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日本的古裝劇?裡面的女性角色沒什麼可說的,大多溫婉秀麗,但很多男性角色簡直辣眼睛。
不是演員丑,而是髮型太過奇葩,前面和中間剃掉,只保留側面、腦後的少部分頭髮,平時攏到腦後,稱為「月代頭」。
咱們這邊常說一句話「真的帥哥,撐得起清朝辮子頭」,但日本月代頭,也是非一般的顏值才能駕馭得了,若是隨便來個撐不住點的剃個月代頭,額頭以上真是無法直視。
那麼,古代日本男人為什麼要用這種髮型?是他們審美跑偏了嗎?
古代日本和唐朝的來往很多,數次派遣使者到唐朝學習,兩邊交流頻繁,日本深受影響。文化、服飾、妝容、建築都有唐朝的影子,具有大唐風華,審美在線。
舉個例子,日本有個特別出名的人物安倍晴明,既是陰陽師,也是公認的美男子,活躍在平安時代中期,在中國是五代十國到北宋這個階段,各種藝術作品中,他的衣著打扮都偏向於唐朝,並沒剃頭。
那月代頭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大約是日本的鎌倉時代後期,中國這邊是元朝。當時日本內戰頻繁,各個武士階層為搶地盤時常近身決鬥,發現頭髮多了頭頂愛出汗,悶在頭盔里十分不舒服,而且還容易垂下來遮到眼睛影響視線,保不齊一看不清就被對手要去了性命。
於是跟中國北方游牧民族一樣,日本武士也想到了去掉一部分頭髮的主意。雖然把頭頂剃成「地中海」丑是丑了點,但到了戰場上視線清晰,再也不用擔心頭髮亂飛擋住眼睛了,畢竟性命更要緊嘛。
其他武士看到後紛紛效仿,漸漸形成一種風尚,並取了個雅稱「月代頭」。但此時並不是所有的武士都採用這種髮型,還有些人接受不了,寧願多花時間打理頭髮也不想這麼丑。
「月代頭」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為了向「主公」表明決心,意思是他已經做好戰鬥的準備,隨時可以上戰場。
當主公的自然欣賞手下的這種態度,反過來看頭頂全發的武士,彷彿就不夠勇猛、不夠忠心,會被其他武士恥笑為膽小鬼,沒人和他做朋友。
換言之,月代頭不但具有實用性,還能讓主公看到自己的忠勇,一舉兩得。因而很受日本武士的歡迎,不知不覺中成了武士階層的標配,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除擁有特權的武士外,農民、商人和工匠,還沒資格剃月代頭呢。
習慣成自然,看的時間一長,日本人就不覺得月代頭有多醜了,甚至不是武士的日本男子也跟風剃這種髮型。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有個疑問,如果覺得頭髮多餘,為什麼不全部剃光呢?那樣看起來還好一點。
原因之一是在大家的認知里,剃光就成和尚了。古代日本的寺廟,擁有大量的田產和依附的佃農,於是就催生出了武裝「僧兵」勢力,就連平清盛、織田信長、德川家康等武士首領,都忌憚寺廟僧兵的力量。
領主手下的武士若是剃了光頭,豈不是把屁股坐到了寺廟一邊?況且,對比中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最直觀就拿滿清的「金錢鼠尾辮」來說,多多少少也都要留那麼點頭髮。估計武士們的月代頭,也是相同的道理。
原因之二是打戰要戴頭盔,如果全剃了,頭盔直接扣在頭上,摩擦著頭皮就會硌得慌,留著邊上的一圈就會有個緩衝地帶,頭盔也能戴得更穩。
關於日本武士的月代頭,最瘮人的是他們去除頭髮的方式。估計是嫌頭髮剃掉,隔個五六天又冒出來太麻煩,尤其是身處戰場,到哪裡有條件舒舒服服地剃個頭呢?
於是很多武士用的不是剃刀,而是拿木頭鑷子硬生生地一根一根拔頭髮!
這是什麼樣的場景?日本史料《慶長見聞集》中,有關武士去發過程的記載就很嚇人,那時武士拔頭髮的時候,往往是「黑血流地,駭人之至。」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那種畫面,是不是有點後背涼涼的感覺?日本人真的挺狠,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忍得住一根根拔頭髮的痛苦,也能毫不手軟地切腹自盡。
這個時候,愛掉頭髮的人就比較佔優勢了。早掉一把,晚掉一把,省多少事兒。
只不過,到了德川幕府建立後的太平時期,就像武士們搞切腹就走走形式一樣,痛苦的月代頭拔頭髮,也改為用剃刀來刮頭皮了。
反正武士們都已經變成了清閑的公務員,隔三差五去剃個頭髮的時間,也是能抽得出來,他們總算可以擺脫硬拔頭髮或者頭頂流血的狀態了。
月代頭在日本古代盛行了500多年,直到「明治維新」時才被拋棄。當時日本全盤引進西方文化,日本的月代頭也迅速被洋人的中分短髮所取代。