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皇后叫做小童、小君、梓童、子童,你知道嗎?

2020年06月15日14:36:06 歷史 1010

前段時間,一個偶然的機會看了下LOL解說的一個視頻,其中有一個解說以美妙的聲線和動人的外表深深的吸引了小編,她就是解說梓童。

為什麼古代皇后叫做小童、小君、梓童、子童,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當時自己愣了一些,因為在我們歷史上,「梓童」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在古代,「梓童」往往是皇帝對皇后的稱呼以及她們對自己的稱呼。那麼,「梓童」一詞又是從何而來呢?

研究學者對於出處一共有兩個說法。

1、從「子童」到「梓童」

在宋元之前,據古書記載,皇后會稱自己為「子童」。比如《全相平話五種》:「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

記載漢朝歷史的《前漢書平話》:「呂后:『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

為什麼古代皇后叫做小童、小君、梓童、子童,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甚至著名的元代歷史書《三國志平話》中也有記載:「高祖聖旨言:『..寡人去游雲夢,交子童權為皇帝,把三人賺人宮中,害其性命』。」

《全相平話五種》是宋元明三朝著名的民間藝人結合正史和民間傳說,將歷史講述給民間大眾的一種的類似於白話文的書籍,話說《三國演義》的編寫也受到了其不小的影響。

到了明朝時期,大家都統一把「子童」改成了「梓童」。比如《西遊記》「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后的頭光,他連忙爬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

2、從「小童」到「梓童」

很多研究學者則認為,「梓童」真正的來歷應該是從「小童」起步的,由「小童」變成「子童」再到「梓童」。

古代有一部著名儒家經典書籍,叫做《論語》,其中有記載:「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為什麼古代皇后叫做小童、小君、梓童、子童,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說明在戰國時期,君主的夫人就已經叫做或者自稱為「小童」或者「小君」。我們都知道。我國的歷史文明的政治形態是從邦國—王國—帝國逐步轉變的。

到了宋元時期,在程朱理學的進一步深入民間,尤其是受到了皇親貴族的進一步宣傳和沿用,對於「小」這個詞大家都有所避諱,但是又不能不表達它的意思,因為「子」也有「小」的意思,於是「小童」便逐漸衍化成「子童」。

到了後面,權力越來越集中,君主對於人民的統治更加的強烈,對自己的稱呼和皇權的各種稱謂也進一步進行嚴格的限定,比如天子死叫「崩殂」,親王、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歿」,百姓死叫「死」。皇后的稱謂也在改變中,在歷史上,木之貴者為梓,而且梓在古代又是有子的象徵。皇帝的子嗣關乎到國本,是國家至關重要的一環。所以逐漸地,「子童」又開始變成了「梓童」。這大概就是「子」變成「梓」的來歷。

我是阿春,歷史原創作者,堅持分享歷史知識,歡迎大家評論、關注!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遊戲論|暴君無道,弔民伐罪——《蘇丹的遊戲》中的政治 - 天天要聞

遊戲論|暴君無道,弔民伐罪——《蘇丹的遊戲》中的政治

一位神秘的女術士給帝國高高在上的蘇丹送來了一個神秘的盒子。盒子里有28張卡片,分別是征服、縱慾、奢靡和殺戮。每一張卡片都代表著一件要完成的事情。這讓百無聊賴的蘇丹提起了興緻。這是2025年3月31日發布的卡牌類角色扮演遊戲《蘇丹的遊戲》的序
大禹治水在隴南(九十八)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九十八)

建立在隴南市武都區外納鄉的白馬氐武都國武都國的領土是仇池國的東南部,東據今陝西略陽以東,西界鄧至(今四川南坪),南有平武(今四川平武),北鄰宕昌。武都國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氐族群眾對楊氏家族的擁戴,另一方面依靠劉宋政權的支持。
國家富裕了,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加以保護。 - 天天要聞

國家富裕了,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加以保護。

有句成語叫富國強兵。這裡的富國指的是國家富裕,人民豐衣足食。強兵是指兵力強盛,國防堅固。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富國強兵的都是非常強盛的朝代。比如強漢盛唐。而那些只注重富國而不知強兵的朝代,都逃脫不了被滅亡的惡運。春秋戰國時期的宋、魯、鄭等國就
韓德洙加入韓國國民力量黨 - 天天要聞

韓德洙加入韓國國民力量黨

據央視新聞消息,韓國無黨派總統候選人、前國務總理韓德洙的競選團隊10日凌晨發布公告稱,韓德洙10日凌晨根據國民力量黨緊急對策委員會和選舉對策委員會的決議,完成了國民力量黨的入黨程序,成為該黨黨員。韓德洙 資料圖韓德洙在加入國民力量黨後表示,為了在大選中取得勝利,將以謙虛的心態全力以赴。保守派陣營最具競爭...
鄭諧:曹亮文起義前後 - 天天要聞

鄭諧:曹亮文起義前後

引子#本文摘自《和縣文史資料》第二輯(1985年10月),作者鄭諧,原標題《曹亮文起義前後》「朝聞道,夕死可也」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拿來生套別人就有點兒過了——沒人願意引頸就戮去做個冤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