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天資聰慧,學習刻苦;他在清華園裡感嘆過祖國的地大物博,也在美國的法院里以一位公民的身份發誓「效忠美國」;他是美國洲際導彈的總工程師,研發利器,對準自己的祖國,他就是林燁。是什麼原因讓他遠走他鄉,加入美國籍?他為何要替美國研發導彈?如今,風燭殘年的他想落葉歸根回到祖國,中國人民能同意嗎?
清華畢業,留美深造
1918年,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時節,也是一個救亡圖存的時節,古老的中國為了在西方工業文明的碾壓中存活下來,開始「睜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從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中國逐漸引入西方的科技文化,並派遣留學生赴西方學習。
1872年至1875年,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四次派遣留學生共120名赴美留學,拉開了中國公派留學的帷幕。從那以後,留學之風便長盛不衰。那時候的讀書人多半都患有「留學症」,和林燁同時代的學術泰斗季羨林在文章里說,當時的人都把留學當做「鍍金」,一旦出去歐美走一趟,回來就身價百倍,成了「搶手貨」。
我們的主角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年代。1918年在北京一戶商人家庭,一個男嬰呱呱墜地,父母為他取名林燁。在父母的悉心栽培下,林燁從小就展露出非同尋常的學習能力,數理化尤其精通。林燁的學習成績從小就在班裡遙遙領先,後來順理成章地被清華大學錄取,可以說是百里挑一的人才。林燁在清華大學期間,毫不遜色於全國各地的青年才俊,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被人看起來複雜的函數計算,他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完成。
商人家庭成長起來的林燁尤其善於精打細算,將個人前途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上。作為清華大學的高材生,跟當時的大多數青年一樣,林燁也患了「留學症」,1941年,他憑藉優異的成績成為「庚子賠款」的公費留學生,就讀於美國普渡大學。和其他留學生一樣,林燁被寄予了學技術報效祖國的厚望,這種厚望可以追溯到從數十年前第一批中國公費留學生。
1924年,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家裡誕下一個男嬰,起名梁思禮。梁啟超不但是傑出的思想家,在培養子女方面也非常成功。在父親的影響下,梁思禮從小便有強烈的家國情懷,童年的他見證了舊中國的貧窮,遭受過「弱國無外交」的切膚之痛,發奮讀書以報效祖國。他的父親曾有「公車上書」的壯舉,為他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鍍金熱」的影響下,1943年,梁思禮赴美深造,就讀於普渡大學電機工程系。
在普渡大學的校園裡,林燁和梁思禮成為了朋友
作為從中國漂洋過海來讀書的同胞,兩個人自然是有抱團取暖的本能的。他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卻格外刻苦,在彼此的扶持中,日子倒也不至於太過冷清。作為理科生的二人,有著聊不完的話題,從科研到文藝,從歷史到生活,林燁和梁思禮無話不談,關係越來越密切。然而隨著在美國待的時間越來越久,兩人的想法逐漸出現差異,隨著畢業的臨近,這種差異便日趨突出。
1945年,林燁取得學士學位,他不滿足於此,輾轉來到辛辛那提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霸的天分和努力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科研的窮山惡水被他一一跨越,最終在1949年取得博士學位。在同一年,梁思禮也完成了博士論文答辯。
命運抉擇
命運的岔路口在兩人面前鋪開。弗羅斯特在詩里寫到:黃色的森林裡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林燁和梁思禮,面臨著人生一次重大抉擇。
左邊是陽關大道,有層巒疊翠、綠水輕歌,路上鋪滿了鮮花,等待自己的,是世界一流強國的永久居住證,是頂尖企業核心科研人員的天價年薪,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理想歸宿,一躍龍門,便非凡品,名利盡在手中。
右邊是羊腸小徑,等待自己的,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是一窮二白的科研基礎,需要至少一代人的付出,而且物質上的回報是毫無吸引力的。
27歲的林燁躺在辛辛那提校園的座椅上,對著天空長久地發獃,最後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眼神里泛著哀傷。前半生的記憶在他腦海里一一浮現,他想到了遙遠的故鄉,逐漸老去的父母,也想到了出國前老師的交代,八年前,他唯一想著的便是學成歸國。
然而波音公司的邀請讓他的心顫抖了,這家世界頂尖的企業,以30萬年薪的天價邀請他擔任科研工作。這樣的大手筆對任何人都是巨大的誘惑,波音公司之所以如此大方,是看重了林燁在洲際導彈方面出色的科研成果。在幾番猶豫之下,林燁邁進了波音公司的大門,加入了美國國籍,家國和前途,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那年的梁思禮,沒有林燁那樣的猶猶豫豫,他期待畢業這天很久了,他的選擇,是一張飛往中國的機票。機票有價,而這份愛國報國之心,卻無法用金錢衡量。他父親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說「少年強則國強」,梁思禮正是這句話最好的實踐者。一貧如洗的新中國啊,我來了!
梁思禮回國後,任職於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起草了中國運載火箭研製的長遠規劃。1956年,梁思禮成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導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在錢學森手下效力。他主持研發了中國火箭發動機的自動控制系統,為中國萬里長征2號和東風洲際導彈的問世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林燁,進入波音公司後很快投入洲際導彈的研發,在波音公司條件一流的實驗室里,林燁帶領團隊緊鑼密鼓地展開研究,黃色的面孔在人堆里格外顯眼。美國人給了林燁團隊最好的條件,配置一流的設備,經費也相當充足,而且在衣食住行上安排妥當,讓團隊成員省去後顧之憂,一心做科研。
那時候的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針鋒相對。美國作為西方的扛把子,自然免不了打壓中國。然而中美相隔著汪洋大海,美國的軍事力量並不能對中國產生如同鄰國墨西哥那樣的震懾力。美國儘管在亞洲有一群小弟對中國虎視眈眈,終究是小國寡民,構不成巨大威脅。
然而這種局面在林燁四十多歲的時候改變了,經過十多年的積累,林燁帶領團隊研製出了民兵III型導彈,12500公里的射程,使得美國可以橫跨太平洋對中國本土進行打擊。美國的軍事霸權進一步加強,中國震動,世界震動。西方世界的帶頭人,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飽滿的肌肉,從此,美國人多了一道破敵萬里的利箭,中國多了一個難以入睡的煩惱。
作為這項工作的帶頭人,林燁獲得了巨大的名聲和利益,他的波音公司的地位,由一名科研工作帶頭人躍升為首席科學家。此時的林燁被鮮花和掌聲圍繞,慶功宴上,不乏美國名流來為他祝賀,而他微醺的腦海里,已經容不下生養自己的祖國。就像蜀漢後主劉禪那般,「此間樂,不思蜀也。」
他在中國的老朋友梁思禮聞訊後不無憤慨地罵道:「林燁把技術都用來幫助美國對付中國,而我的技術是用來保護中國的。」黃色的森林裡分開兩條路,你我選擇了不同的一條,從此決定我們一生的道路。
時過境遷,林燁大概已經忘記自己申請到「庚子賠款」的留學名額時,心裏面有著怎樣的抱負,忘了在登上飛往美國的飛機時,送行的師長的諄諄教導。在誘人的豐厚薪酬中,在醉人的歡呼聲里,他熟練地穿上工作服,在異國的實驗室中死心塌地。
想要落葉歸根
2020年,已經102歲的林燁提出歸國終老的願望,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回來可以,他得交稅。」「賣國賊,留在你的美國吧。」「回來就判他無期徒刑。」
落葉歸根,是每個中國人的傳統情節,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有人背棄自己的祖國,從那一刻起,他就永遠失去了故鄉,如果想要回國,中國人絕不同意!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希望他們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回來報效祖國。1941年,23歲的林燁取得「庚子賠款」留學名額,踏上了不歸路。在中國公派留學的學生中,產生了很多回來報效祖國的愛國人士,其中不乏詹天佑、梁思禮這樣的傑出科學家,他們在異國他鄉忍受孤獨和貧苦,在學成後將先進的生產力帶回貧瘠的祖國,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譜寫了壯麗的詩篇。但也有為了個人前途而選擇留在異國他鄉的人,他們的眼中只有利益,他們的心裡裝不下家國,林燁正是其中的代表。
雖然民兵III型導彈早已退役,但它與林燁這個名字已經難以分離,不論什麼時候提起,每個中國人都會憋著一股氣,眼裡流露出不屑。每次談起林燁,人們都會說:「哦,他就是那個加入美國籍,替美國人研發出導彈,對準自己人的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