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總督位高權重,非皇帝親信之人不能擔任。又因是職責重大,拱衛京畿,故有疆臣之首的說法。但凡事總有例外,雖然總體而言,直隸總督是位列八大總督之首,可在非常之時,又有非常之說。
顯然,能與直隸總督相抗衡的只有兩江總督,甚至有些時期,兩件總督的權力更在直隸總督之上。比如,順治初年,內閣大學士洪承疇總督兩江軍務,招撫江南數省,順治帝在上諭中說得很清楚:總督江南、雲貴等地軍務,誅殺三品以下文武官員無需請旨。
再如,乾隆時期的名臣尹繼善在乾隆三十年擔任兩江總督期間,以文華殿大學士之名冠之,位居當時直隸總督方觀承之上。還有道光時期的陶澍,他擔任兩江總督期間,也比直隸總督更受寵信。
不管是直隸總督也好,兩江總督也好,關鍵是看具體有誰來當。當然,這個說法頗有點抬杠的味道,也不是常態。那麼,我們就以晚清時期兩位最顯赫的封疆大吏——曾國藩、李鴻章為例,看一看他們擔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時期的權力對比。
先說兩江總督曾國藩
兩江總督的全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地方,駐江寧。雍正元年(1723)特加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銜,道光十一年(1831)兼理兩淮鹽政,同治五年(1866),加五口通商事務。
曾國藩是與咸豐十年擔任兩江總督的,當時的權力和以往一樣,並無其他顯赫之處。但慈禧上台後,馬上提升了他的職權,令其為欽差大臣,總督四省軍務,節制巡撫、提鎮以下文武。
這個時期的曾國藩因為有了朝廷賦予的全權,所以他所任的兩江總督是自順治以後權勢最大的兩江總督。這是因為當時曾國藩主持鎮壓太平天國,屬於非常之時,必須給予最高的軍事、行政權力。
不難想像,曾國藩督兩江時期,其勢力可謂如日中天,甚至還有點喧賓奪主。隨後的幾年,曾國藩的勢力再度膨脹,他的湘軍集團成員不斷出任封疆,從西南到沿海,可以說都是湘軍的地盤。就連朝廷任命各省巡撫,也要發出廷寄詢問他的意見。這在清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攻克金陵後,曾國藩又以軍功晉封一等侯爵,拜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賞雙眼花翎,仕途之路達到鼎盛。而同時期的直隸總督崇厚,雖名義上位居疆臣之首,但其名氣和影響力卻遠遠不及曾國藩。
再說直隸總督李鴻章
直隸總督的全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咸豐三年(1853),以直隸總督兼管長蘆鹽政,同治九年(1870),加三口通商事務,授北洋大臣。
李鴻章是在天津教案之後頂替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的,這一年,恰好朝廷設置北洋大臣一職,因此李鴻章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第一人。
上面說到,直隸因有拱衛京畿之任,是北京的門戶,所以位列疆臣之首。自同治九年兼北洋大臣後,直隸總督的位置更加顯赫。因為,北洋大臣名義上不是地方官,而是屬於總理衙門的,按今天的職務來算,其實等同於外交部長。
李鴻章也是強勢之人,只不過當時他的老師曾國藩兩江總督,不管是在情面上還是資歷上,都要矮上一頭。但自曾國藩卸任後,李鴻章的潛力得以爆發,他憑藉慈禧的信任,一躍成為地方疆臣之首,比同時期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都更具影響力。
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歷二十年,又身兼文華殿大學士,手裡還有一支傾大清財力打造的北洋水師,集軍事、行政、外交於一身。儘管他一生都未入主中樞軍機處,但在外交事務上,絕對是清廷的當家人。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曾國藩是清代最強的兩江總督,李鴻章是最強的直隸總督。但從一些細節上進行對比,兩者還是有所區別。
曾國藩擁有極高的軍事權力,節制四省軍務,且擁有很大的經濟大權;李鴻章雖也節制軍務,但畢竟直隸一省影響力有限,他的重點是在外交方面。
然而對於清統治者來說,軍事方面顯然更為重要,這畢竟事關統治地位的穩固與否。自大清入關以來,從來沒有哪一位漢臣有曾國藩這樣的軍事指揮權,可以說是獨一份。外交事務相對也重要,但卻不及軍事方面,清廷也不屑於外夷打交道,所以重視程度不夠,分量也不及軍事。
因此,對比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可以看出,當時的兩件總督的權力比直隸總督更為顯赫,只不過,自曾國藩後,兩江總督回歸正常,屈居直隸總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