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征戰》——看大清帝國是如何崛起的,又是為何能崛起

1636年5月,皇太極赫圖阿拉稱帝,改國號「金」為「大清」,開啟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中央集權制政權——清朝。1644年5月2日,清軍攻入紫禁城,趕走了由李自成領導的推翻大明王朝政權的農民起義軍;十月初一,順治帝福臨在南郊天壇祭天,宣告「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正式君臨全中國。

自1618年撫順之戰始至1644年入主紫禁城終,明清爭戰了近半個世紀,為何最終滿清政權戰勝了漢明王朝?它又是如何戰勝的呢?對此,侯楊方老師在其新作《征戰》中進行了「客觀中立地描繪」。

《征戰》

《征戰》是天喜文化新近推出的一部描繪「清朝歷史長卷」的通俗史作。作品分上下兩篇共六個章節,客觀地梳理評述了自薩爾滸之戰至乾隆鞏固西藏的「大清帝國的崛起」歷程,為我們帶來了關於清朝政權的「開國」和「拓土」的歷史。寫作本書,作者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試圖解釋「明亡清興」的「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即:「為什麼一個小小的、落後的部落,崛起於長白山區後,竟然能滅掉統治上億人口、佔據東亞最好地區、已經持續近三百年的明朝?」二是清廷作為一個非「擴張型的帝國」是如何鞏固「明朝統治後期的領土」又如何開疆拓土,奠定「一個包括東亞主要農業區、東北漁獵區、蒙古高原游牧區、青藏高原西域新疆在內,版圖空前廣大,控制力空前強大的大帝國。」兩個問題相較,前一個問題所佔據的篇幅更大,體現出作者寫作本書的重點所在——刻畫清廷的開國曆程,「力圖客觀中立地描繪出一幅清朝的歷史長卷」。

對於第一個問題,滿清政權為何能戰勝大明王朝,作者以為,無論是明朝還是清廷,「成功與失敗都有原因,必須正視,必須剖析。」不因清廷的勝利而宣揚其得道,不因明朝的敗亡而摸黑其積極性;也不因清廷的異族外邦屬性而忽視其建樹,不因明朝是大漢民族而刻意為其避諱。方能「客觀中立地」梳理明清迭代的歷史和大清帝國的崛起。

對清朝崛起的描繪,作者也不忘對「會加速、延緩進程」的某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剖析與評述,如「崇禎皇帝朱由檢、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等」。史事與人物的兼顧表明本書對明亡清興時期史事與人物進行雙重書寫的屬性。

我們都知道,「信息時代每天(都會)製造、推送天量的信息,而信息越多,了解真相越難,因為幾乎所有的信息源頭都有可能被'污染'」。當下如此,追溯歷史時更難避免。如「影視劇、文學作品甚至專業論著濫用的'奏摺'」,其實「是清朝皇權獨斷的制度化產物」,「在清朝康熙以前根本不存在」。因而,為杜絕這般的訛傳,作者在書中都「盡量採用兩個以上的獨立信息來源來還原史實」,「還原高度分裂的清朝」,描述接近真相的大清帝國的崛起。因而本書也為「如何打破信息泛濫時代的信息污染牢籠……提供了很多範例。」是頗為值得借鑒學習之處。

「清朝繼承積累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集兩千年統治術之大成」,它是如何戰勝大明王朝及各路農民起義軍政權,以數量不多的少數民族統治為數眾多的漢族的,看《征戰》如何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