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和希特勒為何都選擇遠征俄國?

1812年5月,拿破崙在完成對西歐的大部分統一後,率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9月16日,拿破崙進入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巴克萊等人力排眾議,放棄首都,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帶著剩餘的俄國高級將領和大部分居民撤出,逐步深入俄羅斯腹地,採取堅壁清野戰術。後來,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後勤補給無法跟上,同時由於沙俄天氣非常嚴寒,戰事進展對拿破崙不利,最終拿破崙只帶著三萬人敗退回國。後來,俄國帶領反法同盟攻陷巴黎,把拿破崙抓住併流放。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佔領西歐大部分領土後,兵分三路進攻蘇聯。同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約100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起莫斯科會戰。最終,在斯大林帶領下蘇聯浴血奮戰,扭轉了對陣德國的不利局面,並最終反攻成功。二戰結束前,德國被蘇聯佔領。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想統一歐洲大陸,結果都在進攻俄國時由於後勤補給和天氣寒冷等原因而戰敗,那難道開戰前他倆不能預測這些不利因素么?答案是:能,但要統一歐洲也必須走這一步。原因有兩點:

一:他倆的終極目標是攻佔英國,完成對歐洲的完全統一,但由於英國與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限于海洋的阻隔和英國的實力,比較難打下英國,所以選擇比較弱的俄國。俄國,無論是前期的沙俄還是後來的蘇聯,除了國土大,實力都不怎樣,尤其是工業和軍事實力大大弱於西歐。

二:最重要的一點是俄國的擴張本性太強

。俄國早期是蒙古統治下的一個莫斯科公國,在被蒙古統治兩個半世紀後獲得獨立,並開始迅速擴張,先後向北大戰北歐國家瑞典,直達波羅的海;向南進擊奧斯曼帝國,直達黑海;向東佔領西伯利亞,並與清朝大戰尼布楚,瀕臨中國東北。後期在滿清末年還吞併了中國最肥沃的外東北和外西北。在多方出擊後,俄國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並直接威脅西歐和南歐,甚至會逐步吞併整個歐洲大陸。

正因為此,儘管面臨著後勤補給和嚴寒天氣,也同樣面臨著不可測的結局,拿破崙和希特勒還是選擇遠征俄國,可謂是同時跳進了同一歷史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