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勛之礦!為新中國財政做出巨大貢獻

60年前,這裡的礦工夜以繼日地開採礦石石,並為我國支付了前蘇聯47%的外債。位於新疆神秘的礦脈曾經從地圖上消失,只留下一串神秘代號。自建國以來就被列為國家高度機密的區域。在這裡隱藏著一個和共和國命運息息相關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號礦坑本期視頻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座神秘礦脈。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位於新疆准格爾盆地邊緣的可可托海。可可托海並沒有海,在蒙語意為「藍色的河灣」。可可托海礦區礦區於1930年發現。當時,只有當地少數民族開採3號礦脈露頭部分,用於作珠寶首飾裝飾材料。

1935年,前蘇聯的兩支地質隊來到當地。為了促進找礦,他們隨身攜帶了各種有色、稀有金屬礦物樣品,動員農牧民到阿爾泰山區採集有用礦物,交給地質隊按質按價收購。根據牧民報告的採礦地點,地質學家首次在該地區一半的地質圖上標出了八個綠柱石礦化點。其中,富蘊縣可可托海礦床於1935年被當地人發現。

可可托海3號礦內


並列為八個綠柱石礦點之一。這一富含綠柱石(鈹)的稀有金屬礦床的發現引起了前蘇聯、科技界、地質調查和採礦人員的關注。他們多次來華從事地質勘探,並在以3號礦脈為主要礦脈的可可托海礦區進行試采,開採綠柱石和鉭、鈮、鐵礦。根據當時中蘇友好互助聯盟條約,1950年3月成立了「中蘇有色稀有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阿山礦管理處」。1955年1月1日,礦區內所有企業全部移交中國獨立經營。原阿山礦管所更名為冶金部有色金屬管理局直屬新疆有色金屬公司科托海礦管所。1958年更名為可可托海礦務局。


20世紀50年代,當國家開發可可托海稀有金屬礦時,該鎮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萬多人。此外,前蘇聯的專家帶來了先進的設備,建造了俄羅斯風格的建築。可可托海成為當時新疆物質和精神生活最豐富的「西部小上海」。可可托海三號礦是偉晶岩脈礦坑。深200米,長250米,寬240米。側牆上蜿蜒曲折的道路呈螺旋狀,積水流至坑腰。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有用礦物中,有86種均可在可可托海三號礦中發掘,並且儲量極高。其中鈹資源居中國首位,銫、鋰、鉭資源分別居中國第五、第六、第九位。礦產多、品位高、儲量豐富、層次分明、開採規模大,在中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罕見。


它與加拿大世界上最著名的貝爾尼克湖礦一樣著名。它被全球地質界公認為「自然地質博物館」。1960年7月,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專家,逼迫中國限期還債。總外債摺合人民幣52億餘元。按照協議,外債應於1965年前全部還清。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經中央高層決定以蘇聯急需的稀有礦產品來抵債。到1964年,中國提前一年還清了20世紀50年代欠前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還清了欠前蘇聯的全部債務。有資料顯示,可可托海礦務局還債礦產的價值佔到了總外債的47%左右。

不但償清的債務。可可托海還對我國的人造衛星提供了絕大部分的稀有金屬。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而東方紅一號衛星使用的是可可托海提供的銫。


據當地人說托海的山下還蘊藏著超過兩千萬噸的稀有礦石,但是現在已經被保護起來了時至今日,可可托海已經成為了國家級地質公園的一部分,被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參觀遊覽。在礦坑之內,我們彷彿能看到曾經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無數瑰麗的礦物包裹於岩土之下,靜靜等待人們將它開採。可可托海三號礦脈彷彿一枚永不褪色的功勳章,象徵著先輩們度過的那段最艱難歲月。好了本期視頻就到這裡了。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點贊收藏。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