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賨人客(蜀山筆俠)獨家原創,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大家好,我是蜀山筆俠,很高興分享文章給大家。我們先來欣賞一首詩: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首七言絕句,名為《從軍行七首》,這是其中的第四首,整首詩的表意是: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攻破樓蘭,誓不返回家鄉。
這裡提到了3個地名:
1、青海
就是今天的青海湖。
2、玉門關
著名雄關,現雖已殘破,但在古代,它是扼守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對維護中原王朝的穩定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3、樓蘭
樓蘭就是樓蘭國,西域諸國之一,相信大家多少都聽說過,但它到底起著什麼作用,讓詩人如此看重呢?
接下來,我們就來系統地了解樓蘭,希望這次過後,你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個曾經的西域七雄。
我們先來看地圖: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樓蘭在玉門關外,位於塔里木盆地東側、羅布泊西北。這個位置有什麼特殊性呢?
塔里木盆地中央是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這裡是無法穿越和居住的,所以,西域人都生活在盆地的四周,交通也呈環形分布。
絲綢之路經過這裡的時候有兩條線路:一條走北側環線,一條走南側環線。而樓蘭,則剛好位於兩條環線的交叉點,也就是說:不管走哪條線路,都要經過樓蘭,你說這個位置重不重要?
那麼,樓蘭這個地方發生過哪些故事呢?
結合正史和筆俠的個人觀點,樓蘭的歷史大致是這樣的:
最早的樓蘭人是從蔥嶺(帕米爾高原)翻越而來的,他們和中原人不同,中原人是從中南半島(東南亞)遷徙而來,所以,他們的長相和膚色存在很大的差別。
簡單地說:就是樓蘭人是白種人。他們也是我國史書上說的——吐火羅人。
上圖為樓蘭出土女屍復原圖
西域是漢朝才打通的,所以,我們對樓蘭人的真正了解是從漢朝開始的。
玉門關是大漢西北的邊防重鎮,而樓蘭則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兩者對於大漢來說缺一不可。所以,漢朝對企圖控制樓蘭和西域的匈奴發起了大反擊,使西域很長時間處於漢王朝的統治之下。
樓蘭被漢王朝更名為鄯善,其都城也被遷至扜泥(今新疆若羌附近),原樓蘭城則被漢王朝改為軍事重鎮,一直延續至後世。
到唐朝的時候,西域的突厥再度形成邊防大患,樓蘭則首當其衝,一度落入突厥之手。大唐為重整中原王朝雄風,和突厥展開了南北大對決,突厥雖受到重創,但其殘餘勢力仍對大唐構成嚴重威脅,再加上西邊的吐蕃,大唐的壓力不可謂不小,請看地圖:
大唐的河西走廊面臨突厥和吐蕃兩大強敵的夾攻,形勢非常嚴峻。中唐詩人王昌齡的這首詩就寫於這段時間,他雖是一介文人,但他的心聲也代表了整個大唐人民的呼聲,如果不能壓制突厥和吐蕃,大唐的絲綢之路將永無寧日。
後來,大唐採取一貫策略,聯合回紇滅了突厥,而回紇,則成了下一個北方霸主。
再回頭來看樓蘭(鄯善),樓蘭遷都改名後,成了西域七雄(烏孫、龜茲、鄯善、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之一。但西域小國永遠只能做中原王朝的配角,南北朝時期,鄯善被北魏所滅,樓蘭人也從此融入到其它民族中,逐漸消失。如今,在樓蘭故地,只剩下了一些依稀可見的遺迹。
這就是樓蘭的歷史,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解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走一走河西走廊,去回望一下那段傳奇的歷史。
今天就到這裡吧,如果你喜歡作者的風格,請不吝賜贊,在此謝過。
明天繼續……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文章和風格,不要忘了點贊,謝謝!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註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