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碼子:見證京張鐵路百年歷史

蘇州碼子:見證京張鐵路百年歷史

石碑

蘇州碼


張家口晚報記者 白萱

  在下花園愛路護路教育基地中,存放著一塊石碑。 這種石碑,其實我們在鐵軌邊上經常會看到,上面通常都會標註著這個位置的公里數,說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但仔細一瞧,就會發現些蹊蹺。 雖然歷經了近百年的雨打風吹,碑上的文字風化損毀得厲害,但仔細辨認的話,一豎,再一豎,三橫,旁邊像一個漢字「文」,這既不是英文,也不是阿拉伯數字,說是中文也不全是。 為什麼在這塊普通的石碑上會有著這樣一個難以解讀的符號? 這種神秘的符號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 為什麼又會出現在京張鐵路線上呢?
  據下花園愛路護路教育基地負責人楊洪春介紹,原來,這個符號叫做蘇州碼子,也叫草碼,花碼、番仔碼、商碼,是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數字」。它脫胎於中國文化歷史上的算籌,也是唯一還在被使用的算籌系統。 我們在看電視劇、電影時,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 北洋政府的軍隊中,兵士的右邊領章上由阿拉伯數字和羅馬數字組合的數碼,左邊領章上標註的就是這蘇州碼子。 據傳, 它產生於800多年前的蘇州。 現在在港澳地區的街市、舊式茶餐廳及中藥房偶而仍然可見。
  下花園區愛路護路教育基地內所藏的這塊石碑,是在修高鐵張家口站時,佔地重建時廢棄的,2017年,張家口南站重建,這塊石碑被施工隊推倒,下花園區護路辦得到消息後,十萬火急趕到施工地點,久經周折將其運回下花園。 上面的蘇州碼子符號,對應阿拉伯數字,是1、8和9,這也代表著里程碑189公里處,第189公里。那麼為什麼這蘇州碼子會出現在京張鐵路的石碑之上? 同時期中國修建的其他鐵路,其沿線石碑也並未使用蘇州碼子。 原來,蘇州碼子這種中國傳統數字應用於京張鐵路,恰恰體現了京張鐵路政府官辦的性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當時修築京張鐵路,完全依靠的是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不僅採用中國自己的工程師,數字也使用的是中國自己的計數方式。 里程碑上的蘇州碼,正是標榜第一代中國鐵道工作者業績的證明。而根據《京綏鐵路規章匯覽》記載,民國八年一月七日京綏鐵路管理局頒布了第三號訓令:「國有鐵路第六次聯運會議第十四議決案採用公噸公里制度議定於民國十年一月一日為實行更改日期。 」京張鐵路由此開始採用「公里」作為里程單位,並對沿線的里程標誌進行重新布置。 為了節約成本,重新布置公里標時並沒有新造標誌, 而是充分利用舊物,用原有的清制華里為單位的里程碑在鐵路整數公里處重新埋設,這才出現了用蘇州碼子書寫的「公里標」。 新中國成立後,蘇州碼子停用,京張鐵路沿線標誌統一使用阿拉伯數字。
  一百多年以前,中國第一條由國人自行勘探、設計的幹線鐵路———京張鐵路建成通車;一百多年之後,世界上第一條智能化高鐵線路———京張高鐵開通運營。 而這座標註著蘇州碼子的石碑,也成為百年京張的歷史見證,書寫著中國鐵路乃至整個中華民族自強、奮鬥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