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總理得知林彪身亡失聲痛哭,面對不解,總理只說了6個字

林彪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二十二年的革命戰爭中,是當仁不讓的一名卓越將帥。他的升遷速度在國共兩黨內都屬罕見,他在軍事方面的指揮才能不僅得到了國內兩黨派人員的普遍認可,就連國際社會也對他讚不絕口。


可惜林彪後期走錯了路,又在1971年發生意外而身亡。一向溫文爾雅的周總理因林彪去世的消息在人前失聲痛哭,引起了人們的不解。周總理當時只說了六個字,飽含對林彪一生事迹的複雜情感,卻作出了對林彪最公正的評價。

周總理和林彪合影

林彪早年的革命經歷同黨內許多名將一樣,從少年時期接觸革命、組織進步運動而考入黃埔軍校,從而開始征戰疆場、威名遠揚的軍旅生涯。


與眾不同的是,林彪生性內向寡淡,如非必要從不與人聊天閑話,只對軍事和戰爭感興趣,又因為性格問題而催生了不少敏感的小心思。


就讀黃埔軍校期間,林彪正在課堂上做惠州攻堅戰的詳細解析,被路過的校長蔣介石聽到,注意到了自己這個從不起眼的學生。林彪對於攻堅戰鬥的細節和作戰分析讓蔣介石佩服不已,隨後便讓他到校長室與自己談話。

黃埔軍校

只是林彪一向沉默寡言,除了在戰事上連綿不絕迸發的靈感外,林彪幾乎從不多少一句廢話,讓同樣秉持「言多必失」信念的蔣介石有種碰了軟釘子的挫敗感。


蔣介石正在校長室對林彪許以高官厚祿等誘惑時,衛兵卻突然敲門進來,聲稱汪精衛前來,需要他儘快前去接待。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的校長期間,汪精衛在國民政府內的職務和地位都高出他許多,蔣介石只能中斷談話,強忍不快離開校長室。


而自尊心敏感的林彪卻對蔣介石的行為產生了芥蒂,對他此前那些虛與委蛇的話也不放在心上,間接推動了林彪與蔣介石走上不同革命道路的步伐。

蔣介石

林彪在黃埔軍校入黨後擔任3連黨支部書記,後來跟隨葉挺參加了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又輾轉跟隨朱德、陳毅上了井岡山,被毛主席注意到他在軍事方面的特殊才能。可以說,林彪見證了毛主席軍事思想的逐漸成熟,也是這個思想最佳的實踐者。


林彪內向的性格對他研究軍事策略是有一定助力的。1929年春天,剛滿21歲不久的林彪就成為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紅一軍團成立後,毛主席讓林彪擔任了戰鬥力最強、戰功最大的紅四軍軍長。


當然,這個決定是中央軍委經過討論決定的,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紅軍其他領導和將領對林彪才能的認可。

軍委會議

24歲時,林彪已經成為紅一軍團的總指揮,放眼整個中國革命界,能夠在如此年輕的年紀做到如此高成就的僅有林彪一個人。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夜以繼日地「圍剿」,林彪充分發揚毛主席軍事思想的精髓,一次又一次地挫敗敵人的囂張氣焰,因能征善戰而成為紅一軍團出名的高級指揮員。


長征之前的林彪擔任過中共蘇區的中央局委員、中革軍委的委員和中央執行委員,長征期間的數次重大戰役指揮,都離不開林彪的影子。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稱讚林彪是「戰爭之鷹」。

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

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北方紅軍被改編為三個師,林彪擔任115師師長,打出了中國軍民反抗日寇的第一場重大勝利——平型關大捷。被日軍吹噓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在這一戰中被炮彈炸死,日本素來有「鋼軍」之稱的精銳第五師遭遇重大打擊,統帥林彪之名傳遍天下。


蔣介石親自通電全國,對林彪進行嘉獎,私下裡卻對身邊人感嘆自己損失了一員大將。


好景不長,林彪在呂梁山區開闢革命根據地時被閻錫山的哨兵誤傷,直接打穿了他的肺葉脊椎骨,留下了終生不愈的神經紊亂疾病,也影響了林彪本就不開朗的性格。


組織上考慮到林彪的傷情,讓他在抗大軍校擔任校長,暫時退出前線,卻沒能改善他的後遺症,批准其於1938年冬天前往蘇聯治病。

八路軍時期的毛主席和林彪

林彪在蘇聯呆了將近四年的時間,一直潛心研究外國的軍事著作,並因國內戰場上打出來的名氣得到了斯大林的重視,受邀參加蘇聯高級軍事會議。他在會議上與蘇聯眾多將領截然不同的觀念被事實證明,震驚了所有蘇聯軍官。


1942年元旦,美、英、蘇、中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成立反法西斯聯盟之後,國內的國共兩黨也就新的抗戰形勢有了更進一步的考慮,準備通過雙方最高領導人的會面達成國共問題的進一步解決。


1942年8月,蔣介石率先約見了身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周總理,表示自己將要到西安去見毛主席。毛主席對蔣介石難得願意正面解決國共兩黨共同抗日的局面十分開心,迅速回電答應了此事,表示自己願意到重慶與蔣介石談判。

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給蔣介石的電報

周總理卻對蔣介石出爾反爾的性格有些擔心。為保萬無一失,周總理最終提出由一位代表替毛主席到重慶參與談判。


考慮到談判所需代表在中央的重要性和作用,周總理選中了剛剛從蘇聯養病回國的林彪。林彪是黃埔軍校四期學生,而蔣介石一向重視黃埔系,國民黨政府內部很多高級官員都曾經是林彪在黃埔軍校的同學。


林彪回國之前,曾有傳聞蘇聯領導人對蔣介石提出用15個師交換林彪,只是林彪根本不可能聽蔣介石的話,這個交易自然也沒有達成,卻彰顯出了林彪身上攜帶的號召力,對談判十分有利。

抗戰時期的毛主席和林彪照片

傳聞是否屬實我們不得而知,即便真有其事,蔣介石也不一定捨得將林彪送出去。他在9月11日的日記里曾經記載:「共黨林彪之不來,何耶?」後來接到朱總司令和彭德懷發來的電報,稱林彪將於近日動身前往重慶,蔣介石高興地批示了一個「可」字。


林彪抵達重慶後,便作為中共方面的全權代表與蔣介石進行談判,內容關涉八路軍與新四軍迫在眉睫的槍支彈藥和編製問題,尤其是皖南事變中被蔣介石使計陷害的新四軍。


林彪在重慶期間,也廣泛拜訪了國民黨高層和他在黃埔軍校的故交,就像毛主席後來參加重慶談判時那樣,以共產黨人包容的胸懷結交任何有可能的助力。

林彪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

蔣介石對此樂見其成,不過他的目的是把林彪拉到自己的陣營。他特意派出了胡宗南戴笠等人對林彪進行拉攏,只是戴笠之後提交的報告中說林彪此人意志堅定,無法與之為伍,而林彪哥哥同為共黨的結論也讓蔣介石放棄了這一打算。


林彪離開重慶之前,向蔣介石提交了我方的談判報告書,蔣介石看完對身邊的何應欽感嘆說:「黃埔軍校的師生,是我最重視的人才,傾注了我畢生心血,但周恩來、林彪這些有才華的人怎麼都到共產黨裡面去了?」

蔣介石

蔣介石發動解放戰爭後,中央把林彪調到東北這塊必爭之地,聽聞消息的蔣介石感嘆了一句「從此東北無寧日矣」,又在手下的將領都不敢到東北與林彪作戰時大發雷霆。


林彪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殲滅了國民黨軍隊47萬餘人,把東北部隊從13萬擴大到100多萬,使蔣介石在部下面前再次感嘆自己這個校長沒能留住林彪。


毛主席說過:「林彪的部隊,壯得厲害」,他領導的四野是全國五大野戰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部隊,從全國的最北部打到海南島,解放了大半個中國。

毛主席和林彪

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林彪指揮其中兩場,通過大兵團作戰充分彰顯了自己的軍事才華。缺席抗日戰爭的四年時間並沒有影響他的軍事戰績在人們心中的影響,他依然是新中國大名鼎鼎的開國元帥。


1950年海南島解放後,林彪再次因身體問題前往蘇聯休養,曾經提出要用15個師換林彪的斯大林熱情接待了他,高度讚揚他是「無敵元帥」。


宴會中,斯大林突然問林彪:「林彪同志,如今中國已經和平了,而你才43歲,失去了軍人的用武之地,不感到可惜嗎?」


林彪的回答十分簡短:「一切都是為了和平,中國人天性愛好和平,軍人也是」。

林彪在蘇聯

這句話贏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林彪在蘇聯最高領導人面前展現了一名中共黨員純潔的信仰和一位愛國主義戰士以戰促和、維護和平的決心。


可惜,新中國成立後的林彪走上了歪路。


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意外身亡,消息很快傳到了國內,在確認了林彪意外去世的消息,整個大廳內的人都不發一言地走了出去,紀登奎也轉身準備離開,卻在門口聽到了一聲撕心裂肺的痛哭。他震驚地轉過頭,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這哭聲來自於從容鎮定、山崩不亂的周總理。

周總理和林彪

自從進入中央工作以來,紀登奎對周總理的印象一如傳聞中,舉止文雅、鎮定從容的周恩來時常令人想起江南岸邊的楊柳,無論多麼複雜的外交局勢還是錯綜煩亂的國家事務,周總理偶爾會緊鎖眉頭,卻從沒有慌亂失控過。


紀登奎猶疑著走過去,不懂周總理怎麼會因林彪的死亡而痛哭。他磕磕巴巴地問了出來,雙肩顫抖面對牆壁的周總理緩緩地轉過身,只是喃喃自語一般地用沙啞的聲音說了6個字:「你不懂,你不懂!」


林彪和周總理有著名義上的師生之誼,周總理親眼看著他從南昌起義時的一名小戰士成長為共和國的元帥,兩人交往幾十年來,在革命道路上深入探討過無數次中國的未來和人民的發展。


如今林彪去世,周總理的內心是十分複雜的。

周總理和林彪

無獨有偶,當林彪去世的報紙傳到台灣海峽的另一側時,年邁的蔣介石也不由抬頭望天,順著眼角流下了兩行熱淚,感慨道「雨農誤我啊」。後來戴笠與林彪談話的檔案揭秘,我們才知道他沒有如實稟報蔣介石,才有了蔣介石感慨自己失去得到一員虎將助力的機會。


後來,周總理總結了對林彪的評價:「不能說林彪早先的思想和他以後的思想是一樣的,我們對他的認識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要歷史地、辯證地、發展地看問題」。周總理的認知是客觀而公正的,他在對待林彪的問題上展現了共產黨人一貫的辯證思維和公正立場,後人對林彪的評價也應該遵照事實本來的樣子,從不同時期和背景對他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