾審理過一件斗殺案,被捕的兇手只有十六歲。仵作檢查被害人屍體時,發現身上有幾十處傷口,根本不可能是一個人造成的。而且「兇手」身體瘦弱,看樣子不可能殺死死者。

  但提審他時,他的口供卻滔滔不絕,與辦案文書上的記載一字不差,聽起來就像背熟的。陳其元的父親不相信是眼前少年所為,對他進行開導。終於,少年落淚喊冤。原來,他被人「宰白鵝」。那什麼是「宰白鵝」呢?就是當「替罪羊」的意思。一些有權有勢的人在犯罪後,為了能逃脫法律的制裁,通常都會找人頂包。而這些頂包者,幾乎都是家境貧寒的底層百姓。

  比如這件案子中的16歲少年,就被父母以幾兩銀子賣給了有錢人頂罪。在入獄前,會有人為他們進行培訓,一字不落地背下案情經過。一些父母也會對子女進行道德綁架,要求他們為這個家庭做出犧牲。所以,即便這些人知道自己是給人頂罪的,也不會生出任何反抗之心。因為對他們來說,出生在底層家庭,遲早會死。不累死在地主家的地里,就是死在毒蛇猛獸的口中。死在監獄裡也無所謂了。

宰白鴨是如何造成的?

  陳其元的父親原本以為可以替少年翻案,結果卻空歡喜一場。因為他發現,在重審這件案子時,少年又恢復了之前的口供,對於自己被冤枉一事隻字不提。而整個公堂上,除了他之外,幾乎沒人關注少年是否有罪。少年的父母甚至希望早點將兒子定罪,好讓他們順利拿到另一半「獎金」。

  而這種「宰白鴨」案件,在福建、廣東等省最多。據史料記載:「福建漳、泉二府,頂凶之案極多。富戶殺人,出多金給貧者,代之抵死。雖有廉明之官,率受其弊,所謂「宰白鴨」也。」地方官對此事要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麼同流合污。即便有廉明的官吏想要為無辜者翻案,也難度重重。因為連受害者都默許了這件事,他們再怎麼努力,也終究是白費心血。

  為什麼福建、廣東等沿海城市「宰白鴨」事件如此頻繁呢?最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地區宗族勢力龐大,械鬥頻繁。而械鬥必定會出現死傷事件,每當這時候,一些宗族的大家長便會找底層的平民百姓去頂罪。而當地治安又牽扯到地方官的政績考評,為了之後的加官進爵,他們也會盡量瞞報漏報。乾隆時期,再三申斥地方官這種不法行為,但仍然屢禁不止。大家見過「宰白鴨」的事件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