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有多丟人?被朱棣打到懷疑人生,被朝鮮耍得團團轉

前言:

眾所周知,古代時期朝鮮一直是中國的小弟。

可當中國出現分裂,或皇位歸屬不明的時候,朝鮮又該認誰當大哥呢?

這就讓朝鮮為難了。

明朝與朝鮮疆域圖

明朝靖難之役時期,朝鮮就在選擇朱允炆還是朱棣這個問題上搖擺不定,搞得焦頭爛額。

那麼,朝鮮在靖難之役時期又做了些什麼呢?

為何朝鮮人會把朱允炆耍得團團轉,卻對朱棣敬若神明呢?

01、中國小弟

朝鮮半島與中國同屬於東亞大陸,南邊隔海相望,北邊以長白山為界。

古代時期,朝鮮半島土地貧瘠,面積少,人口少,實力與中國相比非常孱弱,只能選擇臣服中國。

而由於朝鮮那地窮不拉幾,窮鄉僻壤,中國對朝鮮半島也沒有什麼統治需求。

除了漢武帝時期曾滅了衛滿朝鮮建立了4個郡和唐朝時期與新羅聯合滅亡高句麗百濟,設立安東都護府42州,其餘時期,中國都沒有在朝鮮建立直接統治。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只要朝鮮地區老老實實,當一個藩屬國,雙方基本相安無事。

朝鮮對中國稱臣歷史時間非常早。

公元前1120 年,周武王滅商後,紂王的叔叔箕子在朝鮮半島建立箕子朝鮮,與辰國共同瓜分了朝鮮半島。

箕子朝鮮建立後,就成為了西周的藩屬國。

明朝初期,高麗疆域圖

此後,中國王朝更替的同時,朝鮮地區政權也不斷出現變化,但不管怎麼變,朝鮮一直安心給中國當小弟(結尾附上古代朝鮮政權變化),一直延續到的高麗時期(明朝建立初期,高麗向北元稱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高麗權臣李成桂發動政變,掌握高麗王朝大權。

李成桂一上位,就帶領高麗王朝背元投明,向明太祖朱元璋稱臣納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七日,李成桂正式篡位稱王建立李氏朝鮮王朝。

朝鮮太祖李成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十五日,朱元璋賜國號朝鮮,但沒有正式冊封李成桂為王,只是讓他擔任「權知朝鮮國事」。

朱元璋的意思很簡單,你這個小弟我收了,但是,你想稱王,還得看你表現。

朝鮮勉強算是成為了明朝的藩屬國。

朱元璋對朝鮮的土地也沒有什麼興趣,只要你稱臣,一切都好說,一直對朝鮮採取懷柔政策,又打又拉。

朝鮮也知道,朱元璋實力強大,根本惹不起,既然朱元璋給臉,自己也不能敬酒不吃吃罰酒,老實本分地當小弟就行了,就連垂涎已久的長白山附近領土,也不敢起半點覬覦之心。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02、政局動蕩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朱允炆隨後繼位,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一繼位後,就開始毫無計劃地推行削藩政策,最終逼反了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棣正式發動靖難之役。

明朝內部爆發了一場朱棣和朱允炆爭奪皇位的大內亂。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隨著朱允炆的繼位和靖難之役的爆發,朝鮮對明朝的政策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朝鮮見朱允炆小年輕,遠不如朱元璋這麼厲害,開始蠢蠢欲動。

以宰相鄭道傳為首的朝鮮「攻遼派」準備出兵攻打明朝,奪占長白山附近一些地區。

這個計劃得到了李成桂和世子李芳碩的支持。

但李成桂五子李芳遠、左政丞趙浚等人堅決反對。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曾讓李成桂派一個兒子來明朝解釋一些外交糾紛。

當時被派往明朝的就是李芳遠。

因此,李芳遠知道明朝有多強大,以朝鮮的實力,壓根就不是明朝的對手,「攻遼派」擅自開戰,就是自尋死路。

就在朱元璋駕崩這年的八月,李成桂率先進行了削藩,打算將兒子們的兵權收回。

李成桂有8個兒子,權力最大的就是李芳遠。

老爹想收權,李芳遠一點面子都不給,直接發動第一次王子之亂,弄死了世子李芳碩,逼李成桂被迫改立次子李芳果為世子。

九月,李成桂被迫禪位給了李芳果。

實際上,李芳果就是一個傀儡,掌握朝鮮實權的是李芳遠。

李芳遠馬上派出使臣出使明朝,弔唁朱元璋並慶賀朱允炆登基。

同時朝鮮向新老大朱允炆通報了李成桂退位,李芳果上位的消息,並表示朝鮮第二年會用明朝建文元年的年號。

這一系列的外交活動,朝鮮表達的只有一個意思,朝鮮想認朱允炆當老大。

當時,朱允炆急於削藩,沒精力處理朝鮮的事,接納了李芳遠的善意。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李芳遠又發動了第二次王子之亂,逼迫李芳果退位,十一月十三日,李芳遠正式成為朝鮮話事人,是為朝鮮太宗。

朝鮮太宗李芳遠畫像

03、趁虛而入

李芳遠上位後,馬上派使臣報告朱允炆,同時請求朱允炆賜封自己為朝鮮國王,而不是「權知朝鮮國事」。

當時,朱允炆連派大軍討伐朱棣,進展不利,尤其是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夾河戰役失敗後,朱允炆大軍被擊潰,損失慘重,尤其騎兵缺損嚴重,極度缺乏戰馬。

為了拉攏李芳遠,朱允炆承認了李芳遠的地位。

建文三年(1401年)六月,朱允炆正式派使臣冊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

第二年二月,朱允炆更是賜李芳遠九章冕服,封為親王,與朝鮮骨肉相稱。

作為條件,李芳遠絕不能和朱棣攪和在一起,並且還要向朱允炆出售一萬匹戰馬,支援戰事。

朝鮮馬

朱允炆的虛弱,讓李芳遠開始起了心思。

一開始,李芳遠嚴格保持中立,既不幫朱允炆,也不幫朱棣。

可當李芳遠見朱允炆形勢越來越不好,答應好了的貢馬交易,不是故意拖延交貨時間,就是以次充好(這些不好的戰馬被朱允炆直接投入戰場,結果加重了大軍的損失,朱允炆被李芳遠給坑了),最終只給了朱允炆七千多匹戰馬。

面對朝鮮的小動作,朱允炆為了避免節外生枝,選擇忍氣吞聲。

可李芳遠膽子越來越大,靖難之役爆發後,明朝遼東地區有大量難民湧入朝鮮境內。

建文四年(1042年)四月,明朝東寧衛千戶的林八剌失里率部落一萬多人叛逃朝鮮,途中還殺害了大量明軍,按規定,朝鮮是絕對不能接納明朝叛徒的。

可李芳遠不僅接納了林八剌失里部落,將他們安置在朝鮮各道,而且對朱允炆發來遣返叛軍文書,視而不見,並且在遼東地區趁機擴充了一些地盤。

很明顯,隨著朱允炆在靖難之役落於下風,李芳遠已經不買朱允炆的賬了,他不僅擅自叫停了貢馬交易,而且將朱允炆派來的使臣全部趕出了朝鮮。

這代表李芳遠徹底拋棄了朱允炆,站在了朱棣一邊。

朱允炆身為大明皇帝,也真是混得沒誰了,不僅被朱棣打得懷疑人生,還被李芳遠耍得團團轉。

朱元璋在天有靈,恐怕都會氣活過來。

04、迷途知返

李芳遠很早就認識了朱棣,洪武二十七年,李芳遠出使明朝回國前,他路過北平,就偷偷見了朱棣一面,當時他就覺得朱棣是個人物,說不定日後能成為大明皇帝。

「天日之表,龍鳳之姿,恢廓大度,非久為藩王者也」

因此,李芳遠與朱棣結了善緣。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棣曾向朝鮮達成了買馬交易,朱棣與朝鮮交流日益密切。

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朱元璋狠狠地教訓了朱棣一頓,禁止朱棣以一個藩王的身份接觸朝鮮。

靖難之役爆發後,朱棣率主力部隊南下,藩國內部空虛。

朱棣為了避免後院失火,對朝鮮也十分客氣,一直在拉攏李芳遠。

因此,李芳遠雖然沒有站在朱棣一邊,卻一直和朱棣保持聯繫,不敢完全倒向朱允炆。

說白了,李芳遠就是見機行事,兩頭下注,誰強就跟誰。

隨著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節節勝利,李芳遠終於開始徹底倒向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克南京;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登基稱帝,是為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畫像

三個月後,李芳遠得知了消息,他立馬派人出使明朝,慶賀朱棣登基,並且立即宣布廢除建文年號,改為洪武年號(朱棣登基後,拒不承認朱允炆是皇帝,建文年號改為延用洪武年號)

而且李芳遠還將之前接納的林八剌失里這些叛民,送還明朝。

李芳遠如此爽快地承認朱棣皇帝之位,這讓朱棣非常高興。

朱棣馬上派使臣出使朝鮮,慰勞李芳遠,朱允炆承認的朝鮮國王之位,朱棣也承認;

朝鮮送回來的叛民,朱棣也讓人送回朝鮮;

之前朝鮮佔領的部分領土,朱棣也表示不予追究,不做處理,承認為朝鮮所得。

朱棣對李芳遠釋放了足夠多的善意,也給足了李芳遠面子。

當然一味地示好也不行,也得給朝鮮一點壓力。

朱棣派人告訴李芳遠,之前你答應給朱允炆的戰馬還沒有給齊,交易還有效,你必須交齊剩下的2193匹戰馬,並且不得以次充好。

與此同時,朱棣還要求朝鮮必須賣一萬頭耕牛給明朝。

很明顯,朱棣的要求李芳遠不得不答應,否則朱棣會讓他見識見識大明的厲害。

李芳遠根本就不敢得罪朱棣登基,儘管朱棣提出的要求對朝鮮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可他還是全盤接受了。

韓劇經典台詞,「能做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是朝鮮與明朝關係的真實寫照

於是,從朱棣開始,朝鮮對明朝畢恭畢敬,兩國情同父子(朝鮮真把明朝當親爹侍奉)

朝鮮也成為明朝最忠心耿耿的藩屬國,直到明朝滅亡。

結語、

朱允炆和朱棣同樣是明朝皇帝,為什麼李芳遠態度會截然相反。

答案就在一句話當中:真理永遠在大炮射程之內,尊嚴只存在劍鋒之上。

當朱允炆實力虛弱到自顧不暇、自身難保時,李芳遠又怎麼可能聽他的話呢?

相反,朱棣成為明朝皇帝後,實力強大,李芳遠又怎麼敢不畢恭畢敬?

附錄1:

古代時期,朝鮮半島主要政權有:

公元前1120年—公元前194年,箕子朝鮮和辰國;

公元前194年—前107年,衛滿朝鮮和辰國;

公元前108年—313年,馬韓、辰韓、弁韓(即三韓)

314—668年,高句麗、百濟、新羅;

668年—901年,新羅;

918年—1392年,王氏高麗;

1392年~1910年,李氏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