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對他讚賞有加,寫詩這樣評價他「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周恩來同志也引用「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來讚譽他。
晚年葉劍英
他曾是蔣介石嫡系部隊的主要將領,但他看出了國民黨內部的腐朽與頹廢,義無反顧地加入了黨的隊伍之中,從此忠心追隨毛澤東,成為新中國的開國元首。
他就是葉劍英元帥,為中國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一生經歷過榮耀,也經歷過動蕩,很多人說葉劍英元帥可勝十萬雄兵,他註定會千古流芳。
1897年4月28日,一個孩子出生在廣東省梅縣一個商人家庭,父母親給他取名葉宜偉。他出生在中國最為動蕩的時期,內憂外患,四分五裂,內部的腐朽與外部的入侵,讓這個國家千瘡百孔。
一個孩子的啼哭聲並不能喚醒一個沉睡的中國,但這個孩子卻註定非同凡響,他5歲進入私塾讀書,在校期間表現優秀。畢竟在廣東這片土地上擔心過太多的仁人志士,他們將鮮血灑入腳下的土地,用滾燙的熱血來試圖喚醒這個沉睡的祖國。
近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黃遵憲就出生在廣東省梅縣,我們有理由相信,葉劍英也會如同他的老鄉一樣,走出一條完全不同尋常的救亡之路,事實也就像我們想像的那樣。
少年時期的葉劍英已立下了鴻鵠之志,滿腔熱血等待一個釋放的契機,19歲的時候他前往馬來西亞工作,但一心還是關注著祖國的發展,山河破碎,他的心中自然是萬分悲壯,但他知道他一人註定救不了這個國家,要想救國,他必須要尋找同樣的知己志士。
他努力讀書,後來成為了新中國最為知名的儒將,他雖沒有帶兵打仗,但是出謀劃策,排兵布陣,在新中國的將領之中,他可以說的上第一。
1917年,20歲的葉劍英進入了雲南講武堂,那時候的少年已成長出一生的蓬勃正氣,正在尋求志同道合之人,雲南講武堂可以說是葉劍英的起點了,那時候的少年並沒有尋求到自己的救亡之路,但一切都等待著他去探尋。
在雲南講武堂畢業不久之後,他遇到了孫中山,追隨孫中山參加民主革命。
後來聽說到國民黨要籌辦一所軍校的想法。少年帶著一腔熱血參與了籌辦黃埔軍校,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黃埔軍校成為了中國近代無數愛國將領的誕生之地,培養了不少帶兵打仗的人才。
黃埔軍校籌辦好之後,葉劍英在黃埔軍校擔任教授部副主任。少年意氣風發,然而一切都並不像他想像的那樣美好,1919年辛亥革命爆發,原本以為這是一次徹底的革命,沒想到革命的成果卻被袁世凱偷了去,或許那個時候他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懷疑,他在尋找一個真正能救祖國的人,真正能救祖國的組織。
在出師北伐期間,也就是1926年葉劍英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師長,7月9日,第2師在廣東省舉行隆重的誓師大會,面對著台下的兵士,他用堅定的聲音為他們立下了規矩。
「不要錢,愛百姓,不怕死」這不僅僅是葉劍英在誓師大會上喊出的一句口號,更是葉劍英帶領的第二師一直堅持著的事情。
後來擔任第四軍參謀長。也就是這個時候他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消息,那時候的他雖然不是共產黨人,與共產黨員也沒有直接聯繫,但他還是密切關注著中國共產黨的動向,在某一刻他心中一個點被激蕩了,他覺得這才是真正能救祖國的黨派。
當年在吉安縣做地下工作的吳安富同志,回憶起葉劍英將軍的時候,這樣說道:「他那時才三十歲,高高的個頭,瘦條條,白白凈凈的面孔,不大穿軍服,經常穿一身中山裝。人很帥,也很威風。他的衛隊,每人都帶著二十響駁殼槍。但他為人和藹可親,思想進步,是個左派。」
那時候他在國民黨內部擔任要職,無論是第2師的師長還是第四軍的參謀長,都幹得風生水起,深得蔣介石的喜歡。那時候的他仕途一片坦蕩,但他本人卻並不為此感到自豪,甚至有些擔憂。
因為身處高位,所以能輕易看見高位的腐朽。因為從軍打仗,所以能看到黎民的顛沛流離與百姓的苦難。心中所想不能實現,內心也是一片苦悶,哪怕身在高位,哪怕有權有勢,內心也不會太過開心。
那個時候的葉劍英還是徘徊的,作為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將領,他是深受蔣介石喜歡和重視的。在反覆徘徊之後,最終還他還是拉起了反蔣的大旗。
或許是西安事變讓他感受到了蔣介石的懦弱,或許是他再也忍受不了國民黨內部高層的烏煙瘴氣,或許是心中那一腔少年熱血仍舊激蕩著,在他準備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一刻,從此國民黨的榮華富貴再也與他無關。
毛主席和葉劍英
從上萬元的月薪的軍官到一貧如洗的革命黨人,當時他的同僚們都覺得他瘋了,但是他卻笑得雲淡風輕,他放棄的是眼前的利益,為的是中華民族整個民族的利益。
後來在會議上提起這件事情的時候,葉劍英這樣說:「有人說我是蔣介石的嫡系,蔣待我不錯,蔣介石給了一個『巴掌』,我拿這個『巴掌』打老蔣,這不合人情,對不住老蔣。其實,不是我對不住他,他在上海殺了那麼多人,我怎能還跟著他干呢?」
他知道知遇之恩重要,但他知道國家與民族的大義更重要。為了國家解放,個人恩怨已經棄之腦後。那一年,葉劍英正式成為的共產黨員,心有明燈閃爍,不畏艱險,或許前途一片坎坷,當他的深信未來是光明的,可是入黨之路卻並不容易。
葉劍英在準備參加共產黨之後,動身前往南昌參加革命會議,在這裡,葉劍英結識了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朱德,葉劍英在會議上發表了自己對於革命的看法。
但是有些人並不十分信任葉劍英,畢竟,他可是國民黨的重要成員,當時,國民黨右派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內部也在爭權奪利,所以有些同志還是對葉劍英的身份有些心懷芥蒂的。
甚至有些人在會議上不懷好意的嘀咕道:「你反蔣圖什麼?你可是他的嫡系部隊重要將領,誰知道你打的什麼鬼主意。」此話一出,很多人的臉色都變了,他們看著葉劍英,急切的尋求一個答案,畢竟,他的加入在很多人看來有些匪夷所思。
他放棄和背叛的,不僅僅是蔣介石一個人,還是在當時很多人看來順利的仕途,豐厚的薪資待遇……
面對同志的質疑,葉劍英在會議上慷慨陳詞,他說:「有人問我反蔣圖什麼?我說我反蔣不圖什麼,只圖個革命。我們革命的槍口要對準反革命……我反對蔣介石不是因為有什麼個人恩怨,而是因為他反革命。我們就是要討伐反對革命的人……」
葉劍英(左一)
他就是這樣的坦蕩和無私,一顆紅心向太陽,所以他可以坦然的面對外界的任何質疑和猜測,葉劍英在會上的發言贏得了朱德的欣賞,會議結束之後,他對這個熱心革命的年輕人十分愛惜。葉劍英的話剛剛講完,朱德就站了起來拍掌,大聲說道:「講的好!」
雖然說葉劍英加入中國共產黨算得上很早,但是他加入黨的過程卻並不是十分順利,因為他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身份,即使已經通電反蔣,但是入黨還是困難,稍有不慎,就會引起風波。
於是葉劍英找到了自己在武漢的好友李安世,帶著熱切和渴望說道:「安世,我想要加入共產黨,我這幾年一直在尋找共產黨,想要加入,你能幫我介紹嗎?我要跟著共產黨革命到底的……」
李安世清楚葉劍英的過去,也了解葉劍英的心愿,聽到葉劍英想要入黨但是沒有加入的苦悶和煩惱,心中有些動容,他安慰道:「你放心,我一定幫你……」雖然心中明白可能不太容易,但是看著好友提起共產黨時激動的目光,李安世還是答應了。
不久之後,李安世帶著好友的熱忱希望,秘密找到了周恩來,向周恩來提起來了葉劍英想要入黨的請求和決心。
周恩來對於參加革命的人始終是歡迎的,他曾經做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對於葉劍英也是有所耳聞的,他高興的說道:「他的底子我知道,是好的,我們應當表示歡迎。」
葉劍英與周恩來
1927年7月上旬,經周恩來同意,中共中央批准葉劍英為中共正式黨員。一顆向著太陽的紅心終於安定了下來。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民黨內部卻是一片腥風血雨,所有人都在忙著爭權奪利,葉劍英毅然反蔣,參與南昌起義,在中共廣東省委的指示下領導廣州起義,點起燎原之火。
由於革命力量的不足,廣州起義很快就失敗了,為了尋求真正的救國之路,葉劍英在黨的支持下決定到列寧的故鄉去看看,在那片馬克思列寧主義洗禮的土地上,他或許能尋找到真正的救亡圖存之路。
1928年葉劍英動身趕往蘇聯,在莫斯科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上學,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就是以前的中山大學,在這片革命的沃土和起源地上,滋養出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將領。
在莫斯科學習期間,葉劍英深刻的認識到了祖國解放事業的任重道遠,心中更加堅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信仰,他深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從此一心追隨中國共產黨。
1931年,葉劍英回到了祖國,前去找毛澤東和朱德彙報學習經驗,並且在毛主席知道領導下擔任參謀部部長,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葉劍英和毛主席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毛主席成為了葉劍英一生中最為佩服的人。
葉劍英和毛澤東
毛主席欣賞的是葉劍英的軍事才華,而葉劍英對於毛澤東的政治遠見與犀利獨到的眼光深表佩服。二人一見如故,頗有一種知己相見恨晚的感覺。
後來葉劍英在和人聊天的時候談到這件事情,他用一種熱情且激動的眼光對著朋友說道:「那幾個月,使我的思想和認識得到了關鍵性的飛躍。」
起義進行到一半,內部的矛盾還沒有解決,抗戰就突如其來的爆發了,在國民黨的作用下,日寇在中國境內長驅直入,很快就佔領了東三省,面對此情此景,很多人的知識振臂高呼,心中萬分悲痛,葉劍英自然也是親自前往前線參加抗日戰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葉劍英任八路軍參謀長。由於他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域內進行戰略部署,因此同周恩來、董必武並稱為「中共外交三騎士」,誰讓他知道國統區萬分危險,但是為了抗戰事業,他義不容辭。
抗日戰爭之後又是三年的解放戰爭,葉劍英始終奔波在戰場上,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奮不顧身,多少次槍林彈雨,多少次艱難困苦,哪怕明知前面是豺狼虎豹,也必須要起一往無前,這是共產黨人畢生的信念,為了信仰,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國民黨特務想方設法要把他置之死地,在擔任廣州市長的時候,面對差點要了他命的刺殺,他看著車上的彈孔,笑著說:「就憑這槍法,用不著大驚小怪嘛。應該想法通知毛人鳳,再派特務來行刺,非帶來一門美式榴彈炮才行。」
新中國成立以後,葉劍英並沒有閑暇下來,面對百廢待興的祖國,葉劍英自然也是願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1949年到1953年期間,他領導來華南地區的經濟建設,土地革命,剿匪運動,為當地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效果顯著。
1950年制定了解放海南島的作戰計劃和戰略方針,在同年5月1日,海南島勝利解放。他是諸葛亮式的將軍,神機妙算,胸有成竹,好像面對什麼事情根本不急不緩,因為他有信心去解決一切問題,心中有信念,便沒有什麼困難。
他是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但他的才能並不僅僅體現在軍事思想上,除了領兵打仗,戰略部署的才能,他在經歷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認識,並且可以付諸實踐,在新中國經濟百廢待興之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注意保護華僑和工商業的發展,雖然在特殊時期遭到了破壞,但是也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土地革命期間,他曾經兼任華南墾殖局局長,開拓了我國的橡膠和熱帶作物生產事業。
這些事情原本和一個軍事家扯不上任何關係的,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領域的人才是很缺的,所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的革命先輩都是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的,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也能做出來很大的貢獻,這才是真正值得後輩敬仰的英雄。
1955年新中國的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各項工作已經有序的進行,於是決定在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革命期間,作出重大貢獻的革命黨人進行獎勵和授銜。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及葉劍英十人被授予元帥銜。雖然在10大元帥之中,葉劍英排在最後一位,但這並不影響他的歷史功勛。
很多人都說葉劍英之所以排在最後一位,是因為並沒有真正的上戰場。和敵人真刀真槍的廝殺過,他一直是一個儒將的形象,但這並不妨礙他在軍事領域做出的貢獻, 他一直在黨內擔任要職。
在撥亂反正的時期,他一度力挽狂瀾,為保護老幹部,穩定軍隊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葉劍英當年據理力爭,他說:「內憂必然引起外患」,「穩定軍隊是黨和國家根本利益!」哪怕之後可能會面對報復和打擊,葉劍英依舊毫不在意。
這就是新中國的元帥,真正的英雄,為了人民,為了祖國,他可以放棄一切,與一切反革命勢力作鬥爭,哪怕面對的是危機生命的事情,他依舊可以雲淡風輕,心中的信仰讓他始終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葉劍英元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和建設者之一,他的一生都在為了革命,為了理想和信仰永遠奮鬥,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摯友和知己。
提到一生的摯友和最為佩服的人,葉帥坦言他一生中最為佩服和敬仰的人有四個,一是毛主席,佩服他政治手段的高超、玄妙;二是孫中山,佩服他的大公無私;三是周恩來,佩服他的氣度和風範;四是鄧小平,佩服他的果敢、多謀。
說到底,葉劍英一生最為佩服的就是為了中華民族奮鬥終生的人,就是一直為人民謀福利謀發展的人,因此,他最為佩服的人就是毛主席了,毛主席讓中華兒女都站了起來,結束了百年的屈辱史,建立了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國家。
葉劍英與女兒合照
晚年提起毛主席的時候,葉劍英依舊老淚縱橫,這個在戰場上不眨一下眼,這個面對敵人的刺殺雲淡風輕,面對反動勢力的威脅從容不迫的將軍,在提起自己一生的知己時,總會落下淚來。
1976年毛主席逝世後,葉劍英曾多次含淚談到毛主席,沉痛地說:「我的事業做得少,如果不跟毛主席,很平庸,不過還在南洋做生意呀!一想到毛主席一生,我就傷心。……」這段話記載在《葉劍英傳》之中,直白而又沉痛,這個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事始終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多,不夠好。
1977年5月14日,是葉劍英元帥的八十歲大壽,在場有很多政界和軍屆要員,他看著那些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似乎也想到了自己年輕的時候,眼中一片欣慰之色,只是提到毛主席時,他依舊忍不住淚流滿面,那時候,毛主席已經逝世一年了。
想起毛主席的時候,八十歲的葉劍英似乎還是那個剛剛從莫斯科留學回來,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他揮毫潑墨寫下了一行詩,「導師創業垂千古,儕輩跟隨愧望塵。」,對於毛主席,他一直心懷敬仰與感激。
1986年,葉劍英去世,或許兩位領袖可以在黃泉碧落相遇,依舊可以談笑風雲,指點江山。雖然他們都是堅定的無神主義者,但是我們依舊願意相信,他們可以看見這繁華的新中國,或許我們可以驕傲的說一句:「這盛世,如各位前輩所願。」
有人在書中這樣評價他:葉劍英是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毛主席的忠實擁護者,一生忠誠於黨,忠誠於國家,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殫精竭慮、不懈奮鬥,建立了豐功偉績。
他一生勛業卓著,但從不誇耀自己,把一切功勞歸於黨和人民,他的一生,值得每一個中華兒女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