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努力工作彌補曾經的錯失,飛機失事,奪走39歲年輕的生命

博古,本名秦邦憲,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曾擔任過臨時中央政治局書記和負責人。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領導職務,後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紅軍野戰部隊政治部主任。1937年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1946年2月,秦邦憲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去重慶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和和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

1946年4月8日,秦邦憲、王若飛、葉挺、鄧發、黃齊生等人,在重慶乘坐飛機飛往延安的途中,因飛機失事、機毀人亡,飛機上的人無一生還。

因為他們是在4月8日遇難的,所以被稱為「四八烈士」。

當大家得知秦邦憲、王若飛、葉挺等人遇難的消息後,都非常悲痛。

秦邦憲遇難後,在他的追悼會上,郭沫若用顫抖的聲音誦讀了一段祭文。

「秦公博古,南方之強。守正不阿,寡默深藏。為民請命,銳不可當。言室滿室,言堂滿堂。」

全場三千多人聽了無不淚流滿面。

博古1907年出生,24歲成為了中共臨時中央總負責人,期間他雖然犯過錯誤,但在之後他卻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堅定的站在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立場,以及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貢獻。

本來博古本想用自己的努力,去彌補曾經的錯誤,但一場突發的飛機失事,卻奪走了他的生命。

秦邦憲出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香世家,後雖家道中落,但他還是得以進入學堂讀書。1924年8月,17歲的秦邦憲加入錫社,並成為蘇州支部負責人。

1925年9月,秦邦憲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系,這所學校里,有很多共產黨員執教,比如鄧中夏、惲代英、張太累、瞿秋白等等。在這裡,秦邦憲在他們的影響下,於1925年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10月,秦邦憲被捕,他被捕後堅貞不屈,堅守了革命的秘密,經受住了革命的考驗。敵人從他身上查不到任何消息,所以在第二天就把他放了。

這時秦邦憲聽說中共中央要派選一批共產黨員去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他也想去,於是就寫了申請。經過組織考察,秦邦憲得到了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機會。

秦邦憲也正是因為這次赴蘇,他的命運也開始改變。因為他在蘇聯結識了王明。

1926年11月,秦邦憲去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後化名為博古,並以此名傳世。

博古在蘇聯學習了四年,在這四年的學習里,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蘇聯的時間裡,博古不僅結識了王明,而且還相識了劉群先。

劉群先也是江蘇無錫人,在異國他鄉,博古碰到同為無錫的老鄉,非常高興。再則他們又是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經過相處了解,他們相愛了。

1928年5月,博古和劉群先在莫斯科結婚,婚後生下一個男孩,名為秦鋼。

1930年5月,博古和妻子劉群先一同從蘇聯回國後,博古在全國總工會宣傳部任幹事。劉群先在上海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女工部部長。

而比博古早一年回國的王明則從全國總工會調到中央宣傳部工作。

後來共產國際東方部負責人米夫來華,王明的地位開始提高,博古的地位也跟著上升。

在米夫的支持運作下,在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成為了中央政治局委員,不久就進入中央領導核心。

進入中央領導核心的王明,就對博古大力提攜,讓他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

1931年6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忠發被捕,僅三天後,也就是6月24日,向忠發就被殺了。

在此嚴峻的白色恐怖之下,共產國際就批准王明於10月18日,離開上海前往蘇聯,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並參加共產國際的領導工作,負責中國共產黨的事情。

而在博古前往蘇聯之前,在與周恩來商議並經共產國際批准決定,由博古、陳雲、張聞天、康生、盧福坦五人組成臨時中央政治局。

就這樣,博古從蘇聯回國沒多久,在不是中央委員的情況下,得以進入中共中央領導層。這時因為他才24歲,所以被稱為「中共中央的小夥子。」

王明離開上海去蘇聯後,博古就和臨時中央其他的同志一起主持中央工作。博古很精明,也很強幹,這一點沒讓王明失望。

而由於共產國際和王明的支持,博古也開始逐漸地左右和控制了臨時中央,最後他終於成為了臨時中央的總負責人。

後由於上海的局勢越來越嚴峻,中共臨時中央已經難以在上海立足,在這樣的情況下,決定遷往江西中央蘇區,所以後來博古等臨時中央的同志就先後離開了上海。

博古和陳雲是於1933年初,秘密離開上海的,於1月19日,平安到達江西瑞金,就這樣臨時中央就從上海遷到了中央蘇區。

而在博古離開上海時,由於妻子劉群先懷孕,所以就暫時留在了上海。再生下女兒秦摩亞後,她就把女兒送到婆婆家撫養,然後就向中央蘇區趕去。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劉群先不是一個人來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和她一起來的,這個人就是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

中央蘇區,當時是全國13塊革命根據地中最大的,在此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毛澤東、朱德指揮紅軍作戰的,並在前四次的反圍剿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


博古到蘇區後,為了統一領導,決定將蘇區中央局和臨時中央政治局合併,並召開會議,會議上決定成立「中共中央局」,博古負總責。

此時的革命環境、物資條件雖然艱苦、匱乏,但博古對革命信心滿滿,並很想作出一番事業。

1933年9月,劉群先和李德平安到達瑞金。博古知道自己是一介書生,又很年輕,同時對軍事也不懂,所以,對於軍事顧問李德的到來,博古非常高興,為此,博古還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幾天後,博古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李德、張聞天、項英、劉伯承等人。當時周恩來和朱德正在前線,王稼祥因受傷住院,所以都沒能參加這次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博古正式宣布:從此李德同志直接參与中央軍委的工作。

本來呢,李德作為軍事顧問,本應該只有建議權,而沒有決議權,更沒有指揮權,但由於博古不懂軍事,所以博古在軍事上就很依賴李德。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德以軍事顧問的身份,不僅有了決議權,而且還有了指揮權。

1933年9月,蔣介石集結50多萬兵力,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

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由於李德、博古的錯誤指揮,不僅使得紅軍損失慘重,而且蘇區根據地也急劇縮小。

中央紅軍在此危機時刻,為了擺脫敵人的包圍,決定戰略轉移,也就是長征。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帶領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撤離蘇區,開始長征。

在長征時,按照李德的安排,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做「甬道式」前進,分左中右三翼前。

左翼是紅一軍團,其後為紅九軍團。右翼是紅三軍團,其後是紅八軍團。中間是中央機關、軍委機關、警衛部隊等。負責後衛的是紅五軍團。

紅軍長征時,敵人在前面設置了四道封鎖線。在紅軍衝破前三道封鎖線後,接下來紅軍將要面臨危機重重的第四道封鎖線。

想要衝破第四道封鎖線,就要渡過湘江,但就是在湘江,紅軍進行了一場極其慘烈、損失極其嚴重的戰役,也就是湘江戰役。

中央紅軍主力在湘江戰役中,和敵人血戰五晝夜,雖然最終衝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也粉碎了敵人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中央紅軍卻為此付出了極其巨大的代價。

因為經湘江戰役,中央紅軍主力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急劇銳減至3萬人。

紅軍湘江戰役的慘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負責殿後的紅八軍團、紅三軍團六師18團、紅五軍團第34師,幾乎都全軍覆沒。其中,紅34師師長陳樹湘把手伸進腹部傷口處,忍受極大的劇痛,絞斷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

而中央紅軍其他各部隊在湘江之戰後,人員都不到半數。

當時林彪、聶榮臻、左權等紅一軍團首長親自為死亡將士安葬。而見慣戰場廝殺生死、很少流淚的林彪,見到遍地的紅軍屍體,都忍不住的眼淚直流。

中央紅軍在衝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中,第一道封鎖線,損失3700多人。第二道封鎖線,損失9700多人。第三道封鎖線,損失8600多人。而在此時的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湘江戰役中,卻損失了近38000多人。

此時的博古看到無數紅軍將士的屍體,他悲痛萬分、傷心欲絕。這時他覺得自己有難辭其咎、不可推卸的恐懼感,他這時方寸已亂,傷心、悲痛、愧疚、無奈之下,他拿起手槍,就對準自己的太陽穴。

幸好這時聶榮臻看到博古這個舉動,就大喊:「你要幹什麼?」,說完就急忙跑到博古身邊奪下他手中的槍,然後對博古說:「我們越是困難的時候,作為領導人越要冷靜,也要敢於負責。」

由於中央紅軍湘江戰役的慘勝,引起了廣大指戰員的不滿,紛紛要求改換領導、要求毛澤東領導紅軍,因此,也促進了遵義會議的召開。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會議,也就是遵義會議。會議上,撤銷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領導權,並確定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自此,紅軍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有了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保證。

這次的會議,雖然撤銷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領導權,但還是由博古負總責,只不過在一陣陣的反對聲中,他已經很難開展領導工作了。

1935年2月,張聞天找到毛澤東說:「博古同志在遵義會議上受到大家的批判,思想上還有抵觸的情緒,恐怕難以再領導下去。」

周恩來也覺得遵義會議後,博古的領導工作已經遇到困難,所以提議由毛澤東來領導工作。

但毛澤東考慮到,共產國際信任留蘇學生,所以提議讓張聞天來領導工作。

周恩來同意了毛澤東的提議,就來到博古的住處,想和他談談。

博古見周恩來來了,就問:「你找我有什麼事?」

周恩來覺得如果直接把自己的來意說了,擔心博古會接受不了,所以就向兩隻鐵皮公文箱看去。

本來博古對於周恩來這次的到訪,就很敏感,此時又見周恩來一直看那兩隻鐵皮公文箱,就已經明白了周恩來此次前來的含義。

雖然博古心裡有些難過,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此時他反而很坦然,因為他這時確實已經很難開展領導工作。重要的是,對於之前所犯的錯誤,他也很想改正,以及希望能有彌補錯誤的機會。

所以博古說:「恩來同志,你今天的來意我已經知道了,我知道我不能再領導下去了,誰來接替我?」

周恩來說:「決定讓洛甫同志接替。」

博古聽了後說:「好,明天把公文箱送過去。」博古說完,接著又說:「以後有什麼事,儘管吩咐我去做。

到了第二天,代表中共中央總書記身份和權利的兩隻鐵皮公文箱,被送到了張聞天那裡,他開始擔任黨中央的總負責人。而博古則仍然保留政治局委員、軍委委員之職。

後來張國燾企圖取得中央領導權,在1935年8月時,在毛兒蓋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博古就明確的表示支持毛澤東、批判張國燾的分裂行為。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勝利結束後,博古曾多次說:「幸虧長征的過程中有毛主席的正確領導。」

長徵結束後,博古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主席兼中央組織部部長,期間,他為陝北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國共聯合抗日、一致對外,自此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

期間,博古和周恩來、林伯渠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與國民黨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事宜,進行談判。

在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中,博古是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1937年8月22日,在洛川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長江沿岸委員會,周恩來為書記,博古當選為委員會委員。

洛川會議後,博古就前往南京,到了南京,他來不及休息,就和葉劍英、李克農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

1937年12月,博古的妻子劉群先擔任陝甘寧邊區總工會副主任兼組織部長,後由於她舊傷複發嚴重,組織就決定讓她去莫斯科治病。

此時劉群先已經懷孕,到蘇聯後,生下一女,名為秦吉瑪,不過可惜的是,孩子剛出生,就被送到了保育院。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轟炸莫斯科,劉群先被疏散,後來就下落不明了。

在劉群先去蘇聯後到下落不明的期間,博古認識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妻子張越霞。

張越霞,1910年出生,她是浙江浦江人,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從事黨的地下交通工作。

1934年11月23日,張越霞被捕,由於被叛徒出賣而身份暴露,不過雖然如此, 她仍然堅貞不屈,沒有泄露一絲黨的秘密。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再次合作,張越霞也因此於1937年9月被釋放出獄。她出獄後,就到了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工作,當時博古也在這裡工作,所以她得以認識了博古。

博古得知張越霞在獄中堅貞不屈的事迹,心裡非常佩服她,再則張越霞本人又樸素美麗,所以在之後的時間裡,他們在一起工作,時間久了,就產生了感情。

1940年秋,博古和張越霞結婚。之後他們夫妻就並肩作戰、投身於抗戰之中。

博古雖然不怎麼精通軍事,但是他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知識非常深厚,所以毛澤東親自點將,讓他負責籌辦《解放日報》。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創刊,博古擔任社長。此時博古還兼任著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主任、新華通訊社社長。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軍民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終於取得了抗戰偉大的勝利。

抗戰勝利後,國共經過和平談判,於1945年10月10日,正式簽訂「雙十協議」,並決定於1946年1月10日,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1946年2月初,博古到重慶參加憲草審議工作。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將是他一生中最後的戰鬥崗位。

由於有些重大問題需要向黨中央彙報和請示,所以博古就和王若飛、葉挺、鄧發、黃齊生等人於1946年4月8日,從重慶坐飛機飛往延安。

4月8日下午1點,毛澤東、朱德、任弼時等人,以及張越霞和6歲的秦鐵都到機場準備迎接博古等人。


但不幸的是,博古等人乘坐的飛機,在飛往延安的途中,于山西興縣卻失事了,飛機上的人無一倖免,全部遇難。

到了下午2點,張越霞向天空望去,盼望著飛機的出現,但始終不見飛機的影子。

年僅6歲的秦鐵著急地問張越霞:「媽媽,飛機呢?怎麼還沒來?」

張越霞說:「我也不知道,我們再等等吧。」

然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到了下午4點的時候,博古一行人乘坐的飛機還是沒有出現,這讓所有等待的人都感到焦急,也感到擔心,因為就算晚點,也應該發電過來啊,但卻沒有任何的電報發過來。

毛澤東擔心說:「難道因為天氣不好無法降落,就去了西安?」

朱德說:「可是西安並沒有來電啊。」

此時毛澤東、朱德很擔心博古、王若飛、葉挺、鄧發等人的安危。所以就立刻向西安發電,問明情況。

但西安的回電是「該機未曾返航。」

張越霞聽到這個消息後,楞住了,而眼淚則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她似乎已經感覺到了博古可能出現了意外。

4月9日,中共中央得到了飛機失事的報告後,同志們都為之痛心。而張越霞雖然已經感覺到了博古可能遇難,但當她得知這是真的時,仍然悲痛欲絕、放聲痛哭了起來。

4月12日,《解放日報》刊登了博古、葉挺、王若飛等人遇難的消息。這個消息一經登出,延安的無數人為之流淚痛哭。

之後中共中央以及延安各界成立以毛澤東為首的26人治喪委員會。在追悼會上,朱德、劉少奇、林伯渠等人分別做了沉痛的講話,

4月19日,延安各界舉行隆重的公祭大會,會場正中懸掛著「四八」烈士的遺像,這一天,參加公祭大會的人數,達三萬多人。

與此同時,由張瀾、邵力子等119人發起的3000人參加的追悼大會在重慶舉行,重慶的追悼大會由民主同盟會主席張瀾為主祭,郭沫若宣讀祭文。

博古生前有兩任妻子,共有6個孩子。這六個孩子,只有秦鐵是張越霞所生,其他五個孩子都是劉群先所生。

不過由於博古生前一直忙於革命工作,所以他沒能好好的照顧孩子們,結果他的孩子們散落各地,有的在老家,有的被拐賣,有的在蘇聯孤兒院,有的在香港。

博古的6個孩子中,有兩個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有三個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

當然,博古雖然沒能好好的照顧他的孩子們,但他們心中並不怪父親,反而還非常敬仰自己的父親。

由於博古的孩子都散落各地,所以中央對此非常關注,直到1950年,黨中央派人四處尋找,終於讓他們從四面八方來到張越霞身邊。

1979年2月12日,張越霞因病去世,享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