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劉備臨死前向諸葛亮託孤,假惺惺地告訴諸葛亮,要是覺得劉禪成才那就輔佐他,要是覺得劉禪不成才,你也可以取而代之。然後馬上讓劉禪認諸葛亮做相父,交代劉禪要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諸葛亮被感動得五體投地,立即表示自己會為蜀漢奉獻一生。劉備聽後點點頭,然後把兵權交給李嚴。
很多人認為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是因為李嚴表面上的軍事能力強過諸葛亮,這或許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實際上有更深的含義,關乎蜀漢安全、穩定問題。
李嚴其人
李嚴是南陽人,因為有才幹被南陽太守破格提拔成為官吏。後來南陽被曹操佔領,南陽太守因為不服被曹操斬首,李嚴擔心受到牽連特意連夜跑路。原本想到荊州做事,路上聽說益州劉璋正在招募賢才後果斷改變計劃,從南郡乘船進入益州。劉璋招募人才的本意其實是想和益州本土士族緩和關係,李嚴明白後願意做中間人協調。
李嚴首先和益州本土士族說自己是劉璋欽點的未來成都令,願意過來協調矛盾。承諾上位後將會重新擬定對士族們的政策,保證士族們的利益,假如不相信可以和士族聯姻。其實李嚴的最終目的是要和士族們聯姻,這樣就能保證劉璋高看自己,也能保證計劃順利。或許是出自消息的閉塞性,或者也是李嚴的勇氣、表現說服這群士族,益州王氏真的把女兒嫁給李嚴,自此李嚴和益州士族綁定在一起。
當李嚴和劉璋舉薦自己、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理念後,劉璋果然任命李嚴為成都令,有權負責對士族的政策以及商業政策的制定。李嚴原本就有底子,現在整合兩部分資源,一時間如魚得水,成為劉璋眼前的紅人。
劉備奪下荊州後曾經向劉璋表示自己願意幫他攻打張魯,目的是要和劉璋保持良好關係,只需要劉璋提供糧草即可。劉璋少智,果真認為劉備對自己釋放善意,還沒諮詢謀士就回信給劉備,歡迎他帶兵入蜀。過了一段時間李嚴知道這件事後連忙放下手上的公務,把劉備的野心、企圖和入蜀的害處告訴劉璋,劉璋覺得既然命令已經傳出去了就不能收回,特意將李嚴提拔為護軍,告訴李嚴萬一劉備在成都鬧事就動用軍隊攻打劉備。
李嚴曾經和劉備在綿竹交戰,他在戰場上明顯感覺到劉備大軍和益州軍隊天差地別的戰鬥力,明白劉璋最終會被劉備殲滅,隨即投降劉備,表示可以勸降很多益州部將。果然,吳懿、張茂、王勇這些益州士族出身的部將都被李嚴勸降,劉備平定成都後提拔李嚴為興業將軍,兼任犍為太守。蜀漢建國時李嚴作為益州士族的代表,被劉備任命為輔漢將軍,屬於五虎上將下官職最高的將軍。
制衡諸葛亮
劉備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制衡諸葛亮。雖然諸葛亮願意傾盡全力輔佐劉禪,但劉備不保準是是不是真的這麼做,也不相信口頭承諾。而且諸葛亮已經做到丞相一職,實際上已經位極人臣,現在又成為託孤大臣,權力實際上比得上劉禪。萬一諸葛亮真的產生野心,那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只有提拔另外一個統兵的大將,讓他和諸葛亮一起作為託孤大臣,這樣才能制衡諸葛亮,才能保持朝廷平衡。劉備不是沒有想過趙雲,但趙雲的職務是中護軍統率,實際上保護皇宮的安全,再給趙雲兵權會分散趙雲的精力。劉備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魏延,但魏延身為漢中太守,負責守護蜀漢北邊的安危,職責更重不能替代。假如選陳到,但陳到的威望明顯比不過諸葛亮,而且他非常聽諸葛亮的話,這麼和把兵權交給諸葛亮沒區別。選來選去也只有李嚴一人而已。
穩定益州士族
最後一點就是可以對益州士族釋放善意,達到穩定益州士族的目的。 早在劉焉成為益州牧之前,整個益州實際上是由益州刺史和當地的士族一起管理這個地區。劉焉的益州牧權力更大,而且野心也很大。劉焉原以為這群士族會支持自己,沒想到自己過分暴露野心,最後竟然遭到了整個益州士族的敵視。劉焉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特意啟用益州士族的死對頭東洲士族來管理朝廷,想藉助他們的力量取代、同化這群"地頭蛇"。可是劉焉能力不足,士族們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隨著時間的積累,雙方的矛盾持續激化,這也就是劉璋上台後為何要與他們緩和關係的根本原因。
雖然後來劉備掌權益州,也依照法正的建議處死了不少東州派和劉焉餘孽,實際上幫這群士族們報了仇。而且劉備為了得到益州士族們的支持,竟然娶了吳懿的妹妹,那位有名的寡婦為妻。這本身就已經對他們釋放了足夠的善意,當然也獲得了一定的回報。
但劉備所擔心的就是,萬一自己死後,諸葛亮或者劉禪的政策出了問題,再次傷了益州士族們的心,到時候國家很可能面臨內亂的風險。與其留下這樣的風險,不如提拔李嚴這個益州士族的代表,讓他來制衡諸葛亮,能穩定住士族們,也保證士族們的利益。這樣就能從根本上保證蜀漢的安危,保護劉禪。
小結
從後續的事態發展來看,劉備這步棋走得極好。劉備剛剛離世,益州南中三郡果斷叛變,原本還有部分益州士族也想叛變,但因為李嚴的遊說紛紛保持中立,甚至在諸葛亮南征期間還大力支援諸葛亮,為蜀漢的穩定做了極大的貢獻。
諸葛亮北伐時期李嚴作為蜀軍的後勤主官,兢兢業業為前線戰士輸送糧草、兵裝、物資,極大提振蜀軍的士氣。假如劉備沒有這麼安排,或者是安排其他人來做這件事,或許起不到制衡諸葛亮的作用,甚至可能被諸葛亮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