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及諸侯王死後穿用的殮服,屬於漢代殮服中的最高規格,以金絲穿玉片製成,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其結構很像古代士兵所穿的鎧甲,又被稱為玉匣、玉柙。
其製作工藝非常精細,玉的四周穿有小孔,方便金絲編綴成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但不是死板的一塊,而是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類似面具。上衣、手部、前片、後片、褲腿、腳部都是各自分開的,絕對的高定,依據墓主體型精心製作。
神奇的是,金縷玉衣的各個關節是可以活動的,手腳彎曲自如,肩膀處也能動。看到這裡,有朋友可能會奇怪,金縷玉衣不是給死人穿的嗎?做成活動的有什麼用?
說到這裡,就得弄清這些大人物為什麼要穿金縷玉衣。
玉,自古以來都是貴重物品,代表著崇高的地位,也象徵著君子的美好品德。東周時就有綴玉的面幕、綴玉的衣服,為王公貴族所喜好。
漢朝人尤其崇玉,認為玉是「山嶽精英」,以玉塞九竅,能使人氣長存,屍身不腐,可求來世再生。因而漢朝貴族男女,下葬時習慣陪葬許多玉器。
作為皇帝或諸侯王,簡單的玉塞九竅、綴玉面幕及衣服,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也無法彰顯他們非同一般的身份。也不知是哪位天才,設計出了金縷玉衣這種奇物,隨後成為皇室專屬。
也就是說,這些人死後穿著金縷玉衣,是想通過玉器重生於世、再享富貴,這是種「美好」的幻想。既然如此,當然得考慮復活之後的行走問題。好在這種幻想從來沒有成真過,不然該嚇死好幾個了。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重點在玉而不在金絲,於是不夠資格使用金縷玉衣的其他貴族,便靈機一動,退而求其次,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玉片,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工藝和金縷玉衣差不多。穿好躺在棺材裡,心裡大概也是美美噠。沒有正版,有高仿也不錯。
已經出土的金縷玉衣有好幾件,最有名的當屬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那兩件。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他有位後代相信大家都聽過,誰呢?蜀漢開國皇帝劉備。
1968年5月,河北省滿城縣西南1.5公里處的陵山上,某項絕密工程正在施工中,偶然炸開了劉勝的陵墓,從中發掘出許多珍貴文物,金縷玉衣就是其一。
估計劉勝比較肥胖,他那件玉衣很大,全長 1.72 米,由 2498 片玉片組成,用於編綴的金絲約重 1100 克,分為頭部、上衣、褲子、手套、足五部分,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
竇綰那件比較小,共用玉片 2160 片,金絲700 克,也許是出於對女性體形的避諱,沒有突出腰、腹的形狀。並且,聯結玉衣胸部的不是金絲,而是絲織物。
江蘇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一件,長174厘米、寬68厘米,玉片總數為4248片,全是溫潤晶瑩的新疆和田白玉、青玉,金絲重1576克,非常的豪奢。
最寒酸的金縷玉衣,則是臨沂劉疵墓出土的那些零部件,只有腳套、手套和頭套,沒有四肢和上身,可能劉疵地位不夠或封地不富裕吧。
穿著這麼精美、貴重的玉衣下葬,墓主對自己的身後之事不可謂不重視。然而事與願違,正因金縷玉衣價格昂貴,招來盜墓賊頻頻光顧,墓主死後也不得安寧。
據《三國志.魏文帝本紀》記載,「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皇室成員想用金縷玉衣保住軀體,結果反而連累軀體不保,這真是種諷刺。
後來魏文帝曹丕下詔禁用,金縷玉衣流行了約四百年,此後成為一個傳說。禁用的原因之一是製作艱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過於奢靡;原因之二是為大家著想,穿著金縷玉衣獲得重生只是種想像,招來盜墓賊可能性卻很大。
但這裡有個奇怪的現象,盜墓賊找到金縷玉衣時,往往只抽金絲不拿玉衣。
為啥?因為從墓中偷出來的物品要想變現,就得賣出去。玉太貴重,不是尋常人能用的,脫手不容易,且金縷玉衣上玉片的外形太招眼,流通到市面上很容易被官府尋找到破案線索,極有可能給盜墓賊招來禍患。金絲就沒有這種煩惱,融化掉變了形狀,天曉得是從哪裡來的。
因而聰明謹慎的盜墓賊,寧願放棄價值更大的玉衣,只拿容易賣出去的金絲。但道理是這麼個道理,實際上敢當盜墓賊的,大多是些膽子奇大、敢於冒險的人,心一橫,玉衣拿了也就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